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當地時間2025年7月16日,特朗普通過社交媒體宣布,聯邦政府將終止對加州高鐵項目的資金支持,并批評該項目是“災難性且嚴重超支的‘通往虛無的高鐵’”。
特朗普還指責加州州長紐森管理不善,指出該項目已耗資數千億美元卻未能兌現承諾,認為其最終無法完成交付。
從奧巴馬到拜登,以及特朗普,都對中國高鐵建設發展成就及全球影響力羨慕嫉妒不已,而美國沒有一寸真正意義上的高鐵,情形確實比較尷尬。
加州高鐵項目作為美國的“爭氣”項目,自2008年法案通過時,規劃連接舊金山與洛杉磯的1287公里線路,預算330億美元,承諾2020年通車,輿論宣傳也加力推動。
然而到2025年,成本已經飆升至1280億美元,完工時間推遲至2033年,線路縮水至默塞德至貝克斯菲爾德段275公里。美國交通部2025年6月報告顯示,項目僅完成11座立交橋和35公里路基工程,軌道鋪設與信號系統尚未啟動。
先期投入的資金低效浪費,比如其中一段488米高架橋,竟然耗資10億美元,相當于中國同等工程造價的20倍。
歷經17年波折,加州高鐵耗資160億美元,卻未能鋪設一寸完整軌道。
最終,才有特朗普“忍無可忍”,索性終止政府資金,進行“斷奶”。
如此一來,加州高鐵更是無法推進了,只能給予未來了。也就是說,美國高鐵夢已碎。
對于特朗普的這一決策,看似激進,實際上確實比較明智。
美國交通部報告毫不留情地指出,加州高鐵項目存在系統性的工期延誤與管理混亂,規劃頻繁變更、利益集團掣肘、環保評估陷入無休止的拉鋸,每個環節都在消耗著資金與信任。
這種“只聞樓梯響,不見人下來”的拖沓,早已超越了工程范疇,演變成對公共資源的揮霍。
這個爛尾風險日益加劇的項目,正在持續透支美國的國家信譽。在全球高鐵網絡飛速擴張的今天,中國高鐵已形成4 萬公里運營里程,歐洲多國高鐵網絡也在完善,甚至東南亞國家也在加速推進高鐵建設。
反觀美國,作為曾經的科技與工程標桿,卻在21 世紀的基礎設施競賽中屢屢失速。加州高鐵的僵局,不僅讓美國在國際社會淪為笑柄,更讓民眾對政府兌現承諾的能力產生深層懷疑。
與其繼續投入,無疑就是用新的錯誤掩蓋舊的錯誤。特朗普的“斷奶”決定,恰恰是戳破這層皇帝新衣的勇氣之舉。
深入來看,加州高鐵的困境折射出美國當前根本不具備建設真正意義上高鐵的能力。
在高鐵建設發展中,缺乏統籌協調的頂層設計,各州利益藩籬難以打破。工程管理體系僵化,無法應對大型項目的復雜挑戰。甚至連基礎的技術儲備與產業配套都存在明顯短板。
在高鐵建設發展方面與中國相比,這種效率的差距,是美國整個社會治理能力的代際落差。
如果美國強行推進一個自身能力無法支撐的項目,本質上是對公共利益的不負責任。
退一步講,即便克服萬難建成這條高鐵,其命運其實也早已注定。美國人口密度與城市分布特征,決定了高鐵難以形成類似歐亞大陸的客流規模,而州際壁壘導致的線路碎片化,孤立的單條高鐵,又讓高鐵無法形成有效網絡效應。
屆時,這條線路只會淪為“政治形象工程”,在空載率與維護成本的雙重擠壓下持續虧損,最終留給美國納稅人一個難以收拾的爛攤子。
特朗普對此的釜底抽薪,看似決絕,實則避免了更大的沉沒成本。
世人常以“不靠譜”標簽定義特朗普,但在加州高鐵這件事上,他展現出的直面問題的務實精神,反而比美國有些沉迷于“政治正確”的空談者更具建設性。
當一個項目已經淪為吞噬資源的無底洞,當繼續堅持只會帶來更大損失,承認失敗并及時止損,恰恰是負責任的治理者應有的魄力。
加州高鐵的停擺,與其說是某個政治人物的個人決斷,不如說是美國基礎設施建設模式積弊的必然結果。
它提醒包括美國在內的有些國家,任何宏偉藍圖若脫離現實土壤,終將淪為紙上談兵,比如現在的印度等國家。
解筱文:戰略學者。主評時政、文化、商業、鐵路。微信公眾號:評論員解筱文(zgmjply)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