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經濟報記者楊洋 李媛媛 付瑞清 羅佳琳
當七月的驕陽灑在黃河故道,這片土地便充滿了生機與活力。田埂上的每一粒土,都記得那些彎腰侍弄它的人。
在武陟縣大封鎮駕部村的天脊化肥專營店里,29 歲的李明橋正把剛卸車的化肥碼成方方正正的垛,汗水順著黝黑的臉頰淌進衣領,藍色工裝上洇出的鹽花,像極了他腳下土地結出的霜 —— 那是辛勞,更是土地對耕耘者的隱秘印記。他抬手抹汗時,指尖蹭過貨架上 “天脊” 商標的金漆,輕聲念叨:“俺爹說,這牌子擦亮了,老百姓看著就踏實。”
李明橋是武陟縣大封鎮駕部村天脊化肥專營店負責人,他十年如一日,始終把農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做誠信人,賣良心肥”是他多年信守的承諾,也正是這一點,讓他的農資生意越做越大。
從搬化肥開始,把“良心”刻進骨縫里
2016年,李明橋第一次走進自家不足30平方米的小店時,還是個連復合肥氮磷鉀含量都認不全的毛頭小子。
那時候,店里生意都是父親李來創來經營,初次看他把幾十公斤的化肥扛在肩上,搖搖晃晃摔在青石板上。“別逞強,這玩意兒沉著呢。”父親的話混著化肥的味道鉆進耳朵,可他偏要爭口氣——白天跟著跑運輸,夜里趴在賬本上背養分含量表,筆記本寫滿了三大本,邊角都磨出了毛邊。
“他就想,咱農民種地不容易,買化肥圖的是啥?不就是圖有個好收成,產量高多賣錢嘛!”李明橋望著店里成堆的天脊化肥,指腹蹭過包裝上的“有效磷≥18%,氧化鉀≥45%”的字樣,心里默默地在想,哪種含量的化肥應該用在哪種作物上,這個一定要弄準確。“我爹常說,賣化肥就像給人看病,得摸準土地的脈。小麥抽穗要氮,灌漿要鉀,地黃喜磷——你糊弄土地,土地就糊弄莊稼。”這話像種子,在他心里發了芽。
2018年盛夏,店里來了位60多歲的王老漢,說自家玉米葉子發黃。李明橋蹬著三輪車直奔地頭,蹲在玉米壟里扒拉葉片,指尖捻起土塊搓了搓:“缺氮了,葉綠素跟不上。” 回到店里,他翻出父親記了二十年的 “土壤檔案”,王老漢的地塊沙質多、保肥差,得用緩釋性好的配方。他推薦了天脊硝酸磷型復合肥:“這肥含雙氮雙磷,后勁足,正好補上玉米的‘氮缺口’。”
當年10月收獲季節,王老漢的玉米比鄰居家每畝多打200多斤,這多出來的糧食可都是真金白銀啊!“剛賣完糧我就趕過來了,必須得當面謝謝您!以后啊,俺村誰問化肥,我第一個把您這店推薦出去——好產品配上您這實誠人,準沒錯!”王老漢說。
泥土里長出的信任,比化肥更沉甸甸
在大封鎮的麥田里,62 歲的張保同總愛蹲在田埂上捻麥穗。這位種著 1000 多畝地的 “老把式”,曾對天脊化肥犯過嘀咕:“我用慣了老牌子,換肥?萬一減產咋辦?”
2024 年春,李明橋開著貨車直接闖進他的麥地:“張叔,您拿 5 畝試試天脊,少打 100 斤,我賠!” 張保同瞅著這毛頭小子較真的模樣,半信半疑地點了點頭。到了六月測產,試點麥田畝產 1280 斤,比往年多了 150 斤。他拍著大腿直樂:“小李這娃,比我還懂地!” 如今他逢人就掰扯:“西頭地用別的肥,麥稈軟得風一吹就折;東頭用天脊的,麥稈硬挺挺,再大的風都刮不倒!”
如果說張保同是被產量 “圈粉”,大封鎮寨上村的張興則是被 “實在勁兒” 焐熱了心。2012 年,剛接父親20多畝地的張興,揣著兩包煙跑到縣農技站打聽:“沙土地種花生,用啥肥好?” 技術員翻著資料說:“天脊硝酸磷肥含硝酸稀土,能提高產量和品質,硝態氮吸收率高達98%,可被作物直接利用,能讓花生扎根更深。” 他揣著這話到了李明橋的店,正撞見李明橋扛著化肥袋卸貨。聽說張興是新手,李明橋扛著兩袋化肥就跟他回了家,蹲在地里教他起壟:“壟要高過膝蓋,肥得埋在根下五寸,不然雨水一沖就跑了。”
如今張興蹲在爬滿葡萄藤的院門口剝花生,陽光透過葉隙灑在他手上:“那年花生產量可不低,比我爹種的還好!后來追肥,小李騎著電動車來三趟,教我啥時撒、撒多少。這不是賣肥,是把咱農民的地當自家地疼啊!”我就認這個理——肥料好不好,得看賣肥的人實不實在。"
比化肥更暖的牽掛:把農戶的事當自家事
2023 年七月的暴雨,把東延村的土路泡成了泥沼。村民徐結在電話里急得聲音發顫:“小李,玉米正拔節,10 噸肥再不到,苗就黃透了!” 李明橋掛了電話,裹著雨衣就往倉庫沖,三輪車在積水里打滑,后車廂墊著的彩條布被風吹得嘩嘩響。
“那天他渾身淌著水進門,褲腿上的泥能刮下二斤,第一句話卻是‘叔,數數夠不夠,別淋濕了您的衣裳’。” 徐結至今記得,李明橋搬化肥時,雨衣下的襯衫能擰出水,可他硬是把 10 噸化肥碼得整整齊齊。
這樣的 “應急送貨”,李明橋早已記不清有多少次了。去年冬天,北郭鄉的王嬸打電話說老人住院,沒法來拉肥。他開著小貨車裝了 8 噸化肥,路上結冰打滑,幾公里的路走了 3 小時。到王嬸家時,他的手凍得握不住方向盤,王嬸端來的紅薯粥,熱乎得能燙掉舌頭,他卻喝出了家的味道。
李明橋的賬本上,除了逐年上漲的銷量 ——2023 年1000 噸,2024 年 1100 噸,2025 年目標 1200 噸 —— 還有一本 “暖心賬”:給留守老人送肥時,多留一張用大字寫的說明書;農戶說地堿化,他翻遍《土壤肥料學》找答案,手機里存著 20 多個農技專家的聯系方式;去年自費買了臺土壤檢測儀,誰家地出問題,他扛著儀器就去測。“錢是賺出來的,可信任是用時間磨出來的。” 他總說。
下一個十年:讓每粒化肥都帶著土地的溫度
不知不覺,李明橋已經賣了10年化肥。這兩年,他明顯感覺到農戶的需求在變。"以前大家要的是‘能用就行’,現在都問‘哪種肥能多打糧’‘咋用才不燒苗’。"李明橋翻出自己的筆記本,密密麻麻記著近幾年農戶的問題:"王莊的地堿化,得用硝酸鉀肥","南張莊的桃樹要補鈣","種大棚的要控氮增鉀"……這些問題像種子,在他心里發了芽——他得成為"土壤醫生",而不是簡單的"化肥搬運工"。
對于未來,李明橋也給自己定了個十年目標。他把每天的時間劈成了三瓣:上午跑農戶家測土取樣,下午去店里整理農技資料,晚上在燈下啃專業書。去年冬天,他為弄明白"水肥一體化"技術,專門跑到新鄉的農業示范園蹲了半個月,跟著技術員學配肥、學調試設備。回來后,他自掏腰包給店里添了臺便攜式土壤檢測儀,還做了套"天脊肥使用手冊",封皮是他自己設計的——底色是金黃的麥浪,中間印著"土地不會騙人,真心才能換豐收"。
最讓他驕傲的,是農戶們的變化。從前催他送貨的多,現在問技術的人多了;從前嫌他嘮叨的多,現在主動留他吃飯的多。前幾天,東延村的徐結大嫂給他發微信:“小李,我家玉米苗有點黃,你啥時有空?我烙了蔥油餅等你!”他盯著手機笑,手指在對話框里敲了又刪,最后回:“大嫂,我帶檢測儀來,教您咋看苗配肥。”
黃河故道的風,吹過十年農資店的窗欞,也吹過武陟縣的千畝良田。李明橋的賬本上寫著,2025 年的目前的銷量已達到800噸,但比數字更重的,是張興塞給他的草扇、徐結烙的蔥油餅、張保同蹲在地頭的驚嘆 —— 這些帶著麥香和泥土氣的溫暖,正順著一袋袋天脊化肥,滲進每一寸耕地。
土地從不說謊,你給它多少真心,它就還你多少沉甸甸的金黃。在武陟的田埂上,李明橋用十年證明:最好的農資,從來都帶著人心的溫度;最扎實的生意,從來都長在泥土里,結在信任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