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眨眼,2025年已經過半了,你對自己的生活還滿意嗎?
坦白說,我有點焦慮。
年初立下的flag——工作成績、存款目標、旅行計劃等,我一個都沒完成。
甚至因為長期加班、熬夜,導致身體一堆毛病,上半年頻繁跑醫院。
反觀我身邊的朋友和前同事們:有人結婚生子,幸福美滿;有人辭職深造,考上了研究生;有人做自由職業,有聲有色;有人跳槽后工資翻倍,成了高管……
我感覺所有人都在往前走,而我快35歲了,未婚未育,工作不穩定,無房無車——
我的人生好像卡住了。
但我上網時刷到的一個詞,突然治愈了我的焦慮和內耗——“大后期人格”,通常指的是:
有些人在人生早期階段默默無聞,沒有很大的成就,經常不被看見和認可。
而隨著時間的推移,經歷過彷徨困惑、缺乏自信等種種挫折和磨難之后,TA們卻能展現出比別人更強大、更持久的能力和生命力。
這類人往往需要花費很漫長的時間來適應這個社會,5年、10年、20年乃至更久。
可一旦覺醒之后,TA們會活得更加通透、生猛,能爆發出驚人的潛力,綻放自己的美麗人生。
我深入了解后發現:“大后期人格”簡直就是這個充滿焦慮的時代下,最撫慰人心的一劑良藥。
那么,“大后期人格”到底有怎樣的魅力?你是不是這個時代少有的“大后期人格”呢?
今天我們就來聊聊:為什么“大后期人格”,會越過越“好命”?
別太焦慮啦!
大器晚成又如何?
其實嚴格來說,“大后期人格”更接近我們通俗意義上的“大器晚成者”。
作家里奇·卡爾加德在采訪和研究了許多大器晚成者的人生軌跡后,在《大器晚成》一書中寫道:
大器晚成者指比預期較晚發揮潛能的人,TA們具有自己或他人起初沒有看到的天賦,卻會以出人意料的方式發揮自己的潛能,甚至讓身邊最親近的人都大吃一驚。
TA們即便在人生前半段“碌碌無為”,也并不打算迎合父母或外界的期望,隨波逐流。
而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和步調,穩扎穩打,厚積薄發,以自己獨有的方式實現人生的終極目標。
例如:
有人上了10年班后,決定繼續讀書深造,33歲開始考研,36歲才考上; 有人一直做著自己不喜歡的工作,走了很多彎路,50多歲才找到自己熱愛的事業; 有人20多歲因為生娃丟掉了畫畫的愛好,60歲開始重拾畫筆,70歲開了自己的畫展……
在里奇·卡爾加德看來:人生是一場馬拉松,沒有在人生起步階段就發光發熱,并不代表你的人生就是失敗的,每一個大器晚成者都是潛力股。
作家莫言在《晚熟的人》一書中寫道:晚熟的人,到了合適的時候,出現了能讓他展現才華的舞臺,他便會閃閃發光的。
莫言本人就是如此。
他在57歲那年,成為首個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中國籍作家。
而這時距離他開始寫作,已經過了整整31年。
可獲獎之后,他又沉寂了8年時間,許多人諷刺他“江郎才盡”。
然而8年之后,他又帶著《晚熟的人》霸氣歸來。
如他所言:“別人怎么對待你,并不會改變你的價值,只會影響你對自己的認知。所以就算有人把你捧上天,也不膨脹;就算有人把你踩在腳下,也不要以為自己是爛泥。”
大器晚成并不是被動等待的結果,而是主動選擇的“厚積薄發”。
每個人都有自己綻放的花期,或早或晚罷了。
最重要的是,在該沉淀的時候,不要焦慮;在該深耕的時候,不要浮躁。
你盡管一步一個腳印地向前走,大器晚成又如何?
為什么很多人
都害怕大器晚成?
可能你會說,道理我都懂,但還是很害怕自己大器晚成,甚至一輩子都一事無成。
大家有這種想法很正常,我也非常感同身受。
這大概是因為:我們生活在成名要趁早的時代,到處都彌漫著急于求成的焦慮,我們或多或少都被裹挾著往前走,害怕自己被甩掉。
當今的網絡環境,經常給大眾呈現各種年少成名、年輕有為的故事,盡管真假參半,卻在無形之中給我們制造了“社會比較”的焦慮:
“到30歲還不成功,你就沒希望了。”
“畢業5年,決定你的一生。”
“你的同齡人,正在拋棄你。”
“世界拋棄你的時候,不會說再見。”
這種環境要求我們必須盡早獲得更多的成就,快速走向成功。
于是,家長總擔心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拼命雞娃,也雞自己。
孩子也總焦慮,如果自己沒有在規定的年齡取得相應的成績,就會成為失敗者,被時代拋棄,被身邊人取笑,甚至自我嫌棄。
讀書時擔心考不上理想的大學,快畢業了擔心找不到好的工作,工作了又擔心30歲做不到管理層、40歲做不到有車有房……
所以,我們每個人都自覺地,拼命鞭策自己不斷向前跑。哪怕累到生病,身心俱疲,深陷焦慮、抑郁的泥沼,也不敢停下來。
我也曾長期困于這種“成名要趁早”的思想牢籠里,但現在我想對你說:
年少成名的人很少,而我們每個人都還有大器晚成的機會。
《大器晚成》一書中,援引了權威的神經系統科學研究成果——人的大腦在25歲以后才成熟。
比如,大腦中有一個負責管理決策、規劃和控制情緒等高級認知功能的“前額葉皮層”,要到25歲左右才能完全成熟。
大腦中還有個傳遞神經信號的髓鞘,決定了一個人融會貫通的能力,而髓鞘的主要生長期也是在20歲之后。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和麻省總醫院做過一項研究,研究人員評估了近5萬名不同年齡的參與者的認知能力后發現:
人的不同認知技能會在不同的年齡達到頂峰——
20歲左右,大腦處理信息的速度達到頂峰,做事效率特別高;
25歲之前,短期記憶力一直處于上升狀態,直到35歲左右開始下降;
30歲時,人臉識別記憶能力最強,這時能記住的人的面孔最多;
40-50歲時,情商最高,最會察言觀色,此時人們對他人情緒狀態的判斷最為準確,擅長交流溝通;
而到了60-70歲,語言表達、總結知識、提煉中心思想的能力最強大。所以你會發現,老人家一般都很會講故事。
發展心理學家埃里克森的研究也顯示:人門在40-64歲這一階段,是創業的高峰年齡,人們在這個階段擁有創造力和經驗優勢,也會普遍產生改善生活的渴望,想積極成就一番事業。
所以說,生理基礎就決定了人在成年中期和晚期時,隨著認知能力和心理成熟度達到巔峰,會逐漸找到自己的社會角色和人生使命,更有可能“大器晚成”。
大后期人格,
請盡情發揮你的6大優勢
里奇·卡爾加德研究發現,相比起少年有成,大器晚成的“大后期人格”,具備珍貴的6大優勢:
1、好奇心:完成事業的渴望和自我驅動力。
心理學家喬治·羅文斯坦(George Loewenstein)認為,好奇是對信息缺口(information gap)作出的一種反應。
當那些我們已經知道的事情,和那些我們想要知道的事情拉開了一定的距離,好奇心就會被激發出來。
對萬事萬物保持好奇心的人,也會更容易激發內在動機,發自內心熱愛、享受去做某件事。
2、同情心:讓你在未來獲得影響力與領導力。
同情心,在心理學上又叫做“共情力(empathy)”,指的是:我們察覺出他人的情緒,并可以感同身受的能力。
“大后期人格”在生活的起起落落和人情冷暖中,會發展出更強大的共情力,更能設身處地地理解他人。
可以想象,在職場上具備共情力的人,往往能及時注意到他人的需要和情緒的變化,及時提供理解和幫助。
因此,TA們更容易發展好職場人際關系,獲得上司的信任、下屬的忠心,從而更好地管理團隊。
3、韌性:讓你更好地與逆境相處。
心理學中,有個詞叫“心理韌性(Resilience)”。指的是:我們對不幸、逆境或挫折等高壓情景的適應能力和自我修復能力。
一個人的心理韌性越強,就越能夠在壓力中保持正常的心理狀態和生理機能,進而有效避免出現抑郁癥、創傷后應激障礙(PTSD)等精神疾病。
研究心理韌性的心理學家Doug Hensch認為,具有心理韌性不僅會讓你在遭遇逆境后能恢復原狀,還能讓你在過程中變得更強大。
正如尼采所言:那些殺不死你的,終將使你更強大。
4、冷靜:泰山崩于前而色不變。
這可以理解為,一個人情感成熟的能力,即高度的、恰當的情緒控制及情緒表達能力。
情感不成熟的人,往往會極端地管理情緒,要么壓抑,要么爆發。
而情感成熟的人,能根據不同情境,及時、適當地調整自己的行為和情緒,遇到事情能為自己的行為與選擇負責,不會慌慌張張,內心世界更平和。
5、洞察力:擁有改變人生的寶貴想法
高敏感人群很容易成為大后期人格,因為TA們具有極強的洞察力和深度思考的天賦。
由于自帶敏感、豐富的內在情緒和信息深加工的本能,TA們對人和事的領悟更有深度,可以透過現象看本質,產生豐富的創造力。
在苦難面前,當TA們把高敏感這一優勢發揮出來,就會變成一種巨大而溫柔的力量。
6、智慧:人到中年,看待事物更全面透徹。
智慧的本質,就是更成熟、更高級的“心智模式”。
心智模式,由蘇格蘭心理學家肯尼思·克雷克(Kenneth Craik)提出,指成年人對于理解自己所處世界的復雜度,和處理復雜問題的能力。
踏入社會之后,我們要面對充滿不確定性和高度復雜的世界,在心智不夠成熟的情況下,我們往往會踩很多坑,吃很多虧。
而到了一定年紀,看過世態變幻、人情冷暖之后,你的心智模式會不斷升級發展,慢慢擁有清晰而穩定的自我,知道自己喜歡什么、想要什么。
同時,你也能夠靈活應對各種變化,在復雜的世界里更自洽地活著。
這個時代,一切都在追求“再快一點”。
但智慧的人會領悟到:大器,本就該晚成。
想起那首治愈了我很久的詩:
“有人22歲就畢業了,但等了5年才找到穩定的工作;
有人25歲就當上CEO,卻在50歲去世;
也有人遲到50歲才當上CEO,然后活到90歲。
有人單身,同時也有人已婚。
奧巴馬55歲就退休,川普70歲才開始當總統。
世上每個人本來就有自己的發展時區。
身邊有些人看似走在你前面,也有人看似走在你后面。
但其實每個人在自己的時區有自己的步程。
不用嫉妒或嘲笑他們。
他們都在自己的時區里,你也是!
生命就是等待正確的行動時機……”
在那之前,我們可以把腳下的每一步路都踏踏實實地走好。
不強求自己必須要做出什么成績,接納生活的不確定性,停止和世界內耗,允許一切發生。
最后,希望我們都能做一個“等得起”的人。
我們不得不承認,即便我們付出很多努力,也不一定會有相應的回報,但這不代表努力是沒用的。
人生沒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數。
如果此刻你正處在人生的低谷,對未來感到迷茫與焦慮,請記得給自己一個擁抱,告訴自己:
每個人的生命都有獨特的節奏和韻律,按照自己的步伐,堅定地走下去。
你終會迎來自己綻放的花期。
世界和我愛著你。
作者:林大發
編輯:一顆多肉、Jessica、笛子
圖源:unsplash
“大后期人格的魅力”,在于先厚積后薄發。
如果你也想激發你的潛能,不妨學點心理學吧!它不只是認識自我的工具,更是改寫命運的鑰匙:學習心理學能幫你擺脫焦慮內耗,走出人生低谷,找到自己的舒適區,早日過上理想人生,收獲幸福。
當然,學習心理學的意義還遠不止這些。我們還可以通過心理學去調節情緒、找到自我、豐富精神世界,甚至可以開拓靠譜的副業探索之路,成為一名專業的心理咨詢師!
如果你對心理學感興趣
想要學習心理學,助人渡己
想要成為心理咨詢師,探索第二職業
點擊添加壹心理·規劃師
↓ 即可免費領取「1V1職業規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