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1日,北京產權交易所一則公告顯示,中國中藥有限公司掛牌轉讓國藥藥材股份有限公司2514.50萬股股份(占總股本的25%),掛牌價格2301.6萬元,信息披露結束日期7月17日。
國藥藥材成立于2000年,其重點業務包括中草藥育種研發與育種基地建設、中草藥種養殖基地建設運營、中草藥交易市場(線上+線下)建設運營、中草藥材倉儲與物流、中藥飲片加工與銷售、中藥研發與制造、非藥功能性食品的研發與制造、非藥天然日化產品研發與制造、中藥材及健康產品的國際貿易、養老產業、康養旅游項目投資與運營等多個板塊。
根據公開資料顯示,國藥藥材是國藥集團子公司中國中藥有限公司(簡稱“國藥中藥”)發起并成立的股份制公司,歷經股權改革后由多家央國企共同投資參股經營的綜合性中醫藥產業集團。截止目前,國藥中藥持有25%國藥藥材股份,是國藥藥材第一大股東。
01.
國藥集團“撇清”國藥藥材
雖然國藥中藥是國藥藥材的第一大股東,但是自2020年以來,國藥集團、國藥中藥多次發布與國藥藥材股份及其所屬企業行為無關的澄清聲明。例如,最近一次澄清公告是國藥集團于2025年1月10日發布的,該公告表示:
一、自2016年11月起,國藥集團下屬國藥中藥在藥材股份的持股比例為25%。對藥材股份,國藥集團、國藥中藥既非控股股東、也非實際控制人。二、國藥集團從未授權藥材股份及其所屬企業以“中國醫藥集團有限公司”“中國醫藥集團”“國藥集團”“國藥集團成員企業”等名義開展宣傳、投資等行為,也未授權其使用國藥集團注冊商標。三、對藥材股份涉嫌侵害國藥集團商標權和不正當競爭行為,以及虛構股東大會會議,偽造股東大會決議、偽造國藥中藥董事簽字、偽造變造公司章程等違法行為,國藥集團、國藥中藥已依法提起訴訟并獲法院支持;對藥材股份偽造印章等涉嫌犯罪行為,已向公安機關依法報案。
此外,在本次轉讓股權的公告也有相關內容:本次轉讓交易完成后,國藥藥材及其所屬公司不得再繼續使用中國醫藥集團有限公司及其子企業的字號、經營資質和特許經營權等無形資產,標的企業及其所屬公司不得繼續以國家出資企業子企業名義開展經營活動。國藥藥材及其所屬公司需向工商機關辦理公司名稱變更手續,不得使用包含“國藥集團”、“國藥”字樣或者做出容易與前述企業造成混淆的其他意思表示。
一家注冊資金超過1億元,頭頂“國藥”金招牌的中藥企業,為何會被國藥集團和國藥中藥如此“嫌棄”?其背后原因可能與公司陷入的糾紛和欠款有關。
據《中國經營報》報道,2023年上半年國藥藥材凈虧670萬元。另據華仁藥業2023年年報顯示,截至2023年12月31日,華仁藥業對國藥藥材的其他應收款余額為14.1億元,主要是代墊款項。2024年1月,華仁藥業與國藥藥材簽署還款協議,截至2024年9月,華仁藥業其他應收款余額為13.7億元。此外,根據企查查平臺信息查詢,截至2025年5月7日,國藥藥材作為被告的案件127件,作為被執行人的案件18件。
不難看出,不管是從企業營收的角度,還是企業信譽的角度,國藥中藥出售國藥藥材股權都是一件注定的事情。
02.
醫藥巨頭密集剝離非核心資產
事實上,今年以來,“國藥系”“華潤系”等國內醫藥巨頭,都在頻繁掛牌出售非核心資產。例如:國藥現代掛牌出售哈森藥業、國藥宜賓制藥出售信立邦生物、國藥控股出售石家莊子公司、國藥集團出售新疆7家子公司、華潤三九轉讓安國中藥股權、華潤三九轉讓九州通醫藥科技股權,華潤博雅生物連續三次降價兜售博雅欣和80%股份……
盡管轉讓的企業不同,剝離的業務不同,但“國藥系”和“華潤系”剝離非核心業務的目的卻是相似的。
從政策端來看,2023-2024 年國務院國資委先后印發《關于做好2024年中央企業經營發展工作通知》《關于中央企業加強參股管理有關事項的通知》,將“兩非兩資”(非主業、非優勢業務,低效、無效資產)剝離納入年度經營業績考核,并設置“凈資產收益率(ROE)不低于5%”的底線指標。華潤、國藥作為首批試點企業,必須在2025年前完成“兩非”資產清零。此外,政策引導下,央企、國企正在由“規模擴張”轉向“科技創新、產業控制、安全支撐”,醫藥板塊被要求聚焦“原創技術策源地”和“現代產業鏈鏈長”,非核心、不具備技術領先度的資產注定退出。
從產業端來看,一方面, 集采+醫保支付改革壓縮企業利潤空間,例如,2024年國家組織中成藥集采首次將OTC品種納入,華潤三九的999感冒靈、強力枇杷露等十億級品種面臨最高70%的價格降幅,直接沖擊盈利模型。另一方面,出售的企業可能與母公司存在同業競爭問題,例如昆藥集團與華潤三九在血塞通軟膠囊、醫藥流通業務重疊,通過剝離流通板塊、合并生產批文,可減少內部競價,提升議價權。
此外,剝離非核心資產也符合集團的發展戰略,例如“華潤系”剝離博雅欣和(化學制劑)、九州通醫藥科技(流通)后,資源向血液制品(博雅生物)、精品國藥(昆藥血塞通、圣火藥業)集中,契合其“血制品+中藥OTC”的雙引擎發展重點。
整體來看,“華潤系”和“國藥系”剝離非核心并非被動“甩包袱”,而是在政策、產業、戰略等多重因素影響下的主動行為。也許未來一段時間,國內醫藥巨頭之間的競爭將不再是瘋狂“買買買”,比拼誰的資產更多,布局領域更廣;而是誰的資產收益率高、誰的管線又創新又有價值。
*封面來源:神筆PRO
專題推薦
聲明:動脈新醫藥所刊載內容之知識產權為動脈新醫藥及相關權利人專屬所有或持有。未經許可,禁止進行轉載、摘編、復制及建立鏡像等任何使用。文中如果涉及企業信息和數據,均由受訪者向分析師提供并確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