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消息網7月17日報道 (文/陳向陽 張熠檸 邵琨)尼山是什么?尼山有什么?尼山論什么?
解答尼山三問,人類應如何推動文明交流互鑒的路徑變得清晰起來。
尼山是孔子誕生地!歷史向前回溯至2500多年前,孔子在尼山腳下沉思悟道,提出“和而不同”的思想。尼山由此成為東方文明的重要發源地、人類文明對話的精神原鄉。
尼山有世界文明論壇!15年前,首屆尼山世界文明論壇在山東尼山登場。從第一屆到第十屆,尼山論壇從單純的儒家思想學術論壇,發展成為涵蓋領域廣泛的人文綜合論壇。與會者漸漸發現,尼山論壇上展現的中國智慧能夠為時代之問提供解決方案,“尼山論道”發展為“尼山問道”。
尼山論全球文明倡議!7月9日至10日,來自五大洲、70多個國家的560余位嘉賓相聚尼山,出席第十一屆尼山世界文明論壇。嘉賓們聚焦全球文明倡議,以“各美其美·美美與共——文明間關系與全球現代化”為主題,再次用一場文明對話來回答時代之問。
當今世界,變亂交織。世界何去何從?人類應怎么辦?“我們必須自問:我們所追求的現代性是什么樣的?是以掠奪、壟斷、單邊主義和分裂為主導的現代性?還是以共情、合作、集體性和人類尊嚴為根基的現代性?”柬埔寨王國國務大臣陳樂提在開幕式致辭中的發問,引人深思。
35年前,中國社會學家費孝通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靈感,總結出關于不同文明“相處之道”的十六字箴言。結合當前國際形勢,國際儒學聯合會會長孫春蘭在論壇上對此作出解釋:“各美其美”,尊重世界文明多樣性;“美人之美”,以自身發展為世界提供新機遇;“美美與共”,牢牢把握共同發展的主題;“天下大同”,共促人類社會現代化進程。
全球挑戰下如何進行文明交流互鑒?仁禮之道如何幫世界講和?在全球現代化進程中如何成人之美?人類文明應如何處理與人工智能(AI)的關系?在為期兩天的論壇上,中外嘉賓再次“問道尼山”,從中國智慧中尋找解決方案。
7月9日上午,第十一屆尼山世界文明論壇開幕式在山東曲阜舉行。(陳向陽 攝)
文明交流互鑒應互相尊重
“在整個世界面臨沖突迭起、氣候變化、經濟動蕩與數字顛覆等多重危機之際,我們也站在了充滿機遇的十字路口。”陳樂提在致辭中說。在他看來,對于全球挑戰下的文明交流互鑒,我們可以從人類古老智慧中尋找答案,“往圣先賢的智慧結晶,可指引人類走向更人道、更可持續的未來”。
陳樂提設想了這樣一幅場景:未來并非各種文明之間的戰場,而應該是一座“百花園圃”——各文化皆獻其色其香其形。他說,“花園之美在異彩紛呈,而非整齊劃一。但花園需精心培育:以耐心為壤,以智慧為霖,順其自然之道”。
在英國巴斯市前副市長余德爍看來,更好實現文明交流互鑒,關鍵在于跨越成見、打破壁壘、尋找共識,需要從摒棄“文明優越論”與“文明沖突論”的固有偏見、深化哲學基礎對話、加強教育交流與青年合作、積極推廣跨文明合作的成功案例等方面著手。
俄羅斯籍專家、山東大學訪問學者漢伊理援引了孔子的至理名言“君子和而不同”。他說:“我們可以有不同的文明、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政治氛圍、不同的國家,但是我們都可以合作。”
用仁禮之道幫助世界講和
“當今世界動蕩不安、武裝沖突再起,在此背景下,尼山世界文明論壇搭建了深度交流對話平臺,推動多樣文化和文明和諧共生、共同繁榮,現實意義愈發彰顯。”馬達加斯加駐華大使讓·路易·羅班松在致辭中說。面對國際沖突和文明摩擦,儒家學說倡導的仁禮之道如何幫世界講和?與會嘉賓紛紛給出了答案。
在英國社會科學院院士史蒂夫·富勒看來,孔子的諸多思想都在告訴我們,“你可能不知道如何行善,但至少可以想出避免(對他人)造成傷害的辦法”。他坦承這是一項艱巨的任務,因為人的行為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目標和動機,因此人類需要建立一些共同的價值觀。
印度尼西亞總統大學教授黃金泉認為,當今世界最迫切需要的是自我克制的價值觀,需要控制個人的貪婪和野心。他說,儒家提醒人們應通過“仁”和“禮”的秩序來適度生活、照顧他人、行為得體、相互尊重,而通過文明對話能夠很好地表達此類觀點,并為我們應對全球挑戰提供解決方案。
在波黑駐華大使西尼沙·貝爾揚看來,人類生活在一個緊密相連的世界里,即使發生戰爭的地方離我們很遙遠,也會對我們產生影響。他認為,同理心和責任感最為重要。無論是要解決氣候變化,還是要解決和平、公共健康等全球性問題,都必須確保每個國家都有發言權。
在現代化進程中成人之美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隨著全球現代化進程的加速演進,人類已經建立了相對豐裕的經濟基礎和高度智能化的人工環境;與此同時,當今時代日益尖銳的資源和利益之間的沖突,正不斷以“文化沖突”的方式展現。在全球現代化進程中,人類該如何成人之美?
克羅地亞薩格勒布大學哲學研究所所長、教授盧卡·博爾希奇對此感到樂觀。他表示:“盡管西方哲學與儒家利他主義哲學淵源各異,但二者展現出驚人的相似性,為全球倫理對話提供了可能。這兩種傳統都致力于推動人類繁榮的普遍承諾。我們所能達致的共同之美,并非建立在一方壓倒另一方之上,而是源于兩種傳統深層智慧的創造性融合——這種融合正與我們共同的人類未來深度共鳴。”
在韓國成均館大學名譽教授、國際儒學聯合會副會長金圣基看來,儒家的成人之道強調成人之美,人們需要完成“成就自我”“成就他人”乃至“成就社會”的現實目標,最終達到人與宇宙和諧共生之境。他說,這種在尋常中體認神圣、在有限中通達無限的儒學智慧,為破解當代文化困局與社會問題提供了重要啟示。
美國學者、國際儒學聯合會副理事長安樂哲更是直言:“我們的當務之急是將個人主義扭轉為齊心協力的世界共同體的自覺意識。儒家公平、包容、和合的價值觀為我們解決現代世界中的緊迫問題指明方向。”
用儒學為AI設置“倫理圍欄”
AI時代撲面而來,人類文明也面臨影響,新的時代之問接踵而至:AI是在造福人類還是在傷害人類?文明如何影響AI時代的運行規則?史蒂夫·富勒說,AI沒有剝奪人類的創造性,而是以新的方式整合人類創造的智慧成果,它反而啟發我們以新的方式重新整合現有的人類表達。他說:“AI是一面鏡子,它反映出了人類的本質是什么,人類到底擅長什么。”
“儒家提倡以人為本,我們希望AI的發展會趨向于‘把人當人’,而非在滲透至人類工作生活相關的場景后,產生技術霸權。如果AI只是在技術上謀求更新迭代,缺乏有效引導,極有可能走向與我們初衷相悖的狀態。”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教授溫海明如此認為。他建議,可以借助儒家學說為AI設置“倫理圍欄”,確保技術真正服務于提升人類福祉。
漢伊理也認為,可以用包括儒家思想在內的中國哲學“教化”AI。“比如將儒家‘禮’的核心理念融入AI的技術設計中,AI不會強行消除不同文化之間的差異,而是像傳統禮儀調節人際關系那樣,成為文化差異的‘調和者’。這種技術可借鑒儒家‘和而不同’的智慧,在算法層面建立動態調節機制。”漢伊理說。
在克羅地亞-中國友好協會主席布蘭科·巴隆看來,“我們要在文化上保持謙遜,在技術上保持謙遜,這要有哲學層面上的愿景。AI僅僅有智能的要素是不夠的,還需要匯集智慧。我們需要借助孔子的智慧知道如何與他人共處。”
中華文明源遠流長,綿延不絕;中國智慧傳承千年,弦歌不輟。從“尼山論道”到“尼山問道”,中外嘉賓既從中國傳承千年的學說中汲取靈感,也從全球文明倡議等中方新理念新主張中受到啟迪。
在首屆尼山論壇開幕式上,法國前總統希拉克在賀信中說:“今天的世界正承受著許多動蕩的煎熬,在這種情況下,中國的智慧和對和諧的追求是富有教益的。”
在第十一屆尼山論壇開幕式上,馬爾代夫副總統侯賽因·穆罕默德·拉提夫在致辭中說,今年的論壇以“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為主題,這令與會嘉賓心生共鳴。在全球現代化的浪潮中,我們應從差異中汲取奮進力量、發現文明之美,鼓勵不同文化間的相互理解。
和羹之美,在于合異。尼山奏響的世界文明“和合”之音,讓世界聽見了中國智慧的磅礴之聲。這磅礴之聲,將在人類文明進步的征程中引發更強的共鳴。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