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件鴟吻,造型為龍首魚身,常被安置在大型建筑的屋頂正脊兩端,具有避火、吉祥的寓意。”
7月15日,在位于西安市臨潼區驪山腳下的華清宮景區珍寶館內,面對圍攏過來的孩子,馬嫵指尖輕點手中iPad里的圖片與館內唐三彩鴟吻實物進行對比講解。
作為臨潼區驪山風景區旅游服務中心的一名導游,馬嫵已從業二十載,她見證了臨潼乃至陜西旅游業的變遷。
“旅游業早已不是以前的走馬觀花了,游客更希望慢下來,深入了解一個地方的文化,渴求的是個性化深度體驗。”馬嫵說,如果把導游的工作比作一棵大樹,細心的服務是枝葉,知識儲備和講解能力則是主干。
在講解楊貴妃的故事時,馬嫵手中的iPad成為魔法鑰匙:高清復原圖、動態影像、史料文獻……指尖輕劃間,沉睡千年的盛唐風華與絕代佳人的生動形象便呈現在游客們面前。游客不再是被動聽講,而是在科技加持下與歷史展開對話。
“只要熱愛,導游是可以成為終身事業的。”面對旅游需求的變化,馬嫵的應對之道是堅持學習。這份堅持,也讓她獲得了不少榮譽。今年6月25日,在由陜西省文化和旅游廳、省總工會、共青團陜西省委、省婦聯共同主辦的第六屆全國導游大賽陜西省選拔賽中,馬嫵斬獲金獎。
“行業在變,唯有不斷優化服務模式和增加知識儲備,才能跟上時代步伐。”馬嫵認為,自己在向游客提供旅游服務的同時,也是在擔任文化傳播的使者。
進入7月以來,西安市臨潼區迎來暑期旅游高峰,境內各個景區、景點游人如織。來自臨潼區驪山風景區旅游服務中心的2375名導游忙碌在旅游服務一線,帶領海內外游客探尋臨潼厚重的歷史文化底蘊、領略秀美的自然風光,感受“俑動中華泉潤臨潼”的城市魅力。
手拿講解器、雙肩背包、斜挎大號水壺……7月14日早晨9點多,臨潼區驪山風景區旅游服務中心導游張潔順利接到了來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旅游的團隊游客。
“我很享受帶團過程,能把我所學所知分享給游客,感覺很有成就感。”作為一名地接導游,張潔常年駐扎在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她表示,很樂意把沉睡的歷史變成一個個生動的小故事講給游客聽。
“秦始皇為什么要做這么多陶俑給自己陪葬呢?”“保濕抗皺,兵馬俑也要打‘玻尿酸’?”講解中,張潔語速飛快、語氣鏗鏘、旁征博引,用一個個小故事把文博“冷知識”講得趣味盎然。“導游講解不應該是自說自話、干巴巴的復述,而應生動、鮮活。只有這樣才能吸引游客注意,引起游客的興趣。”
14年的導游從業經驗,讓張潔認識到導游就是“行走的文化名片”,除了有張“鐵嘴皮”,還得有雙“硬腿子”。
一場講解完畢,已接近午餐時間。張潔迅速擰開腰間的水壺,一口下去半瓶水下肚。她又從黑色背包掏出準備好的面包,墊了一下肚子,又去準備迎接下一批游客。
“每場講解規定2個小時左右,但每次講著講著就超時了,游客難得來一趟,我也愿意多講一些。”張潔說,能把家鄉臨潼的古今故事講給更多人聽,這是一件幸福的事。
臨潼區擁有兵馬俑和華清宮兩個世界級文旅IP,2024年該區累計接待游客3831萬人次,全區旅游綜合收入達282億元,文旅產業成為當地的“首位產業”。
當前,臨潼區正在加快建設中華文化會客廳、世界級旅游目的地,而導游不僅是景區的引路人,更是傳播歷史文化的橋梁和地區形象的亮麗名片。
“近年來,臨潼區涌現出了一大批講解業務過硬、服務熱情周到的導游,為文旅產業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西安市臨潼區文化和旅游體育局局長段明介紹,目前,臨潼區已建立了涵蓋英、日、韓等多個語種的文旅人才庫,并通過語言技能、導游專業知識、文化素養等培訓授課,為來臨游客提供高水準、多語種的講解服務。
段明說,臨潼區將以高素質導游人才隊伍建設為關鍵突破口,從人才培養、梯隊搭建、激勵機制等多個方面發力,通過旅游從業人員專業的講解和服務,讓游客成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體驗者和分享者。(記 者:王三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