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農民日報
7月,河南省焦作市修武縣郇封鎮小位村的玉米地里綠意盎然,一株株玉米苗出苗整齊,長勢良好。“6月5日,合作社的小麥全部收割完,緊接著就種下了玉米。這幾天下了幾場小雨,也讓玉米苗喝飽了水。”天道種植專業合作社負責人趙海燕在田埂上踱著步,“合作社小麥畝產達到了650公斤,服務的小農戶畝產基本都能達到這個水平。小麥的豐收也讓我們對玉米的產量充滿期待!”
6月以來,全國各地夏糧陸續收獲。聯合收割機轟鳴作業,運糧車穿梭不息,烘干設備高效運轉……一幅幅夏糧豐收的畫面,也是社會化服務主體在農業生產中挑大梁的生動縮影。
各類農業社會化服務主體在有力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提升糧油作物單產等方面作用顯著,成為各地提升農業生產效率、促進農民就業增收的有效抓手,進一步推動完善現代農業經營體系、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為端穩“中國飯碗”增添堅實底氣。
統籌分散化零碎式服務需求 助農降本增效
6月2日,太陽火辣辣地炙烤著陜西省西安市長安區王曲街道江兆村的麥地,3臺小麥聯合收割機在麥田里穿梭,麥穗被卷入割臺,收割、脫粒、清選一氣呵成。其中一臺收割機的駕駛室里,長豐農機專業合作社的農機手馮益強神情專注,汗水早已浸濕了后背。
馮益強駕駛的是一臺履帶式聯合收割機,日作業能力可達150畝。七八個小時一晃而過,夕陽的余暉灑落在收割過的麥茬地上,馮益強跳下農機準備收工。“土地實現集中連片后,機械化作業效率更高了,我們也不用一家一家跑了。”馮益強笑著說。
長豐農機專業合作社理事長薛強介紹,合作社為農戶提供農業生產托管服務,目前已發展多環節托管3萬畝。“合作社建立了農機、農技、植保、水電4個專業服務隊,實現種子、化肥、農藥、耕、種、收、管理、糧食回收、銷售‘九統一’。依托規模化經營,與農資廠家洽談直購,畝均可為農戶減少農資投入55元。”薛強說。
社會化服務主體通過自身的組織能力和示范效應,有效統籌了小農戶分散化、零碎式的服務需求,把分散化小農戶集中納入現代農業經營體系的區域或產業單元,進一步發揮統一經營、服務帶動的作用,切實解決小農戶一家一戶“不會種”“種不好”的問題,助力農戶降本增效。
“夏收夏種‘雙搶’時段,我們是在和時間賽跑!”在江西省吉安市永豐縣潭城鄉仙塘村早稻收獲現場,收割機在金黃的稻田間穿梭作業,潭城鄉省級綜合農事服務中心負責人李金根站在田埂上調度,向記者介紹,“從6月26日開始收獲早稻,收完后安排輪式拖拉機進地翻耕,緊接著進行晚稻插秧。與此同時,服務中心還要替有需求的農戶烘干水稻,幾項工作同時進行,簡直忙得‘腳打后腦勺’!”
近年來,潭城鄉省級綜合農事服務中心推行單環節、多環節托管服務模式,服務面積已達1.1萬余畝,輻射周邊10余個鄉鎮。1萬多畝的土地想要順利度過“雙搶”關鍵時期,離不開提前規劃與統一組織調動。“哪個地塊什么時間種的水稻,啥時候應該收,我們心里都有一筆‘明白賬’,這樣才能有效調度農機。”李金根說,“今年服務中心主推種植‘優郁香’‘井岡軟粘’等優質稻品種,水稻產量不錯,服務的農戶平均畝產可達650公斤,在當地屬于中上水平。”
今年3月中旬至5月21日,河南省平均降水量36.6毫米,較常年同期偏少六成。而這段時間正是小麥形成產量的關鍵期。面對小麥生長關鍵期的旱情,農業社會化服務主體積極幫助農戶抗旱澆麥,組織優勢更加凸顯。
河南省鄧州市十林鎮種植戶王帥的1000畝小麥早已收割完畢。這是他和聯運農機合作社合作的第6年。“在小麥生長期,面對旱情我還是有點擔心的,但是合作社及時幫我解決了灌溉難題。”王帥表示,“我算過一筆賬,把播種和灌溉兩個環節托管給合作社,每畝服務費用只需70元。如果自己去外面雇人干活,雇1個人1天就需要付80至100元的費用。”
“我們總共調配了4臺噴灌機來澆王帥的地。噴灌機澆完一遍后,合作社工作人員會再仔細檢查,有些邊邊角角沒澆透的,再幫著進行人工灌溉,最終產量幾乎沒有受到旱情影響,畝產達到600公斤。”聯運農機合作社理事長時小杰說。
示范帶動推廣增產措施 助力單產提升
走進朱修合家庭農場位于安徽省靈璧縣黃灣鎮單營村的倉庫,麥粒已經堆成一座座小山。“6月6日,我們已經把小麥都收完了,3.5萬公斤的優質麥訂單已經交付,還有4萬多公斤小麥直接在地頭裝車出售了,剩下的幾十萬斤小麥全部入庫,看著麥子入倉,心里才算真正踏實了!”家庭農場負責人朱修合的嗓門提高了好幾個度。
“雖然受到干旱和冰雹影響,但小麥畝產仍然能有550公斤左右,希望明年能順利沖刺畝產700公斤這個目標!”談到小麥的產量,朱修合的語氣里雖有遺憾,但更多的還是期待。
為了提升作物產量,家庭農場在良種、良機、良法等方面綜合發力。“目前‘鄭麥136’和‘煙農1212’是家庭農場兩大主打小麥品種。”朱修合告訴記者,“要想提高小麥產量,機收減損必須跟得上。家庭農場現在用的收割機是縱軸流機型,機器馬力大、割幅寬,配合智能監測技術,每畝地能多收10來斤小麥。”
前不久,家庭農場剛剛完成玉米大豆帶狀復合種植的播種,通過合理擴行縮株,玉米種植密度從每畝4500至5000株提高到5000至6000株,大豆畝均基本苗保持在1萬至1.2萬株。
目前,家庭農場為單營村320余戶農戶提供統一發放種子、統一采購農用物資、統一防治作物病蟲害、統一收購、統一銷售的“五統一”社會化服務,并將提升單產的經驗做法應用到農戶田塊中。“我家有14畝地,這幾年跟著家庭農場種植‘鄭麥136’。他們幫我協調農機進行播種和收割,告訴我田間管理要點,小麥畝產最高達到過650公斤。”單營村村民季化玲表示。
走進天道種植專業合作社的農機倉庫,拖拉機、播種機、澆地噴灌設施、自走式大型噴灌機等應有盡有。“這些機械能夠實現糧食隨時收獲,就地入庫,減少機械混雜及損耗。”趙海燕說,“除了應用先進農機外,深耕耙壓整地、鎮壓保墑增墑、‘一噴三防’等關鍵技術也是小麥單產提升的‘法寶’。”
趙海燕在合作社內部制定了嚴格的生產技術規程,對種子、農藥、化肥統一采購,專人負責,帶動合作社成員率先提升單產后,再去帶動更多小農戶。目前,合作社可以為農戶提供從種到收的全鏈條農業社會化服務。趙海燕表示:“我們目前采取的是‘點單式’的服務方式,單環節服務的價格也都低于市場價。例如,機耕的服務費是每畝30元,無人機‘飛防’的服務費是每畝3元。”
構建多元化利益聯結機制 共享增值收益
農業社會化服務主體不斷提升農業生產能力和效益,穩定提升了糧油作物的產能與品質,為穩產增產作出了積極貢獻。同時服務內容也逐漸由單一環節向全產業鏈延伸,構建多元化利益聯結機制,讓農民更多分享產業增值收益。
7月初,廣東省廣州市從化區鰲頭鎮中塘村水稻種植示范基地的水稻已進入黃熟期至完熟期,大旺萊農機專業合作社負責人程建軍每天都要來田間地頭轉一轉,穿梭在齊腰的稻浪里查看水稻長勢。“植株挺拔,谷粒充實,豐收希望已現!”程建軍笑瞇瞇地說,“這片地種植的都是絲苗米,合作社已與華農優品、中石油、碧桂園社區、郵政等平臺簽訂了購銷合同,不愁賣!”
他告訴記者,合作社主要通過“公司+合作社+基地”的運營模式,向廣大水稻種植戶提供水稻育秧、插秧、大田旋耕、機插秧、田間管理、病蟲害防治、機收、收購、烘干、儲藏、加工、銷售等全產業鏈服務。
“我們通過推廣訂單農業、保價收購、技術指導、良種扶持等措施,推動龍頭企業、合作社與農民建立緊密的利益共同體,為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壯大龍頭企業、促進農民增收起到很大的作用。合作社打造了區域公共品牌‘從化香米’和三個自有品牌‘稻本香’‘夏日香粒’及‘微笑稻谷’,進一步提升產品附加值。”程建軍說。
“我今年種了150畝馬鈴薯,畝產量在3000公斤左右。”6月24日,在山東省青島西海岸新區六汪鎮柏鄉三村的農田里,青島膠河馬鈴薯專業合作社社員張世海正忙著給馬鈴薯裝車。
“我們合作社自2008年成立以來,以標準化、效益化為導向,采取訂單種植、保底收購的方式,穩產量、保收益。”該社負責人劉國棟告訴記者。合作社實行“統一要求種植、統一標準供種、統一時間播種、統一有機施肥、統一除草管理、統一收購標準”的標準化種植模式,并可為周邊農戶提供從種到收的農業社會化服務。“我們種植的是加工型馬鈴薯,用于薯片、薯條、全粉的加工,干物質含量高,吸引了來自全球多地的采購商,實現了訂單化生產。合作社以訂單形式與種植戶簽訂種植收購合同,并設置了每公斤1.5元的保底價。”劉國棟說。
為確保馬鈴薯質量,該合作社在區農業農村局和六汪鎮政府的幫助下,建成了占地6000平方米的恒溫庫,可存放馬鈴薯3000噸。“有了恒溫庫之后,就不必擔心外界環境影響馬鈴薯的品質了,大大提高了馬鈴薯的產品競爭力。”劉國棟說,未來,合作社計劃開展馬鈴薯全粉加工業務,提高馬鈴薯商品附加值,讓更多農戶分享收益。(農民日報·中國農網記者 祖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