眼瞅著日歷一頁頁翻過,空氣中那股子悶熱潮濕的勁兒越來越明顯了,這意味著一年中最熱、最難熬的“三伏天”就快到了。三伏天可不是單純的熱這么簡單,它是全年陽氣最足、火力最旺的時段,同時也是暑濕最囂張跋扈的時候。
想象一下,外面烈日當空像下火似的,空氣還黏黏糊糊的讓人喘不上氣,我們要是不做點準備,很容易就被這內外夾擊的暑濕給傷害到,到時候沒精神、吃不下飯、睡不好覺,甚至鬧點小毛病,那可就得不償失了。所以入伏前把身體調順了、把脾胃照顧好了、把心神安定下來,這個伏天咱們才能安安穩穩地度過。
今年是7月20日入伏,8月18日是末伏最后一天,共計30天,打破了40天長三伏的慣例,成為近年來最短的三伏天。那么為什么今年三伏天這么短呢?
從夏至日開始往后數,數到第三個庚日便開始入伏了,而伏天的長短主要在中伏的差別上。因為每年夏至節氣后的第三個庚日(初伏)出現的時間不同,所以導致中伏的天數也不相同,中伏時間有長有短,可能是10天,也可能有20天,于是就有了有些年份的伏天是30天,有些年份是40天。
雖說今年三伏天時長較往年長三伏少了10天,但在今年既使沒入伏氣候也這么極端的情況下,三伏天的威力可想而知,所以我們更應該做好準備。
那么入伏前應該做點什么準備呢?吃點中藥?用點方子?其實是不需要的,我們不用大刀闊斧地變換自己的生活習慣,只需要做好生理和心理的準備,讓自己提前進入狀態即可。
三伏天的熱,是那種從里到外、鋪天蓋地的熱,這時候自然界的陽氣達到了頂峰,所以入伏前,第一步就得把咱們的作息節奏稍微調整一下。
夏天天亮的早,黑的晚,所以咱們不用像冬天那樣非得早早上床,可以順應這個變化,晚上適當晚睡一會兒,但最好別超過十一點,早上呢,別賴床,跟著天亮的節奏早點起來,六七點鐘就不錯,但考慮到很多人睡眠不足,晚些時候起床也無傷大雅。這樣做的好處是可以讓身體里的陽氣,跟著自然界陽氣一起生發、活躍起來,白天精神頭足了、正氣充足了,也就不容易被外界的暑濕或者空調的冷風傷到。
還有,從這兩天開始,中午可以瞇一小會兒,這是一天里陽氣比較足、暑濕比較毒的時候,所以抓住這個空檔,睡個20到30分鐘,或者哪怕閉眼休息五分鐘也可以。別小看這短短的休息,它能避開最烈的日頭,給咱們忙碌的心神按個暫停鍵,讓它稍微喘口氣。但要記住,午睡時間別太長,睡久了下午反而更沒精神。
當然了,除了睡覺之外,也得學會避暑,長時間在烈日下暴曬或者劇烈運動,大汗淋漓,是會耗氣傷津的,這樣肯定是不行的。當然,現在大家都用空調或者風扇了,但這兩天開始要嘗試著別把溫度調太低,因為入伏后人的陽氣都在體表,體內反而空虛,這冷風一下猛灌進來或者整晚持續地吹拂身體,反而容易出問題,更要緊的是,別讓冷風直沖著后脖子、后背、肚子或者關節吹。所以,防暑降溫,要的是適度和避免直吹,而不是一味地貪圖冰冷。
第一點是逐漸調整作息,那么第二點則是吃對喝對。其實沒進入三伏天就已經又悶又熱了,身體里的濕氣本來就容易堆積,加上暑熱一蒸騰,最容易受罪的就是咱們的脾胃了,所以入伏前的飲食調理,核心就一條:讓脾胃舒服,把多余的濕氣清出去,讓脾胃健運起來。
天熱,很多人覺得嘴里沒味,想吃點重口味、油膩的或者冰涼的來刺激一下,我覺得這三十天還是控制控制比較好。像這些油乎乎、味道重的食物,還有各種甜膩的點心都屬于肥甘厚味,這些東西吃下去,脾胃得花很大力氣才能消化完,就像給一個已經很累的人再加碼干活。所以入伏前和入伏后的飲食,整體要往“清、淡、平”上靠。
想讓脾胃既能有力氣干活兒,又能把濕氣趕走,咱們就得請幾個幫手。健脾益氣的,可以常吃點山藥、蓮子(去心)、芡實、小米等等,它們性子平和,能慢慢給脾胃加油;幫助祛濕的像是赤小豆、薏米、冬瓜、荷葉(撕一小塊泡水喝)等,這些食材能幫著身體把多余的水濕排一排,人會覺得清爽不少;如果感覺胃口不太好,煮粥燉湯時放一小片陳皮或者幾顆山楂也是不錯的。
第三點,心靜不一定涼,但心煩肯定會熱。吃喝、作息都安排妥當了,咱們再來說說情緒。您可能也有體會,天兒一熱,人特別容易心煩意亂、看啥都不順眼,一點小事都能生起氣來。這在中醫看來,一點也不奇怪。夏天本來就與心相對應,而暑熱之氣就像一股子無形的火,最容易往上躥,干擾咱們心神的安寧。心神一亂,不僅人煩躁難受,還會覺得更熱,甚至影響晚上的睡眠。所以,入伏前的準備之一就是學會給“心”降降溫。
天熱心浮氣躁是常情,但咱們不能由著性子來,因為這股心火一旦燒起來,會讓前面的準備前功盡棄,所以,入伏前就要開始有意識地提醒自己:遇事緩一緩,別著急上火。感覺火氣要上來時,先深呼吸幾下,心里默念“不值得”、“別計較”,主動把那股沖動的勁兒壓下去,這不是憋屈,而是保護自己不受傷害。
如果實在覺得心里鬧騰,或者忙活一陣子覺得有點累,那么還有最后一招:找個地方坐下,安靜地閉上眼睛,什么也別想,就專注于自己平緩的呼吸,待上那么三五分鐘。您可別小看這閉眼的功夫,閉上眼睛,就相當于暫時把觀察世界的窗口關上了,這樣可以把外放的心神收回來休養一下,往往就是這么一小會兒,就能讓煩躁的情緒消退不少,精神頭也會緩過來一些。
最后,則是一些其他的小提示。馬上進入三伏天了,活動筋骨時要溫和一些,那些讓人氣喘吁吁、大汗如雨、心跳快得受不了的劇烈運動,可以暫時放一放。挑早上太陽剛出來或者傍晚涼快些的時候,在樹蔭下或通風好的地方,不緊不慢地走一走,走到感覺呼吸稍微深了一點,額頭或后背有微微潮意就好。這種程度的活動,既能促進氣血流通代謝濕氣,又不至于傷身。
除了動起來,咱們身上還有幾個好的穴位,沒事按揉幾下,對疏通經絡、調和氣血很有幫助。比如足三里(在小腿外側,犢鼻下3寸,距脛骨前嵴外一橫指處,犢鼻與解溪連線上)、關元(在下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下3寸)、內關(在前臂掌側,當曲澤與大陵的連線上,腕橫紋上2寸,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之間)等,方法很簡單,找到位置后,用拇指指腹按住穴位,小范圍地畫圈按揉,或者一按一松也行。每個穴位揉3~5分鐘,力度不用大,不追求疼,可以從今天開始,做個三五天,不用多,每天1~2次就行。
最后提一下冬病夏治,就是說一些在冬天容易發作或加重的虛寒性疾病,比如老慢支、哮喘、反復感冒、怕冷、關節痛、老寒胃等,趁著三伏天自然界陽氣旺盛的黃金時期,借助溫補陽氣、驅散寒邪的方法來進行應對,往往能取得不錯的成果。
那這和入伏前的準備有什么關系?如果您或家人有這類冬天難熬的老毛病,入伏前的這段時間正是去咨詢專業中醫大夫的好時機。醫生會根據您的具體情況,來判斷是否適合做三伏貼或灸,需要提前做哪些調理準備,比如調整體質狀態等,或者有些溫和的調理方法現在就可以開始了。
面對即將到來的三伏天,我們要做的并不是對抗,而是順應與提前準備,調整作息、吃對喝對、穩住心神、活動按揉,從點滴做起,養足正氣,調和身心,咱們就能以更從容、更輕松的姿態,迎接三伏酷暑的挑戰,從而安享一整個健康安寧的夏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