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導老師:伏帥 史崧正 法學學部通訊員:王祥宇
7月10日,湘蓮筑夢竹教相綏暑期實踐團一行前往湖南省綏寧縣,對當地的竹編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了深入細致的實地調研。實踐團成員先后參觀調研綏寧縣文化館與綏寧縣非遺文化展示中心,通過實地考察與交流,對綏寧縣竹編非遺的現狀與發展有了更為全面而深刻的認識。
實踐團一行首先抵達綏寧縣文化館,與戴哲學副館長進行關于竹編非遺的調研,提到竹編非遺傳承,戴副館長話語中透出深深的憂慮:苗家侗寨方圓百里祖傳著竹編技藝,但是這些技藝即將失傳,民間竹藝生活用品亟待搶救與傳承。在綏寧縣的北片各大鄉鎮,還基本上保留有傳統竹編竹制品手工編織工藝技術,但人數是少之又少,傳統竹制品的現存量也在急劇減少。這沉甸甸的現實,與成員們前期在東山侗族鄉的調研所見高度印證。這一刻,成員們對綏寧竹編非遺傳承鏈條瀕危、搶救工作刻不容緩的現狀,有了更為直觀和沉重的認識。這份來自文化主管部門負責人的深切憂思,為實踐團后續的調研奠定了沉重而緊迫的基調。
(圖一:隊員們在綏寧縣文化館的合照)
隨后,實踐團一行來到了此次調研的重中之重——綏寧縣非遺文化展示中心。這里集中展示了綏寧縣的非遺文化,其中竹編技藝尤為引人注目。在展示中心,實踐團成員詳細了解了綏寧縣竹編技藝的歷史沿革、制作工藝及市場應用情況,并與展示中心的肖館長就竹編非遺的一系列發展問題展開了深入的對話。
據肖館長介紹,綏寧縣的關峽鄉有著兩條壯觀的竹龍,這是當地竹編技藝的重要象征之一。在“以竹代塑”的環保理念下,竹編制品以其獨特的實用性和觀賞性受到了廣泛關注。在展示中心,實踐團成員看到了大量的竹編制品,這些產品多為實用性產品,如籃子、餐具等,它們在一定程度上替代了聚酯纖維等塑料制品,有效減少了生產過程中的污染危害。
(圖二:隊員們在與肖館長交流)
談到當地政府為竹編技藝傳承所提供的支持,肖館長表示,綏寧縣成立了“竹產業協會”,通過組織展銷會、文化交流活動等方式,積極推廣竹編技藝。這些舉措不僅提高了竹編產品的知名度,還為手藝人提供了更多的展示和銷售平臺。
在談到廢料處理時,肖館長表示,目前綏寧縣已經掌握了一定的技術,可以將竹編過程中產生的邊角料制作成竹炭和提煉竹精油。這一舉措不僅實現了資源的循環利用,還為竹編產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新的思路。然而,在竹編技藝的傳承過程中,仍面臨著諸多困難。
肖館長指出,目前最大的問題在于無年輕傳承人接手。許多手藝人年紀已大,由于語言不通、缺乏創新等原因,技藝傳承變得愈發困難。此外,產業鏈不成熟、宣傳力度不夠、市場需求少等問題也制約了竹編技藝的發展。時間成本高、價格不便宜,使得竹編產品在市場上競爭力不足。同時,品牌影響力不夠、線上運營技術不成熟等問題也亟待解決。
(圖三:隊員們在展示中心的合照)
通過此次實地調研,湘蓮筑夢竹教相綏暑期實踐團對綏寧縣竹編非遺的現狀與發展有了更為清晰的認識。這份凝結著青年學子智慧與責任的調研成果,不僅為當地竹編技藝的活態傳承提供了寶貴的現狀分析和切實可行的改進思路,也為高校青年參與地方文化保護、助力鄉村振興提供了生動范例。實踐團成員表示,將盡快形成詳實報告與建議,積極對接資源,助力綏寧竹編煥發新生。更重要的是,此行深刻啟示:守護如竹編般珍貴的非遺技藝,不僅是留住一方水土的文化根脈,更是為現代生活注入可持續發展的綠色智慧與人文溫度。他們呼吁社會各界攜手,共同關注、支持傳統工藝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讓古老技藝在新時代的沃土上薪火相傳,生生不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