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聯合澳大利亞,在巴布亞新幾內亞近海投下“護身軍刀”三周演習。35000名士兵、19國參演,300架軍機云集,戰場跨越6500公里,規模堪稱近年來之最。美國媒體熱炒跨域作戰能力,強調針對于印太局勢的“守護”。法國、印度、菲律賓等傳統或新興盟友都被拉進隊伍,但部分小國“撐場”的意味遠超實戰意義。湯加、巴新這種“陪太子讀書”的操作,折射出現實中的聯盟孱弱一面,大規模組團只是為了造聲勢,想要讓所謂威懾成“既成事實”。
開幕日,美澳放出大招。美國首次在太平洋實射“堤豐”地空導彈,還展示了F-35B機動打擊,澳大利亞首次試射海馬斯多管火箭系統。表面是肌肉展示,骨子里還是給潛在對手看的。而澳軍高層不避諱挑明防范中國艦隊的可能現身,其實反映了預期里的緊張和心理防線。
中國沒有遲疑,815A型電子偵察船“天王星”號與052D驅逐艦“桂林”號同時出動,從南部海域抵近澳大利亞昆士蘭,對全程進行電子“圍觀”。這次主動跟進,不是一時好奇,而是拿著國際海域規則做標準動作。815A接收雷達信號本領強大,具備超視距雷達和導彈引導,每一次捕捉無線電都像獵人追蹤獵物。過去許多西方演習都擔心偵察泄密,這次不必猜,中方就在明處“旁聽外語課”,把美澳那些念叨依賴的保密參數盡收囊中。
合作演習里面,各國實力天壤之別。真正能獨當一面的還是美澳法印這些老玩家,其他成員更多看重“社交價值和曝光度”。現實就是這樣,一群壯漢帶著一堆“小學生”組隊踢球,威懾力能撐出多大空間值得懷疑。參演過程中,無線電頻率、導彈參數、通信規約這些敏感數據,在815A船的接收網里難逃漏網,不費吹灰之力。長期角度,類似信息的不斷積累,對解放軍了解西方多國聯合作戰模式意義重大。
主辦方原本期待用這場演習刷存在、塑造影響、震懾對手。卻忽略了中國利用“公開課”現場旁聽,直接繞開表象,瞄準技術和體系漏洞。其結果,不僅威懾難以坐實,反而成了對自身操作流程的免費教科書。
接下來幾年,美西方類似大團體軍演不會減少。只要玩法還這樣,解放軍絕不會缺席。未來博弈,更考驗情報能力和對抗節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