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外長蘇杰生五年來的首次專程訪華,一句 “不受任何外部勢力干擾” 的承諾,讓華盛頓精心編織的印太包圍網突然漏了個大洞。
北京釣魚臺國賓館,印度外長蘇杰生與中方高層握手落座。這一天是2025年7月14日,距離印度外長上次踏上中國土地已過去整整五年。
與以往借國際會議“順道”訪問不同,這次是專門的雙邊行程。
中方安排了破格接待,就連見慣外交場面的印度記者都感到意外——這種規格在中印關系冰凍數年后顯得格外醒目。
當會談進行到關鍵處,蘇杰生說出那句“印度將繼續推進中印關系改善,絕不受任何外部勢力干擾”時,現場空氣仿佛凝固了幾秒。
沒人點名美國,但每個人都知道這三個字已經懸在會議室上空。
破冰之旅,打破五年僵局
印度外長踏上中國土地這件事本身,就是一條重大新聞。
上一次專程訪問還是2020年的事,那時邊境沖突的陰影籠罩著兩個亞洲巨人。
這次訪問安排很特別。蘇杰生名義上是來參加在天津舉行的上海合作組織外長會議,但他特意提前抵達北京,先進行純粹的雙邊會談。
這種設計打破了中印外交互動的慣例,顯示出雙方都有意讓關系回暖。
中方接待規格超出了常規。按照外交禮儀,通常是外交部長王毅出面接待。但這次,中國國家副主席韓正也參與了會見。
這種破格安排傳遞出明確信號:中國重視與印度改善關系。
會談桌上氣氛微妙。蘇杰生是印度政壇出名的對華鷹派,他曾公開宣稱“鄰國要么配合印度,要么承受代價”,甚至說過要“站出來對抗中國”。而此刻坐在他對面的,是曾被其強硬言論針對的對象。
更讓觀察家們大跌眼鏡的是,蘇杰生一改往日姿態,當面承諾“不受第三方干擾”。這話從他嘴里說出來,連印度國內媒體都直呼意外。
鷹派變臉,印度在打什么算盤?
蘇杰生的突然轉向并非一時興起。印度政府最近面臨的壓力來自四面八方,逼得它不得不重新打算盤。
經濟上,莫迪力推的 “印度制造”計劃成效遠不如預期。
強行與中國“脫鉤”后,印度手機組裝、基建等行業因缺乏中國原材料和零部件,產業鏈出現斷裂,部分工廠甚至停工。
失業率居高不下,社會矛盾加劇,經濟問題成了莫迪政府最頭疼的問題。
外交上,美國對印度的態度讓新德里寒了心。特朗普政府一邊用500%的關稅威脅印度放棄俄羅斯石油,一邊拿F-35戰機和衛星情報當誘餌,想拉印度加入“遏華聯盟”。
但那些誘人的承諾最后大多落空,比如F414戰斗機發動機技術轉讓就一拖再拖5。
印巴沖突期間美國的做法更讓印度惱火。
今年5月印巴停火前夕,特朗普突然在社交媒體上“邀功”,聲稱是自己促成停火。
這直接踩了印度的紅線——印度歷來拒絕第三方插手克什米爾問題。
“美印關系從根本上說仍然脆弱。”美國地緣政治專家德里克·格羅斯曼在《外交政策》雜志上的判斷,現在看起來格外準確。
稀土卡喉,印度的致命軟肋
在諸多現實考量中,稀土問題最能體現印度的困境。中國是全球最大稀土供應國,實施出口管制后,高度依賴中國稀土的美國軍工企業陷入被動,轉而向印度求援。
尷尬的是,印度雖然稀土儲量豐富,但提煉技術落后,無法形成有效產能。
更糟的是,有印度企業被曝光偽造文件,將從中國進口的稀土轉賣給美國軍火商。
此事引發中方警惕,隨即升級出口管控。印度這才痛切感受到,在關鍵資源領域完全繞不開中國。
蘇杰生訪華前,印度政府已擬定一份會談“清單”,稀土出口限制排在首位。沒有中國的稀土供應,印度軍工和高科技產業都將受到重創,這是新德里不得不面對的現實。
攪局者變好學生,上合峰會前的意外承諾
蘇杰生此行還有一個出人意料的表態:他公開承諾支持中國辦好上合峰會。
了解內情的人都知道這個承諾的分量。過去幾年,印度在上合組織內是出了名的 “攪局專業戶”。從拒簽聯合聲明到挑撥成員國關系,印度代表的小動作就沒停過。
去年防長會議上,印度堅持加入針對巴基斯坦的表述,導致會議未能發布聯合聲明。
如今突然轉變態度,蘇杰生顯然帶著任務而來——為莫迪出席天津上合峰會鋪路。如果兩國領導人能在峰會上實現會晤,將是中印關系回暖的最強信號。
但中方對印度的承諾保持著清醒。王毅在會談中強調,雙方應“相互信任而不是相互猜疑,相互合作而不是相互競爭”。
這話看似平常,實則暗指印度政客“言行不一”的前科。
印度防長辛格就是典型例子:剛拒絕簽署上合聯合聲明,轉身就去挑撥巴基斯坦與其他成員國的關系。
有這些前車之鑒,中方自然要聽其言觀其行。
美印同床異夢,盟友只是表象
表面看,美印是“戰略伙伴”,但掀開這層華麗外衣,里面全是赤裸裸的利益算計。特朗普重返白宮后,美印關系很快顯露出裂痕。
貿易領域首當其沖。今年5月,印度政府向世界貿易組織提出申訴,要求對美國商品征收報復性關稅;7月4日,印度再次向世貿組織提交針對美國汽車關稅的反制措施。
印度商務部長皮尤什·戈亞爾放話:印度將從“實力地位出發”談判,不會簽署不符合國家利益的協議。
地緣政治上雙方也同床異夢。
在俄烏沖突中,印度堅持購買俄羅斯石油;在中東問題上,印度拒絕完全站隊以色列;在“四方安全對話”框架下,印度軍隊仍以俄制武器為主。
這些都與美國期望背道而馳。
美國《國家利益》雜志7月初刊文直言:“在美國的戰略設想中,從來沒有印度”,印度的崛起從來不在華盛頓的計劃中。
對華盛頓而言,印度只是遏制中國的棋子,而非平等盟友。
印度外交的轉向如同一面鏡子,映照出國際關系中最樸素的真理:沒有永恒的盟友,只有永恒的利益。
當特朗普政府還在盤算如何用 “印太戰略” 圍堵中國時,新德里已經悄悄撥起了自己的算盤。
蘇杰生離開北京時,隨身攜帶的公文包里裝著中方恢復印度香客赴藏朝圣的文件。
岡仁波齊峰的朝圣之路可以重開,但中印關系能否真正峰回路轉,還要看莫迪下個月站在天津上合峰會講臺上時,會向世界說出怎樣的話。
全球格局的重塑從來不按劇本演出。美國的包圍網剛織到一半,網中央的“棋子”卻突然自己走了一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