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夏天,安徽工業大學機械工程學院的實踐隊員們干了件“跨界”的事——帶著實驗室的測量工具,一頭扎進了發動機車間、智能鋼廠和徽雕工作室。原本只想記錄機械制造的精度密碼,卻意外在刻刀與代碼、卡尺與木紋的碰撞里,讀懂了“匠心”最年輕的模樣。
機械工程師的“破壁”:傳承與創新的交響曲
在靜謐的機械研發實驗室里,機械研發工程師陳黨輝沉浸于精密的儀器與復雜的公式之中。他以匠心為魂,將每一顆螺絲、每一段代碼都打磨至極致。展示臺上擺放著陳黨輝團隊新研發的高效節能發動機模型。這款發動機不僅大幅提升了燃油效率,還顯著降低了尾氣排放。陳黨輝工程師已從事行業二十余年,帶領團隊不斷鉆研創新。
陳黨輝所研發的發動機的“前身”是上海大眾汽車高級經理徐小平的發動機原型。“研發不是推倒重來,而是在前人智慧的基礎上砥礪前行。”陳黨輝這樣說。在他的辦公室里,導師的筆記和圖紙都被他視為珍寶。陳黨輝繼承了導師和前人工程師的嚴謹態度,同時帶領團隊大膽創新,引入新型材料和先進的燃燒技術,讓發動機在性能上實現了質的飛躍。正是這種傳承與創新的結合,讓陳黨輝的團隊在機械研發上取得進展。他們的研發成果不僅提升了發動機的性能,更讓創新的光芒中帶著前人的智慧與溫度。
馬鋼車間里的“毫厘傳承”:從卡尺刻度到數據洪流
在馬鋼集團的智能化車間里,新舊時代的匠心正完成一場靜默的接力。轉爐煉鋼仿真實訓系統前,年輕工人戴著VR設備練習控溫,虛擬場景里每一度的偏差都被系統精準捕捉——這像極了老測量師當年教徒弟用千分尺時的嚴苛。從老師傅憑經驗“看火色、聽聲響”的傳統操作,到數字系統用算法鎖定最佳參數,變的是工具,不變的是對“剛剛好”的執著。熱軋2250生產線的中央控制室里,工業大屏上跳動的數據流與車間里機械臂的精準動作無縫銜接。這讓人想起精密測量室里那臺用了三十年的游標卡尺,刻度早已磨得發亮,卻仍能測出0.02毫米的誤差。如今,智能監控系統替人盯著每一個數據節點,可那份“分毫不能錯”的較真,分明和當年老師傅瞇眼校準量具的專注如出一轍。
無論是測量師對毫厘的堅守,還是鋼鐵工人從經驗傳承到數字創新的跨越,本質上都是對“極致”的永恒奔赴。老匠人用手掌的老繭丈量精度,新工匠用代碼與數據定義標準,就像接力賽中,前人遞出的不僅是技藝,更是對“把事做好”的敬畏。這種跨越時代的匠心,正是制造業生生不息的底氣——它讓傳統有了新的模樣,也讓創新始終錨定著“更好”的方向。
徽雕匠人的“守藝”:讓刻痕里延續文化的血脈
績溪旺川村的徽善堂工作室里,刻刀與木材碰撞的輕響,已在胡善云耳畔回響了四十余載。他手中正在修復的古徽州花板,紋樣繁復卻線條利落,每一刀都循著百年前的刀法軌跡——這門手藝,始于他17歲拜師學木匠時的基礎鑿刻,后經九華山木雕大師毛新裱親傳,在修復無數古家具、古建筑的實踐中,逐漸與徽州木雕的靈魂相契。
選料時,他會帶著徒弟蹲守木料場,手指撫過樟木、楠木的肌理,憑觸感分辨干濕老嫩;落刀前,必先在紙上反復勾勒紋樣,確保每一筆都貼合徽州“圖必有意,意必吉祥”的傳統;打磨時,從粗砂到細砂要換八道工具,直到木面泛著溫潤的亞光,與老宅中留存的舊雕件渾然一體。曾有人勸他用電動工具加快進度,他只是默默拿出修復過的清代花窗——那些手工刻出的刀鋒轉折處,藏著機器無法復制的靈氣。如今,他創辦的“徽雕之家”已培養40余名弟子,徒子徒孫帶著刻刀走出皖南,在修復與創作中,延續著徽州木雕的文化脈絡。這種傳承,是讓刀痕里的匠心,成為延續文化的血脈。
這個暑假,我們的游標卡尺記下了發動機零件的公差、鋼板的厚度,還有徽雕紋樣的弧度。這些數據告訴我們:年輕人的傳承,不是守著老物件不動,而是像調試機械結構那樣,讓傳統與創新更好“咬合”。就像現在,陳工團隊的新模型里有舊圖紙的影子,馬鋼的代碼里藏著老師傅的手感,徽雕的刻刀旁多了我們畫的三維圖——這大概就是匠心最鮮活的樣子:永遠在被新一代“校準”,永遠向著更精準的未來轉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