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婷媽
小區里的豆豆總說自己“很笨”,問他為什么,他低頭玩著手指:“媽媽說我數學考不好,天生不是學習的料。” 這話像根細針,輕輕扎在心上。
父母的話對孩子來說,就像種子落在土里,好的暗示能長出鮮花,壞的暗示卻會生滿雜草——那些隨口說的 “你不行”“你真懶”,孩子真的會聽進去,慢慢活成你說的樣子。
1、別總說“你肯定做不好”,他會真的不敢嘗試
阿梅帶兒子學游泳,孩子剛下水有點怕,抓著池邊不肯松手。阿梅急了:“我就知道你膽子小,這點水都怕,以后肯定學不會。” 沒想到孩子哇地哭了,說什么也不肯再碰水。
后來換爸爸陪練,爸爸說:“爸爸第一次下水也怕,咱們先在淺水區泡泡腳,試試水的溫度好不好?” 孩子猶豫著照做,沒過多久居然敢套著游泳圈劃水了。現在他能游二十米了,還總得意地說:“我不是膽小鬼。”
很多父母習慣用“預判”打擊孩子:“這拼圖你肯定拼不出來”“你寫的字永遠這么亂”“讓你幫忙只會添亂”。這些話看似是“提醒”,其實是在暗示“你能力不行”。
孩子的自信心本就像剛發芽的小苗,經不住這么踩。
就像學游泳的小男孩,媽媽的話讓他相信“我真的學不會”,而爸爸的鼓勵卻讓他覺得“我可以試試”。別用否定的暗示捆住孩子的手腳,多說說“你愿意試試就很棒”,他才敢邁出第一步。
2、別總貼“你就是這樣的人”標簽,他會真的固化缺點
鄰居家的小姑娘朵朵,吃飯總愛剩飯,媽媽每次都當著客人的面說:“你看她,從小就浪費糧食,改不了這壞毛病。”
有次幼兒園老師說朵朵主動把剩飯倒進了喂雞的盆里,媽媽卻笑著說:“她這是碰巧了,本性難移。” 后來朵朵索性心安理得地剩飯,說:“媽媽說我改不了,浪費就浪費吧。”
父母總愛給孩子貼標簽:“你就是個磨蹭鬼”“你天生愛發脾氣”“你跟你爸一樣懶”。這些話像給孩子穿了件緊身衣,讓他動彈不 ——既然 “我就是這樣的人”,那何必改呢?
就像朵朵,媽媽一次次強調她“浪費糧食”,她反而覺得“這就是我的特點”。
其實孩子的缺點就像臉上的灰塵,擦一擦就能干凈,別用標簽把灰塵變成胎記。多說說“這次你把飯吃完了,進步真大”,他才會相信“我能變好”。
3、別總拿“別人比你強” 比較,他會真的否定自己
同事的兒子小宇,畫畫很有靈氣,可媽媽總說:“你看隔壁樂樂,鋼琴彈得多好,你整天瞎涂涂畫畫有什么用?”
有次學校畫展,小宇的作品得了獎,回家興沖沖地告訴媽媽,媽媽卻問:“樂樂這次考試又是第一名吧?你啥時候能像他一樣讓人省心?” 后來小宇再也不畫畫了,說:“反正我再畫也不如樂樂彈鋼琴厲害。”
“別人家的孩子”像座大山,壓得很多孩子喘不過氣:“你看小明數學考了 100 分”“你看麗麗會跳舞多優雅”“你要是有小剛一半聽話就好了”。
這些比較其實是在暗示“你不如別人”,孩子聽多了會真的覺得“我處處不如人”。
就像小宇,他本來能在畫畫里找到快樂,卻被媽媽的比較澆滅了熱情。
每個孩子都是不同的花,有的開花早,有的開花晚,別用別人的花期否定自己的孩子。多說說“你畫畫時特別專注,這是你的本事”,他才會懂得欣賞自己。
孩子的心就像塊海綿,父母說的話都會被悄悄吸收。你說他“笨”,他就會真的畏縮;你說他“壞”,他就會真的放縱;你說他“不如人”,他就會真的自卑。
那些隨口而出的負面暗示,看似是氣話,卻會在孩子心里生根發芽,慢慢長成阻礙他成長的荊棘。
不如換種方式說話:他怕黑時,別說“你真膽小”,試試“媽媽陪你一起看看,黑暗里其實啥也沒有”;他打翻牛奶時,別說“你總是毛手毛腳”,試試“沒關系,我們一起擦干凈,下次小心點就好”;他考試失利時,別說“你就是不如別人”,試試“這次沒發揮好,我們找找原因,下次加油”。
你說的每一句話孩子會當真,所以請多說些能讓他長出勇氣、自信和愛的話。
畢竟,你希望他成為什么樣的人,就該用什么樣的話去澆灌他——這才是父母給孩子最好的暗示。
(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我是@婷媽alan,國家認證育嬰師、家庭教育講師,致力于小故事中分享育兒經驗,歡迎關注我,一起陪伴孩子成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