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碼進群,與同行一起共話醫事~
本文來源:醫學界綜合整理
近日,一名5歲女童因游泳和泡溫泉后感染福氏耐格里阿米巴原蟲(俗稱“食腦蟲”)的案例引發社會關注。
據家長在社交平臺自述,孩子于6月7日和14日兩次接觸淡水水域后,于6月22日出現頭痛、低熱、嘔吐等癥狀,次日病情急劇惡化并昏迷,隨后轉入重癥監護室。醫院確診其感染福氏耐格里阿米巴病原,目前患兒仍處于危重狀態。
了解病原生物學特征,警惕其致病機制
福氏耐格里阿米巴是一種單細胞原生動物,屬于自由生活阿米巴,廣泛分布于淡水環境(如湖泊、河流、溫泉)及土壤中。其生命周期包括滋養體、鞭毛體和包囊三種形態,其中滋養體具有強感染性。該原蟲對溫度敏感,在35℃-37℃的溫水中繁殖活躍,且能耐受46℃高溫,甚至在4℃環境中仍可存活12個月以上。
人類感染主要通過鼻腔接觸污染水體引發。當含病原的水經鼻腔嗆入時,滋養體可沿嗅神經穿過篩狀板,直接侵入大腦前葉基底部,引發原發性阿米巴腦膜腦炎(PAM)。其致病機制包括:
直接侵襲:通過分泌細胞毒性蛋白酶破壞腦組織;
免疫逃逸:繞過血腦屏障,快速引發炎癥風暴;
組織破壞:導致腦實質壞死、化膿性炎癥及顱內壓驟升。
伏期通常為5-8天,早期癥狀(如高熱、劇烈頭痛、嘔吐)與普通腦膜炎高度相似,易誤診。病情進展迅速,患者常在1周內出現頸項強直、意識障礙、呼吸衰竭直至死亡。確診依賴腦脊液涂片鏡檢發現滋養體或PCR檢測病原DNA,但基層醫療機構常因缺乏診斷經驗而延誤治療。
該疾病的流行病學與防控挑戰
自1961年首例報告以來,全球累計確診病例不足200例,但病死率超95%。我國曾報告數例散發病例,患者多為兒童及青少年。值得注意的是,該病雖罕見,但近年呈上升趨勢,可能與氣候變化導致水溫升高、淡水活動增加有關。
高危行為:淡水游泳、跳水、潛水時嗆水,或用未消毒水洗鼻。
防護建議:避免在氯濃度不足的泳池或自然水域潛水;游泳時佩戴鼻夾或保持頭部露出水面;洗鼻使用煮沸冷卻水或生理鹽水,禁用自來水;皮膚傷口避免接觸污染水源。
現有的治療手段
目前以兩性霉素B為主藥,通過靜脈注射及腦室內給藥提高療效。部分研究顯示,聯合使用米替福新、酮康唑等藥物可能改善預后,但缺乏大規模臨床驗證。
兒童病例因篩狀板孔隙較大更易感染,但治療藥物多基于成人數據,兒童劑量調整及安全性證據不足。國內曾報道通過多學科會診(MDT)制定個體化方案成功救治患兒的案例,提示早期聯合用藥及支持治療可提高存活率。
“時間就是生命”——對于“食腦蟲”感染,早發現、早治療仍是降低病死率的關鍵。
醫學界心血管領域交流群正式開放!
加入我們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