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婷媽
小區游樂場里,經常會有孩子摔了跤,哭著撲向媽媽。有的媽媽會說“別哭了,一點都不疼”,有的媽媽卻蹲下來問 “摔疼了吧?媽媽抱抱”。
前者想讓孩子快點好起來,后者卻接住了孩子的情緒。
其實給孩子提供情緒價值,不用多么高深的技巧,幾句溫暖的話,就能讓他們感受到被理解、被重視,心里像被陽光照過一樣敞亮。
1、“我知道你現在很難受”——接住負面情緒,孩子才敢表達
朵朵積木搭到一半倒了,趴在地上大哭。爸爸走過去說:“搭了那么久倒了,肯定特別難受,爸爸看著都覺得可惜。” 朵朵一聽,哭得更厲害了,卻邊哭邊說:“我想搭個城堡,總也搭不好。” 爸爸說:“那我們一起試試,說不定能找到不讓它倒的辦法。” 后來朵朵遇到不順心的事,會主動說:“媽媽,我現在有點生氣/難過。”
孩子摔了跤、丟了玩具、被小朋友欺負時,心里像堵了團棉花,最需要的不是“別哭”“沒關系”的勸說,而是“我知道你很難受”的看見。
這句話像個情緒垃圾桶,讓孩子可以放心地把委屈、憤怒、失望倒出來。
很多父母怕孩子哭,其實哭是情緒的出口,被接住的情緒才能慢慢消散。
就像朵朵,爸爸認可了她的難受,她才敢說出真實的想法,這份被理解的安全感,會讓孩子越來越愿意表達自己。
2、“你愿意說說發生了什么嗎”——尊重想法,孩子才會覺得被重視
鄰居家的小宇,從幼兒園回來后悶悶不樂,媽媽沒問“是不是被老師批評了”,也沒說“小朋友欺負你就打回去”,只是說:“你今天好像不太開心,愿意跟媽媽說說發生了什么嗎?” 小宇猶豫了一會兒,說:“我畫的畫被同桌弄臟了。”
媽媽說:“那你一定很生氣吧,后來呢?” 小宇接著說:“他跟我道歉了,我原諒他了,但還是有點不開心。”媽媽說:“嗯,被弄臟的畫就像被踩了一腳的蛋糕,就算道歉了,還是會覺得可惜。”
孩子心里有事時,像揣著個小秘密,不說出來會憋得難受。“你愿意說說發生了什么嗎” 這句話,像遞過去一把鑰匙,讓他們可以打開心門。
很多父母習慣替孩子“診斷” 情緒:“肯定是因為……”“你應該……”,卻忘了每個孩子的感受都獨一無二。就像小宇,他需要的不是解決方案,而是被耐心傾聽的機會。
被尊重想法的孩子,會覺得“我的感受很重要”,慢慢養成愿意溝通的習慣。
3、“你自己決定就好”——給點選擇權,孩子會更有力量
表妹帶兒子買鞋子,孩子在運動鞋和皮鞋之間猶豫。表妹沒有說“運動鞋舒服,買這個”,而是說:“你想選哪雙?平時上學穿得多,你自己決定就好。” 孩子想了想說:“我選運動鞋,跑起來方便。”
后來他穿這雙鞋時特別愛惜,臟了會自己刷干凈。有次班級活動要穿正裝,他主動說:“媽媽,我們再買雙皮鞋吧,搭配西裝穿。”
孩子慢慢長大,會有自己的小主意:想穿紅色的襪子,想用藍色的蠟筆,想先玩再寫作業。“
你自己決定就好” 這句話,像給他們遞了根小拐杖,讓他們學著為自己的選擇負責。
很多父母覺得 “孩子懂什么”,其實選擇權里藏著對他們的信任。
就像表妹的兒子,被允許選鞋子,不僅收獲了喜歡的物品,更感受到“我能行”的力量。這種在小事里積累的自信,會讓孩子越來越有主見,面對選擇時不慌亂。
給孩子提供情緒價值,說到底就是“看見他、理解他、信任他”。
不用講大道理,不用說漂亮話,一句“我知道你很難受”,接住他的眼淚;一句“你愿意說說嗎”,聽他講完瑣碎的心事;一句 “你自己決定就好”,讓他嘗嘗做主的滋味。
這些話像春雨,潤物細無聲,卻能讓孩子的心里長出安全感和自信心。
等孩子長大后,或許會忘了具體發生過什么,但那種“我說的話有人聽,我的感受有人懂” 的溫暖,會一直留在心里,成為他們面對世界的底氣。
畢竟,被好好對待過情緒的孩子,才能學會好好對待自己,也好好對待別人。
如果你有和孩子溝通的暖心瞬間,或者有其他好用的“情緒話語”,歡迎留言分享,咱們一起做能給孩子提供情緒價值的父母。
(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我是@婷媽alan,國家認證育嬰師、家庭教育講師,致力于小故事中分享育兒經驗,歡迎關注我,一起陪伴孩子成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