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閔行區莘莊鎮,曾經因莘莊舊機動車交易市場門口黃牛泛濫、莘莊茶城停車場臟亂差等問題頻頻受到關注的莘莊街區綜合網格,如今卻成了街坊們口中的“治理樣本”——黃牛身影漸少,車位整齊劃一,商戶們甚至自發組建了“自治委員會”,用協商代替爭吵,用合作化解矛盾。這場從“無序”到“有序”的蝶變,背后是莘莊街區書記與居民共同探索的智慧,也是對這些頑疾最堅定的回應。
治理不是“趕盡殺絕”
而是“久久為功”
莘莊街區綜合網格位于莘莊鎮西南方向,東至虹莘路,南至廟涇港,西至松江交界,北至七寶交界。轄區范圍涵蓋莘莊舊機動車交易市場、閔莘茶城等人員密集、管理難度較大的重點區域。
清晨的莘莊舊機動車交易市場門口,曾上演著這樣的一幕:十幾名身著灰衣的中年男子散落在 二手車交易市場旁的 各條路口,見有車輛駛近便迅速圍攏,有人高舉小廣告,有人徒手扒住車窗塞傳單,更有甚者直接拽住車門阻攔乘客上下車。“這種行為不僅影響了市場的交易秩序,還存在安全隱患。” 交易市場 負責人表示。
這些黃牛并非單純的“違法者”,而是依托二手車市場形成的灰色產業鏈, 他們通過散發小廣告、攔車拉客賺取“茶水費”。 “他們很狡猾,城管來了就收攤,警察一走又冒出來。”市場負責人無奈地說。由于市場位于閔行與松江交界,黃牛在兩地間“打游擊”,執法難度陡增。
面對這場持久戰,莘莊街區書記劉維魁沒有選擇“趕盡殺絕”,而是帶著市場負責人、商戶代表和執法部門開了數次協調會。最終,一場“精準打擊+柔性治理”的行動悄然展開:每周隨機安排1次專項巡邏,每次由民警、城管、特保共5人聯合行動,重點覆蓋早高峰和晚高峰,同時向車主發放宣傳手冊,揭露“低價陷阱”,切斷黃牛的客源基礎。在經過一年多的治理后,最終將黃牛的數量從“十幾人”降到“零星幾人”。
如今,門口的欄桿不再被車堵死,來往車輛能順暢通行,前來買賣的車主終于不再需要擔心安全問題。
從“臟亂差”到“自治花園”
從“靠墻推諉”到“主動認領”
走進閔莘茶城的停車場,最直觀的變化是停車場的“秩序感”。過去,這里曾是“堵車重災區”——非機動車輛隨意停靠,消防通道被堵得死死的,外賣小哥騎著電動車在車縫中“蛇形穿行”。如今,車位整齊排列,消防通道暢通無阻,附近商戶的生意也好了起來。
“我們成立了自治委員會,把商戶們拉進微信群,誰家門前有亂停車現象,群里一拍,物業就去管。”園區的一位商戶笑著說。這個由大型商戶、物業公司組成的自治組織,成了社區的“調解員”。
“以前商戶之間為了一些問題拍桌子,現在大家學會了‘互讓一步’。”自治委員會成員張先生感慨,“就像鄰居吵架,總得有人端茶倒水,才能把理說清。”
在治理過程中,還落實了“責任到人”的轉變。過去,茶城中間區域因歸屬不清成了衛生死角,如今卻由商戶們“認領”成了“責任田”。“誰家門前誰負責,垃圾不能堆路上。”劉維魁說,這種“認領制”讓商戶從“旁觀者”變成了“參與者”。
商戶們紛紛表示: “以前覺得管理是‘找麻煩’,現在發現規矩立起來了,生意反而更好做。”
莘莊街區的治理故事,沒有“立竿見影”的數據,有的只是基層治理者一次次的“磨破嘴皮子”、商戶們從“抵觸”到“配合”的心態轉變,以及居民們對“家門口”環境的一次次微小改進。
在這里,治理不再是冰冷的“命令”,而是帶著煙火氣的“共治”。或許,這就是基層治理最真實的模樣——既不追求“一勞永逸”,也不幻想“完美無缺”,而是在“久久為功”中,讓生活變得更加美好。
記者:張雨桐
供稿:辛向榮
初審:陳依婷
復審:宋詩清
終審:徐雷冰
轉載請注明來自今日閔行官方微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