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虹橋租客到融璟業主:一場關于居住升級的深度測評
在大虹橋上班的第五年,我終于告別了每天通勤兩小時的日子。當虹橋融景四期期的現房鑰匙握在手里時,指尖觸到金屬的冰涼,心里卻涌著滾燙的暖流 —— 那些在出租屋里熬過的漫長夜晚、在早高峰地鐵里被擠變形的公文包、在狹窄廚房做不出一頓像樣晚餐的窘迫,終于有了安放的地方。今天,我想以一個從租客變身業主的身份,聊聊這個項目的核心優勢與那些需要仔細掂量的因素。
租房時代:大虹橋的 “偽便利” 生活
2019 年剛到虹橋商務區工作時,輕信了 “大虹橋處處是黃金” 的說法,在徐涇鎮租了間農民房改造的一居室。月租 4500 元,面積號稱 40 平米,實際除去隔出來的衛生間和廚房,臥室只能放下一張 1.5 米的床和一個衣柜。
被通勤消耗的人生
每天早上 7 點,必須準時沖出家門才能趕上 776 路公交。那趟車永遠人滿為患,有次下雨天,我被擠在后門,傘骨戳到別人后背,道歉聲淹沒在發動機的轟鳴里。公交轉 2 號線到徐涇東站,再換乘公司班車,全程 1 小時 40 分鐘,遇到早高峰堵車,兩小時是常態。
有次項目上線前加班到凌晨,打不到車,只能步行兩公里到徐涇東站坐首班地鐵。凌晨的滬青平公路上空無一人,路燈在地上投下長長的影子,拖著疲憊的身體往前走時,突然覺得自己像個被這座城市遺忘的幽靈。
最絕望的是 2021 年臺風天,公交停運,地鐵限流,我從出租屋步行到公司,花了 3 小時 20 分鐘。到辦公室時,渾身濕透,皮鞋里能倒出水,電腦包也進了水,開機時屏幕閃了幾下就黑屏了 —— 那臺電腦,是我攢了三個月工資買的。
空間里的生存游戲
出租屋的空間永遠在 “壓縮” 中求存。衣柜門是壞的,衣服只能堆在行李箱里;所謂的 “客廳”,其實是在臥室里隔出的一塊角落,放張折疊桌就是餐桌兼書桌;廚房小得轉不開身,炒個菜就能把油煙熏到床上,母親來小住時,總說 “這哪是做飯,簡直是打仗”。
有次朋友來做客,四個人擠在 “客廳” 里,膝蓋頂著膝蓋吃火鍋,湯汁濺到地上時,我盯著房東貼在墻上的 “禁止在室內吃火鍋” 的告示,臉瞬間紅了。朋友臨走時說:“你這房子,還沒我家衛生間大。” 那句話像針一樣扎在我心上,也讓我第一次認真考慮買房的事。
儲物空間的匱乏更是常態。孩子的玩具只能塞在床底,每次拿出來都要翻半天;冬天的厚被子沒地方放,只能堆在沙發上,讓本就狹小的空間更顯擁擠;愛人的化妝品只能擺在窗臺上,夏天太陽一曬就融化,心疼得她直掉眼淚。
配套里的將就哲學
租房的小區周邊,配套永遠在 “將就” 中前行。想買點新鮮蔬菜,要走 15 分鐘到一個臨時菜市場,下午四點就收攤;想吃頓好的,得坐兩站公交去徐涇鎮上的小飯館,味道一般還貴;最麻煩的是看病,社區醫院設備簡陋,想看專家號,得擠地鐵去市區的大醫院。
教育資源的不確定性,讓有孩子的我們焦慮不已。小區附近只有一所普通幼兒園,想進宋慶齡學校這樣的國際學校,不僅學費高昂,還得托關系,租房合同成了最大的障礙 —— 學校要求提供房產證或長期租賃合同,我們這種一年一簽的租客,連報名資格都沒有。
商業配套的 “遙遠”,讓生活少了很多樂趣。想去虹橋天地逛街,得坐公交轉地鐵,單程要 40 分鐘;想看場電影,最近的影院在 3 公里外的龍湖天街,散場后打車難,每次都要提前半小時離場。有次和愛人紀念日,想去吃頓西餐,愣是沒找到合適的地方,最后在便利店買了兩盒便當,坐在公園長椅上對付了一頓。
邂逅融璟:在現房里看見生活的模樣
第一次聽說虹橋融璟 4 期,是同事推薦的。“大虹橋核心區,現房銷售,雙地鐵輻射,你可以去看看。” 那天我正好加班,從公司出發,開車 15 分鐘就到了項目現場 —— 這個距離,比我從出租屋到公司還近,心里突然一動。
走進小區大門,就被低密的環境吸引了。容積率只有 1.5,樓間距很寬,陽光能灑到每棟樓的一層。和我租住的容積率 3.5 的小區比,簡直是兩個世界。置業顧問說:“我們小區綠化率有 35%,還緊鄰河道,三面環水。” 我沿著小區的濱水步道走了一圈,微風拂過,水波蕩漾,突然覺得:這才是生活該有的樣子。
現房銷售是最大的驚喜。可以實地考察房屋質量,推開 120㎡戶型的房門,陽光透過窗戶灑進來,照亮了地板上的灰塵,也照亮了我心里的希望。愛人用卷尺量了量客廳,面寬居然有 4.2 米,比我們租的整個房間還寬,她悄悄對我說:“我們就買這套吧。”
在小區里轉了一下午,看了三個主力戶型,每個都有心動的點:90㎡兩室兩廳一衛,客廳和臥室都朝南,適合小家庭;120㎡三室兩廳兩衛,全明格局,主臥是獨立套間;140㎡四室兩廳兩衛,空間布局合理,滿足改善需求。站在 140㎡戶型的陽臺上,能看到小區的五重景觀,愛人說:“以后可以在這里種點花草,再放個吊椅。”
戶型解析:空間里的生活智慧
90㎡兩室兩廳一衛:小家庭的溫馨港灣
這個戶型最打動我的,是 “全朝南” 的設計。客廳和兩個臥室都朝南,早上拉開窗簾,陽光就能灑滿整個房間,孩子可以在地板上曬太陽、玩玩具,不用像以前那樣,只能在窗戶邊搶那點可憐的陽光。
客廳面寬 3.6 米,擺下沙發、茶幾和電視柜后,還能留出足夠的空間,孩子可以在里面騎平衡車。愛人最喜歡的是客廳連接的陽臺,不算小,能放下洗衣機和晾衣架,還能種點花草,比我們出租屋那個只能堆雜物的陽臺強太多。
主臥的飄窗是個驚喜,深度 60 厘米,鋪上軟墊就是個小沙發,愛人可以在上面看書、玩手機,孩子也能在上面打滾。以前在出租屋,她只能坐在床邊,背都坐駝了。
廚房是 U 型設計,雖然不大,但布局合理,洗、切、炒動線流暢。以前在出租屋的 “一字型” 小廚房,轉身都困難,現在兩個人同時做飯都不擁擠,母親來小住時,終于能施展她的廚藝了。
這個戶型的缺點是只有一個衛生間,早上難免會搶廁所,但對于小家庭來說,暫時夠用。如果以后有二胎計劃,可能需要換大點的房子,但作為過渡,已經很完美了。
120㎡三室兩廳兩衛:成長型家庭的理想選擇
全明格局是這個戶型的最大亮點。每個房間都有窗戶,通風特別好,梅雨季時不用開窗也能保持室內干燥,不像以前的出租屋,墻壁總是濕漉漉的,還長霉斑。
主臥的獨立套間設計,滿足了我們對私密性的需求。獨立衛生間里有浴缸,愛人可以在里面泡澡放松,這是她念叨了多年的愿望;步入式衣帽間,能放下我們所有的衣服,再也不用像以前那樣,衣服堆得像小山。
客廳面寬 4.2 米,連接著一個大陽臺,空間感特別強。我們在這里放了張餐桌,做成了餐客一體的設計,朋友來做客時,再也不用擠在小角落里了。有次請了六個朋友來吃飯,大家坐在一起有說有笑,那種熱鬧又不擁擠的氛圍,是租房時想都不敢想的。
朝北的小房間,我們做成了書房,我終于有了自己的工作空間,不用再在餐桌上加班了。書架上擺滿了我收藏的書,那是我多年的夢想,現在終于實現了。
這個戶型的得房率有 82%,實際使用面積比看起來大很多。我量了一下每個房間的尺寸,都比同面積的其他項目大一些,空間利用率很高,住起來特別舒服。
140㎡四室兩廳兩衛:改善型家庭的終極追求
這個戶型的空間布局,簡直是為改善型家庭量身定做的。四個房間,兩個朝南,兩個朝北,既能滿足三代同堂的需求,又能保證各自的私密性。父母來小住時,有自己的房間,不用再睡沙發了。
客廳和餐廳相連,形成了一個大橫廳,面寬 5 米,進深 8 米,空間特別開闊。我們在這里放了張乒乓球桌,孩子可以和朋友在這里打球,愛人可以在旁邊練瑜伽,一家人各得其樂,又能互相陪伴。
廚房是開放式的,和餐廳相連,做飯時能和家人互動,不像以前那樣,一個人在廚房忙碌,其他人在客廳看電視,像兩個世界的人。母親做飯時,孩子可以在餐廳寫作業,她時不時能照看一下,特別方便。
主臥的大飄窗,是我的最愛。晚上加班回來,坐在飄窗上喝杯茶,看看窗外的夜景,一天的疲憊都煙消云散了。愛人說,這個飄窗比我們以前租的整個臥室還大。
這個戶型的地下車庫是雙首層全明設計,解決了傳統車庫陰暗潮濕的問題。停車后,從車庫直接回家,不用繞路,下雨天也不會淋濕,特別方便。有次朋友來停車,驚嘆道:“你家車庫比我家客廳還亮堂。”
核心優勢:大虹橋給的生活底氣
區位價值:雙地鐵 + 主干道的通勤革命
住進融璟后,通勤時間從兩小時縮短到 20 分鐘,這是最直觀的改變。項目距 17 號線徐涇東站約 1.2 公里,2 號線諸光路站約 1.5 公里,步行 10-15 分鐘就能到,比以前租房時的通勤方便太多。
17 號線轉 2 號線,30 分鐘就能到人民廣場,去市區逛街、看展特別方便。以前在出租屋,去趟市區要花一個半小時,現在時間減半,周末終于有更多時間陪家人了。
自駕出行也很便捷,滬青平公路、沈海高速等主干道就在附近,去虹橋樞紐只要 10 分鐘,出差特別方便。有次去虹橋機場趕早班機,7 點出門,7 點 15 分就到了,比以前提前了一個小時,再也不用慌慌張張了。
大虹橋的區位優勢,不僅體現在通勤上,更體現在未來的發展潛力上。作為長三角一體化的核心區,這里的配套會越來越完善,房價也有升值空間,買在這里,心里特別踏實。
配套能級:國際范 + 煙火氣的完美融合
教育資源的豐富,是我們選擇這里的重要原因。宋慶齡學校、青浦世外等國際學校和民辦學校就在附近,滿足了不同家庭的教育需求。雖然新房不承諾學區,但離得近總是優勢,孩子上學方便,我們也省心。
有次去宋慶齡學校參加開放日,發現很多家長都是融璟的業主,大家建了個微信群,分享教育經驗,約著一起帶孩子參加活動,這種提前建立的 “教育圈”,讓我們對孩子的未來更有信心。
醫療資源的高端,讓我們對家人的健康更有保障。新虹橋國際醫學中心就在附近,里面有很多知名醫院和專家,看病特別方便。母親有高血壓,在這里看專家號,不用再擠地鐵去市區,省時又省力。
商業配套的完善,讓生活充滿樂趣。虹橋天地、龍湖虹橋天街等商業中心環伺,吃飯、逛街、看電影應有盡有。有次和愛人去虹橋天地看電影,看完電影在旁邊的餐廳吃了頓飯,散步回家只要 20 分鐘,那種悠閑,是租房時想都不敢想的。
居住體驗:低密 + 濱水的詩意生活
小區容積率只有 1.5,居住密度特別低,不像以前的出租屋,樓間距特別近,對面樓的人能看清你家的一舉一動。在這里,私密性特別好,晚上可以放心地開著燈,不用擔心被人偷看。
綠化率 35%,小區里到處都是花草樹木,像個大花園。早上起來散步,能聞到花香,聽到鳥鳴,心情特別好。有次在小區里跑步,看到有人在河邊釣魚,那種悠閑自在的感覺,讓我忘了自己是在繁華的都市里。
五重景觀設計,讓小區四季有景。春天有櫻花,夏天有荷花,秋天有桂花,冬天有臘梅,每個季節都有不同的美。孩子最喜歡在小區的草坪上放風箏,看著他奔跑的身影,我心里充滿了幸福。
現房銷售的優勢,讓我們買得特別放心。可以實地考察房屋質量和社區環境,不用擔心開發商違約或房屋質量問題。以前租房時,總擔心房東突然漲價或收回房子,現在終于不用擔驚受怕了。
產品細節:用心 + 品質的生活保障
洋房的 3.1 米層高,讓空間特別開闊,不像以前的出租屋,層高只有 2.7 米,感覺特別壓抑。站在屋里,一點都不覺得局促,心情也變得舒暢。
南北通透的設計,讓通風特別好,夏天不用開空調也很涼快。以前的出租屋是單朝向,夏天悶熱,冬天陰冷,住著特別不舒服,現在終于能享受自然的舒適了。
地下車庫的雙首層全明設計,解決了傳統車庫陰暗潮濕的問題。車庫里特別亮堂,空氣也很清新,不像以前的出租屋車庫,又黑又潮,還彌漫著一股霉味。
房屋質量的過硬,讓我們住得特別安心。墻壁平整,門窗密封好,隔音效果特別棒,晚上睡覺一點都不吵。以前的出租屋,隔壁的咳嗽聲都能聽清楚,現在終于能睡個安穩覺了。
待考量因素:理想與現實的差距
購房門檻:改善型的 “甜蜜負擔”
均價約 6.5 萬元 /㎡,總價 600 萬起,對于剛需群體來說,壓力確實很大。我們買的 120㎡戶型,總價 780 萬,首付 312 萬,幾乎花光了我們所有的積蓄,還向父母借了點。每月還款 2.5 萬,壓力也不小,愛人說:“以后要省著點花了。”
對于預算有限的剛需來說,這個項目可能不太適合。但對于改善型購房者來說,還是很值得的,畢竟一分錢一分貨,這里的品質和配套,對得起這個價格。
公共交通:接駁的 “最后一公里”
雖鄰近地鐵站,但步行需 10-15 分鐘,對于依賴公共交通出行的業主來說,可能不太方便。冬天的早上,寒風刺骨,步行 15 分鐘到地鐵站,確實有點遭罪。
周邊公交線路較少,出行方式比較單一。如果沒有車,去一些偏遠的地方,可能不太方便。有次想去徐涇鎮上的一個小飯館吃飯,沒直達公交,只能打車,花了 20 塊錢,有點心疼。
不過,小區門口有共享單車停放點,步行覺得累的話,可以騎共享單車去地鐵站,也很方便。有次下雨,我騎共享單車去地鐵站,只用了 5 分鐘,比步行快多了。
周邊環境:發展中的 “成長煩惱”
項目周邊存在工業用地與物流園區,可能帶來一定的噪音或粉塵影響。有次晚上加班回來,聽到遠處傳來貨車的轟鳴聲,雖然聲音不大,但還是有點影響休息。
不過,這些工業用地和物流園區正在逐步搬遷,相信用不了多久,周邊環境會變得越來越好。有次和置業顧問聊天,他說周邊的規劃已經出來了,未來這里會建很多住宅和商業配套,發展潛力很大。
教育資源:政策的 “不確定性”
盡管周邊學校資源豐富,但最終入學對口劃分需以交付后官方公示為準,存在不確定性。有次去居委會打聽入學政策,工作人員說要等交付后才能確定,讓我們有點擔心。
不過,這里的教育資源本來就很豐富,即使不對口最好的學校,周邊的其他學校也很不錯。有朋友住在附近,他的孩子就在青浦世外上學,說教學質量特別好,我們也放心了不少。
結語:從 “生存” 到 “生活” 的跨越
拿到房產證那天,我帶著孩子在小區里轉了一圈,告訴他:“這是我們的家,以后我們再也不用搬家了。” 孩子高興得跳了起來,說:“我終于有自己的房間了,可以邀請小朋友來家里玩了。”
住進虹橋融璟 4 期后,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通勤時間縮短了,有更多時間陪家人;空間變大了,生活變得更舒適;配套完善了,生活變得更便利;居住環境變好了,心情也變得更愉悅。
當然,這個項目也不是完美的,價格高、交通接駁不便、周邊環境待改善、教育資源存在不確定性,這些都是需要考慮的因素。但對于我們這樣的改善型家庭來說,這些缺點都可以接受,畢竟它給我們帶來的生活品質的提升,是無法用金錢來衡量的。
如果你也在大虹橋工作,如果你也想改善自己的居住環境,如果你預算充足,不妨來虹橋融璟 4 期看看。或許,你也會像我一樣,在這里找到屬于自己的幸福家園,實現從 “生存” 到 “生活” 的跨越。
現在,每天早上醒來,看著窗外的陽光和花草,我都會覺得特別幸福。感謝虹橋融璟 4 期,讓我在這座繁華的都市里,有了一個真正屬于自己的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