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牛蛙還只是南方夜市攤的小眾食材;十年后,這個曾被視為“邊緣品類”的食材已撐起近千億市場規模,成為餐飲行業當之無愧的“黃金賽道”。據《2024中國牛蛙產業白皮書》顯示,全國牛蛙年產量突破70萬噸,餐飲終端市場規模達680億元,較2018年增長370%。在這場品類革命中,蛙來噠以開拓者之姿,用15年時間完成從“品類定義者”到“行業生態共建者”的跨越,為餐飲細分賽道的破圈提供了鮮活范本。
從“地攤小吃”到“國民美食”:品類價值的重新發現
2010年的長沙街頭,牛蛙還多以“麻辣鹵味”“爆炒小份”的形式出現在夜市攤點,彼時的餐飲市場普遍將其視為“非主流食材”。蛙來噠創始人團隊卻敏銳捕捉到這一品類的潛力:高蛋白、低脂肪的特性契合健康飲食趨勢,且肉質細嫩易入味的特點適配多元烹飪方式。
“當時我們做了近千份消費者調研,發現80后、90后對新奇食材的接受度高達72%,但市場上缺乏標準化、品牌化的牛蛙餐飲供給。”品牌負責人在回溯創業初心時表示。2015年,蛙來噠推出紫蘇平鍋牛蛙這一標志性產品,通過“先炸后炒”的工藝鎖住肉汁,搭配獨家香料配方形成記憶點,成功將單店月銷量提升至3000份以上,驗證了品類的市場承載力。
更關鍵的是,品牌通過場景升級打破品類天花板。從初代工業風門店到融合國潮元素的“超級夜市店”,蛙來噠用霓虹燈牌、互動裝置構建社交化消費場景,使客群從“夜宵食客”擴展至“全時段家庭客群”。
標準制定者:為行業筑起“品質護城河”
在供應鏈端,品牌構建起“生態養殖+全程溯源”的全鏈條管控體系。其擁有千畝生態養殖基地采用“稻蛙共生”模式,利用蛙類捕食害蟲減少農藥使用,稻田淤泥又為蛙類提供天然養料,形成綠色循環。每批牛蛙從塘頭捕撈到門店上桌,需經過農殘、獸藥殘留、重金屬等28項指標檢測,消費者可通過掃碼查看檢測報告與養殖信息。這種“透明化品控”使其成為行業首個通過SGS食品安全管理體系認證的牛蛙品牌。
破圈不止于品類:從餐飲品牌到文化符號
當牛蛙成為大眾餐桌上的常客,蛙來噠開始探索品類價值的進一步延伸。比如不定期通過“牛蛙美食文化節”,將飲食文化與地域特色相結合。
在年輕消費群體中,品牌通過“餐飲+娛樂”的跨界玩法持續制造話題。與熱門游戲聯名推出限定門店、聯合rapper創作《蛙來噠之歌》、發起“#我的牛蛙創意吃法#”短視頻挑戰賽等,使品牌相關話題在社交平臺累計獲得億級曝光,成功將品類認知轉化為品牌認同。
如今,蛙來噠的門店已覆蓋全國100余個城市,數量突破500家,據沙利文咨詢的認證報告顯示,其連續三年穩居牛蛙餐飲品類規模、銷量雙榜首。但在品牌管理層看來,這些數字只是起點:“我們不僅要做行業的領跑者,更要做鋪路者,讓牛蛙這個品類能夠持續健康發展,為消費者帶來更多價值,這才是真正的破圈之道。”
從夜市攤的小眾食材到撐起千億市場的黃金賽道,牛蛙品類的崛起之路,既是消費升級浪潮下細分市場爆發的縮影,也是蛙來噠這樣的頭部品牌以創新引領行業進化的實踐樣本。當標準化筑牢品質根基,當產業鏈協同激活生態活力,當文化賦能打開價值空間,這個曾經的“邊緣品類”,正以嶄新的姿態書寫著餐飲行業的新篇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