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日當空,鐵軌溫度已突破50℃,新鋼集團物流中心的鐵路養路工們正俯身于鐵軌之間,汗水順著安全帽的系帶滴落,在滾燙的鐵軌上瞬間蒸發。這是盛夏時節新鋼鐵路線路上每天都在上演的場景。
鐵軌間的“人體水準儀”——無法被替代的堅守
早晨六點,物流中心工務片區小組正在進行鋸軌作業。
養路工彭敏戴著被汗水浸透的棉布手套,雙眼緊盯刻度,額角的汗珠滴落在鋼軌上。“換枕車能拉來新軌,但哪條該換?怎么精確抬升下沉的鋼軌?螺栓松緊如何把握?全靠咱手上幾十年的工夫。”他摘下手套抹了把臉,工裝后背早已印出大片鹽漬。
在116.68公里的鐵路線上,這樣的“智能化盲區”還有很多。更換扣件時需用特制扳手施加精確力道,抬升下沉線路要靠6人一組的“人體杠桿”同步發力,而判斷故障原因則需要老師傅們腳踩水泥枕木的“獨門經驗”。
盡管換枕機等設備已投入使用,但曲線地段調整軌道尺寸、道岔精調等故障處理仍依賴人工。“機器能搬重物,卻測不出鋼軌細微的應力變化。”有著30年養路經驗的班長黃細根說:“鐵路維護的技術門檻藏在這些‘手感活’里。”
從智能改造到清涼補給——全鏈條防暑保障顯溫情
在工務片區的休息室內,剛下工的養路工們正捧著冰鎮綠豆湯解暑。休息室墻上新增的電子屏滾動播放著防暑降溫知識科普短片,顯示實時體感溫度。
這里是物流中心的“高溫驛站”,配備了藿香正氣水、風油精、清涼油、龍虎人丹等防暑降溫藥品,以及電解質飲料、降溫噴霧和“不限量”供應的飲用水,為高溫下的作業人員提供全方位的后勤保障。
每日午后,班組自發組成的“后勤小隊”還會穿梭在各個作業點休息室“送清涼”。工務片區負責人蔡志強介紹:“我們把上午作業時間提前到了早上六點半,避開正午高溫。針對高溫天氣動態調整了作業時間段,當實時體感溫度突破 38℃時,會視情況暫停戶外作業,待監測到溫度回落至安全范圍再復工。同時,為工務片區的每一位員工都建立了健康檔案,詳細記錄既往病史、高溫作業適應度等信息,動態監測覆蓋率達100%,確保及時發現身體異常信號。”
此外,物流中心還為每位養路工的安全帽加裝了可拆卸的寬邊遮陽帽沿,能有效遮擋陽光直射面部和頸部,配合透氣吸汗的內襯,減少高溫對頭部的持續侵襲。
數字見證擔當——工匠精神筑牢運輸生命線
數據顯示,今年夏季高溫以來,工務片區管轄線路的設備完好率始終保持在98%以上,故障及時修復率始終保持在100%,有力確保了運輸保產。這組數字背后,是“人體水準儀”們在智能化盲區里的執著堅守,是“人體杠桿”同步發力時的默契配合,更是老班長那句“機器測不出的細微變化,咱得用手能摸出來,用眼睛看出來”的責任擔當。
這些烈日下的堅守,不僅是新鋼集團物流運輸暢通無阻的保障,更藏著中國產業工人對“工匠精神”的最好詮釋——在智能與人工的協作中,在傳統技藝與現代保障的融合里,他們用最樸素的堅守,筑牢了工業運輸的生命線。
文圖:羅心月
編輯:陳小香
審校:張名海 康怡
出品:新鋼集團黨委宣傳部
聲明:本公眾號注明原創的內容權利屬于新鋼集團所有。未經授權,任何人不得擅自使用,包括但不限于復制、傳播、展示、鏡像、上載、下載、轉載、摘編等。已經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作者來源。否則,將依法追究其法律責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