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王佳儀 通訊員 徐洪明 姚美秀
桑榆不言老,余暉志更堅。在彩云之南的廣袤大地上,有這樣一個人,他曾是云南省優秀科技特派員,如今,他雖已退休,卻依然懷揣著“退休不褪色”的熱忱,以“為霞尚滿天”的拼搏精神積極投身于“云南新時代銀齡行動計劃”。他叫趙素留,他帶領著云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建水縣的銀齡服務創新團隊沉一線、走基層、訪企業、進農家,在推動當地特色產業轉型升級高質量發展、助力邊疆鄉村全面振興進程中,不斷展現新作為、彰顯新擔當。
深入一線,為企業發展出謀劃策
“晨霧還未散盡,他就踏著露水走進馬鈴薯田,查看著馬鈴薯的生長情況。他的褲腳永遠沾著泥,可他帶來的技術能讓土地生金。”這是建水縣農戶對趙素留的生動評價。
由于邊疆山區農村的農民合作社一直面臨著諸多發展難題,2023年9月,剛剛退休的趙素留深感責任在肩,再次一頭扎進了基層農村、山區村寨的田間地頭。在農戶家中,他耐心傾聽他們在農業生產中遇到的困難;在田間,他仔細觀察農作物的生長情況;為了讓農戶掌握新技術、新方法,他積極開展咨詢講解活動,還聘請農業科技專家進行示范……
在指導幫助云南新躍農業科技開發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新躍農業公司”)不斷完善公司化、現代化運行管理機制時,趙素留指著資料對該公司負責人認真地說道:“要想公司長遠發展,得注重黨建引領建設,探索‘黨建引領、龍頭帶動、創新驅動、合作互動、共謀發展、共同富裕’的發展新思路,同時構建‘黨支部+公司+合作社+農戶+基地+綠色食品產業’的組織化發展模式。”新躍農業公司不斷完善企業內部管理機制,緊密聯農帶農利益機制,以黨建帶婦建、促村建興企業,讓小農戶融入大生產、小生產銜接大發展,帶動農戶增收致富,在推動共同富裕道路上成效顯著。
在建水縣鵬帥種植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鵬帥種植公司”)果園,趙素留看著一棵棵柑橘樹說道:“柑橘產業作為建水的傳統種植業,有基礎、有優勢、有潛力。要突出‘早’‘特’‘新’‘優’地域特色品牌優勢,不斷完善從果苗到果園、果樹到果盤的發展新路徑。”他提出做“精”一個果、細“耕”一個園、互“聯”一張網的發展思路,以及“抓有機、建基地、育品牌”的發展理念,助力建水縣柑橘產業發展更上一層樓。
此外,趙素留積極引導建水縣會和商貿有限公司樹立“一代天椒紅出一片新天地、致富一方百姓”的發展新理念。他說,應充分挖掘“建水小米辣”地域文化價值、豐富產品內涵、開展深加工、提高附加值、延伸產業鏈,把“產供銷”轉變為“產加銷”,推進初級農產品向深加工食品邁進、產品品牌向消費品牌轉化。趙素留指導建水縣福新果蔬專業合作社(以下簡稱“福新果蔬合作社”)堅持“以農為本、用心服務”,與“薯”農心連心溝通,推動福新果蔬合作社走向專業化、合作化、規模化、效益化的共同富裕發展道路。去年,該合作社形成了“黨支部+合作社+示范基地+農戶”的產業帶動增收新模式,打造了“美秀福新”馬鈴薯精品品牌,帶動3.5萬農戶人均純收入突破1.5萬元。
搭建平臺,助力產業提質增效
趙素留深知科技創新對企業發展的重要性,他積極引導企業與科研單位建立長期合作關系,搭建科研創新平臺,優化創新資源,開展協同攻關,以促進科研成果轉化加快產業提質增效。
在福新果蔬合作社,趙素留看著忙碌的工作人員,對該合作社領導說:“咱們得建立科研創新平臺,比如國家科協院士專家工作站、省級科技專業基層服務站,開展馬鈴薯新品種、新技術研究,搞無公害標準化栽培科技培訓。”在他的指導幫助下,該合作社加快優質馬鈴薯新品種與無公害高產栽培技術模式推廣應用,統一品牌銷售有效提高產品質量產量,突破“品種單一、種植分散、管理粗放”的困境,建成了云南省級農業科技示范園、國家級農村創業示范園區,全國馬鈴薯無公害標準化栽培示范基地。
“要加強與科研院校的長期合作,深化產學研用合作機制,建立專家工作站。”在趙素留的建議下,新躍農業公司與中國農業大學、中國農業科學院、云南大學等,開展優質馬鈴薯新品種育繁與綠色高產栽培技術集成應用,選育出了適合不同區域種植、適合不同用途、表現良好的馬鈴薯紅薯新品種,集成了良種良法配套、良田良技結合的高質高效綠色栽培技術模式。該公司不僅提高了農戶綠色化規范化栽培水平,更主要的是引導農戶自覺加強農業生態環境保護意識,減少了有害農藥使用量,實現了節水節肥。
趙素留指導鵬帥種植公司引入云南熱帶作物研究所柑橘專家團隊,建立柑橘新品種試驗基地、綠色栽培示范基地、優質早熟柑橘科技示范基地,改良柑橘新品種,完善配套早熟技術,加強中耕管理,注重綠色生物病蟲害防治,突出“早特新優”差異化競爭優勢,完善了從果苗培育、果樹種植到果品加工等的全產業鏈,實現早熟、早產、早收益目標。
幫扶指導,組建銀齡服務創新團隊
在近日于云南昆明舉辦的第九屆中國—南亞博覽會上,新躍農業公司的“美秀福新”品牌馬鈴薯以個大皮滑、外表美觀吸引參觀者駐足詢問;鵬帥種植公司的直播間內,主播熱情地介紹著建水縣的柑橘……打通產銷推廣“最后一公里”,一直是趙素留的追求。面對企業產銷信息不對稱、渠道制約、競爭力弱的困境,他嘗試用多種方式傳授新技術、新品種、新方法,積極幫助企業完善和引入現代營銷機制。
為提高廣大山區農戶專業化、科技化種植技術水平,趙素留深入基地、村寨、山區,手把手教農戶操作。他還大力普及測土配方、節水節肥、稻薯輪作、生態調控、生物防治、綠色防控等高質高效新技術,讓農戶跟著學、跟著干,讓更多科技成果落地生根、開花結果。
為加快新時代農村實用人才培養,趙素留通過“傳幫帶”指導服務,教農戶從“會種地”向“慧種地”轉變、從“粗放種植”向“精細耕作”轉變,幫助他們不斷增長見識、豐富知識,提高他們的專業文化綜合素質。趙素留說:“我不僅想將先進技術和理念傳遞給他們,更主要的是想培養一支帶不走的能夠適應現代農業發展需要的‘懂農業、善經營、會管理’的科研創新隊伍和后備人才隊伍。”
此外,為幫助小微企業步入健康發展軌道,趙素留組建了一支由銀齡專家、創業導師、學者教授等組成的銀齡服務創新團隊,深入山寨田間地頭送技術、送咨詢、送政策、送法律、送科普,針對性地開展創業輔導、能力提升、法律法規、食品安全、市場營銷、品牌建設等相關指導服務。一位企業負責人感激地說“:多虧了團隊,給我們解決了很多難題。”
為增強邊疆農業發展信心,趙素留通過舉辦“銀齡心向黨奉獻正當時”“青春心向黨建功新時代”“巾幗心向黨強國有我”等主題宣講活動,讓廣大山區群眾深入了解黨的路線、方針和政策,傳遞黨的溫暖,讓更多山區群眾知曉、熟悉應用惠農強農政策,讓更多山區群眾看到希望、得到實惠,讓更多強農惠農政策落實、落地、落到位。
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趙素留以自己的實際行動詮釋了“退而不休獻余熱、桑榆未晚映初心”的承諾,以滿腔的激情和熱血,迎著晚霞夕陽,把更多的光芒映照在廣袤無垠的田野上。
詳見《中國食品報》(2025年7月17日8版)
排版、美編:林倩
審核:鄭瑩
01
02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