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教育究竟是什么模樣?
這幾天,林小英教授在《十三邀》的采訪刷屏了。其實這期節目我早就看完,卻遲遲不敢聊這個話題。
一來是自己身處北京,占盡教育資源優勢,哪怕掏心掏肺說些實話,也難免給人 “何不食肉糜” 的感覺 —— 畢竟不是每個家庭都能輕松觸及優質資源,站在紅利里談論教育,很容易忽略那些在資源夾縫中掙扎的父母與孩子。
這種身份帶來的顧慮,讓我對 “好的教育” 這個話題始終保持審慎,生怕一句輕描淡寫,就辜負了那些在教育路上負重前行的人們。
二來是,教育這個話題太過于深刻,也太大了,沒法用兩言三語講清楚,還容易暴露個人認知。
直到我不斷刷到一些揶揄林小英的聲音:
“你知道她為什么不用只爭朝夕而是欣賞朝夕嗎,因為她爭到了.......”
這條上千贊的評論,還有無數質疑的聲音,無非是想說她站著說話不腰疼,自己過了獨木橋,轉過頭來呼吁大家把橋給拆了。
我也看到很多人拿她和張桂梅做對比,得出張桂梅才是做實事,她只是空談的結論。
作為一個一口氣刷了林小英教授很多相關作品和演講的人,很坦白講,我覺得只看到這些層面實在太可惜了。
林小英教授這些年在教育上做的研究,絕不是高高在上喂雞湯,或者只抱怨不解決。
今天就放開膽子聊聊林小英這期《十三邀》真正觸及靈魂的拷問:
教育到底為了什么?
我們只有卷和躺平兩個選擇嗎?
我們孩子的出路到底是什么?
文章略長,但每個問題都值得我們家長思考。
教育,不該是讓生命枯萎的過程
十幾年前,富士康員工十三連跳震驚了全世界。
最小的未成年,最大的也不過23歲。
富士康里的流水線工人,90%以上都是來自欠發達地區,那些在被教育體制“淘汰”下來的孩子。
放眼中國,2000多個縣,容納了超過50%的學生。
這些孩子當中的絕大多數,畢業后成了全球經濟化當中最廉價具性價比的勞動力。
“他們參與了全球化,卻被徹徹底底地排除在全球化之外,淪為工具”
這批廣大而沉默的人群,成了我們經濟高速發展中的“干電池”,造就了“世界工廠”的奇跡。
同時,他們也早早被應試教育甩開,他們的處境從來沒被關注過,直到跳樓的悲劇發生,才讓大家的目光短暫為他們停留。
正因為現狀如此,教育這件事,在縣中變得異常功利。
在這一集里,林小英帶著許知遠探訪自己的母校,說她觀察到現在這些孩子的現狀已經到了極度內卷的地步,連排練節目的時候爭分奪秒地復習。
孩子們所有的注意力和時間,都被拿去和分數做交易,小小年紀,他們就斬斷了那些對生命有滋養的欲望,這很可怕。
甚至有孩子說:
“高考只有80天就結束了,我的感覺卻只有“坐牢生涯”終于要結束了。”
看到這句話,非常難過。
這種內卷式教育,帶給孩子的是磨難,是噩夢,是牢獄。
再殘忍地想象一下,就算這些孩子卷出來了,很可能依舊需要接受學歷貶值的這波浪潮狠狠拍打。
教育,本不該是這樣。
就像林小英說的,
“教育不該是適者生存的模式,經濟越是落后,教育越應該給人以希望”
教育的本質
其實并不是篩選
林小英談起縣中的孩子,談起在流水線上年輕的工人們,說:
“這個社會對他們不公平”。
可很多人認為,教育的本質就是篩選。
就像這一集里有個孩子說的那樣:
只有優秀的人才配得上更好的生活,如果你學歷不好高,這輩子就完了。
我們現有的升學制度,的確是為了篩選出符合國家未來經濟發展需要的人才。
但真正的教育,不該只是用來篩選。
我們天天把教育掛嘴邊,那真正的教育應該是什么?
林小英教授提出教育的兩個原則,讓我醍醐灌頂:基礎性原則和預備性原則。
什么叫基礎性原則?
就是指學校應當為每一個個體一生的成長提供最基本的知識、能力、情感和價值觀的培養。這決定了每個人會不會真正享受生活,會不會體驗生活的美好之處。
會不會玩,是基礎性教育一個非常重要的一環。
“如果你一生所做的事情都只是為了謀生,那你的一生就是個苦役。”
林小英舉了一個很簡單的例子:
當人吃飽了穿暖了,重要的能力其實是‘玩’。
會玩”不僅是消遣,更是一種創造力的體現。
比如,給你三天沒有手機,你會玩泥巴嗎?
你知道如何獨處嗎?
這些能力看似微不足道,卻是培養孩子獨立思考、探索世界的重要途徑。
而教育的預備性原則,包括兩方面:為人生做預備,為升學做預備。
為人生做準備這件事很容易理解,就是為了讓孩子在這個世界上有獨立生存的能力。
尤其是中考分流后,我們現在的教育體系,并沒有告訴這些被升學甩下的孩子應該做什么?
我們的法定勞動年齡是18歲,那18歲到被分流的這段“真空期”里,教育體系和社會系統給這些孩子的只有無限的迷茫。
就算擠上了升學這座獨木橋,考上了好大學,就能給孩子許諾一個光明的未來嗎?
也并不能,看看豆瓣小組那些自嘲“985廢物”們,多的是被甩到社會繼續手足無措,死活找不到人生錨點的年輕人。
明明人生的預備性更重要,但我們往往像個陀螺,被升學的指揮棒一抽,就只顧著卷升學了。
用林小英的話說:
“只為升學做預備,另外四分之三壓根就沒管。”
學校不管,我們父母也能不管嗎?
不能,剩下的四分之三的教育,才是我們父母真正要去面對,要去引導孩子完成的。
說句題外話,這也是我做包爸賈萬興這個視頻號的初衷,想要跟大家探索一些學校不教,但社會上很需要的規則。
就像林小英教授講的:
中考高考都只是人生一個階段而已,如果人生要走一萬步,中考不過幾百步。
孩子不是不能卷
而是不能只有卷
林小英是提倡大家躺平,反對雞娃嗎?
也并不是。
許知遠說中國的教育體制就像一臺機器在高速運轉,而且越轉越快,但你改變機器是很難的。
節目制片人也說我們明明知道什么是對的,但我們卻在另一條路上越走越遠。
林小英只是淡淡接了一句:因為保險起見。
這段對話真的太戳心了, 她并沒有回避掉現在的現狀,反而勇敢地捅破了這層窗戶紙,告訴大家,現在學校、家長和孩子為什么不能停止卷的原因:
對學校而言,
升學率,評優評級,他們才能拿到更多的教育經費。為了保住升學率這個目的,學校就會讓孩子們去刷題,只有學習好才會受到表揚,才能成為別人口里的好學生,才能考上好大學找到好工作賺到大錢。
對我們家長而言,
需要用學歷給孩子上保險,讓他們不至于早早被這個教育系統放棄,被迫上不入流的中專大專,混跡于自暴自棄的孩子中,畢業了只能在流水線過上永無出頭之日的日子。
學校的老師,身為父母的我們,其實心里比誰都清楚問題出在哪。
但無人敢打破。
改革的風險學校不敢承擔,萬一改革失敗了,這些孩子沒學上以后怎么辦?
父母更不敢讓孩子游離于主流世界之外。
就像我們身邊那些在婚姻里越來越舉步維艱,但依舊忍辱負重的朋友,因為相比未知,大多數人更愿意在熟悉哪怕不對勁的道路上狂奔。
難道這就無解了嗎?
其實,在教育這件事上,我們絕大多數人只能在“卷”和“玩”中間找平衡,在游戲規則下,為我們的孩子爭取更多喘息,更多可能性的。
林小英在《躺不平的千禧一代》一書的序言中提出了一個引人深思的概念:嵌入與脫嵌的關系。
她寫道:
“讓自己內嵌于這個世界與他人廣泛共鳴,又讓自己脫嵌于這個世界與自我獨立相伴,這大概是我們此生的進退應對之道。”
這段話講得實在精彩,用大白話講就是:
我們不能用躺平來逃避和這個社會發生連接,孩子只有融入現在的教育體系和符合社會期望,才能在這個社會真正立足,得到別人的認可,這叫“內嵌”。
但同時,“脫嵌”更有必要,脫嵌能力可以讓孩子在這個世界上有獨立思考、精神上自給自足,才不至于永遠被社會這臺機器抽著轉,徹底迷失人生意義。
所以,
不是不能讓孩子卷,而是不能讓孩子只有卷。
那些看得見的成績、學歷、工作和錢,固然是我們無法割舍的部分,需要我們去努力去爭取
但精神層面的富足如果因為看不見而被我們直接無視掉,說明我們的教育和時代眼光還處在“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的孩童時代。
看完《十三邀》林小英那期之后,我去看了林小英三年前在一席的演講。
聽她講述了她當年高中讀書的環境,聽完之后內心非常受震動。
她當時的校長要求的是,嚴格遵守學校作息時間,凡是不應該學習的時候堅決不允許學習。
她在高二結束時才被通知選文理科:
“在此之前學校沒有一個老師刻意引導過,你如果將來學文,現在把物理化學學那么好是種浪費?!?/strong>
他們的教育環境是極其重視體育課的,是會把自習課改成體育課的,是會讓體育老師擔任班主任的。
最后他們這一屆高考考得空前的好,她自己也考入北京大學教育學專業。
她說:“我們沒有被壓榨過”。
完全明白她為什么會對當下的內卷式教育如此的失望,因為她在那樣寶貴的一個教育環境里生活過。
林小英揭露的,這何嘗只是縣中的困境,也是很多中產家庭的困境。
拿最卷的北京來說,一邊是中考分數高分段扎堆,一邊是開學一個月后,500元一個的拒絕上學門診特需號一號難求。
教育的真諦不在于競爭,而在于每個孩子成為更好的自己,在曠野里找到人生更多的可能。
感謝我們這個時代還有《十三邀》,還有林小英。
為每個勇敢說真話的人,致敬!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