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折痕就是規矩,喜字得有棱有角……”7月13日,在臨潼區文化館的聯系下,臨潼區交口街道念楊村魏永信與朱秀蘭兩位老人的剪紙工作室,迎來了陜西鐵路工程職業技術學院的學生,他們在這里開啟了一段非遺技藝學習與傳承之旅。
工作室里,非遺傳承人魏永信手把手向學生們講解“雙喜字”的剪法:對折三次定“田埂”,藏鋒收刃講“分寸”,轉彎慢行悟“生活”。在魏永信的指導下,學生們嘗試親手剪制圖案,完成簡單的剪紙作品創作。在不斷地折紙、剪裁過程中,學生們讀懂了剪紙背后“方方正正”的處世哲學,理解了非遺技藝“技”“道”融合的傳承理念,深刻體會到了傳統手工藝的精妙與匠心。
據了解,這種“沉浸式”的非遺技藝學習方式,是臨潼區文化館一直倡導的傳承模式——讓年輕人走近匠人身邊,在親身實踐中理解非遺不只是展覽館里的標本,而是可感可學的生活智慧。
近年來,臨潼區文化館積極搭建非遺傳承平臺,通過舉辦展覽、開設公益課堂、組織非遺進社區等形式,推動剪紙、花饃制作等非遺技藝融入現代人的生活。同時,通過記錄匠人故事、整理技藝譜系等方式,為非遺技藝搭建傳承平臺,讓老手藝在當代煥發新光彩。
“希望通過舉辦非遺傳承實踐活動,讓更多年輕人近距離感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魅力,激發他們的學習、傳承熱情?!迸R潼區文化館相關負責人表示,下一步,該館將繼續發揮文化傳承和橋梁紐帶作用,引導更多年輕人參與非遺傳承實踐活動,讓剪紙、皮影、陶俑制作等本土非遺“活”起來、“火”下去,讓傳統技藝在代代相傳中始終閃耀著地域文化的獨特光芒。(記 者:蔣冬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