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人民網-安徽頻道
在“千億斤江淮糧倉”建設的宏偉藍圖下,肥西縣以實干擔當交出了一份亮眼的夏種成績單。這片鑲嵌在江淮分水嶺上的沃土,用沉甸甸的種植數據詮釋了糧食安全的責任與擔當—83.15萬畝水稻種植面積超額完成任務,達下達指標的101.4%,同比增幅2.8%。
肥西縣高質量完成夏種工作。
壓實責任構筑起夏種工作的“四梁八柱”。縣鄉村三級聯動,建立“一把手”負責制,將種植任務分解為12個鄉鎮的具體指標,通過“掛圖作戰”明確包村干部的責任田。從立夏時節的育秧準備到芒種期間的搶栽搶種,每塊田塊都標注著責任人與種植時限,形成“周調度、月通報”的閉環管理體系。正是這種“把種子播進責任里”的較真精神,讓原本可能因干旱天氣延誤的種植進度,提前5天完成播種任務。?
科學調度激活了農耕生產的“一池春水”。面對今年春夏交替期的異常氣候,肥西縣農業農村局組建4支技術專班,深入田間開展服務300余人次。統籌調配200臺插秧機,采取“分片作業、錯峰推進”模式,確保機械化種植高效完成。同時,依托3個智慧農業示范基地,推廣北斗導航輔助駕駛等新技術,作業效率提升30%以上。
肥西縣高質量完成夏種工作。
政策引導點燃了農戶種糧的“內生動力”。嚴店鎮三元村合肥市孔勇家庭農場土地流轉面積4900畝,在政策扶持下變身“噸糧田”,他算起增收賬:“不僅拿到種植補貼,水稻畝產還比預期高了120斤。”這種“政策紅利+效益提升”的雙重激勵,讓更多農戶主動多種糧、種好糧。
從江淮運河的萬畝稻田到紫蓬山麓的連片秧苗,肥西縣用夏種的豐碩成果筑牢了江淮糧倉的“肥西板塊”。超額完成的種植面積背后,是糧食產能的潛在提升。這片土地上生長的不僅是飽滿的稻穗,更是鄉村振興的希望與底氣。(羅松松 吳垚)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