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甕中之鱉,非虛言也。”
賴清德要出島,行程被摸得一清二楚。
特朗普卻在這時,悄悄遞出一份“大禮”。
臺海局勢,再一次被推上了風口浪尖。
行程已定,賴清德要走
賴清德最近很是囂張,一邊發表所謂的“團結十講”,一邊在臺島大搞“漢光”演習,模擬解放軍登陸。現在居然又要竄訪巴拉圭?
7月14日,巴拉圭總統圣地亞哥·培尼亞向媒體證實,賴清德將在8月訪問巴拉圭、危地馬拉和伯利茲。
這趟“出訪”還包括美國紐約和達拉斯的“過境”。
對于賴清德當局近期頻繁通過各種渠道釋放所謂“出訪”的信息,中國社會科學院臺灣研究所副研究員謝楠分析指出,其核心目的并非推動獲得實質外交成果,而是借機對內轉移矛盾、對外謀求加持。
近段時間,島內可以說是“烏煙瘴氣”。賴清德全力推動的所謂“大罷免”,最終日接近來臨,藍綠都在動員支持者投票。
但在這個時候,臺島遭遇了臺風災害,而賴清德執意進行“漢光41號”演練,拒絕調動臺軍搶險救災,令民意強烈反彈。”
島內民調出爐,賴清德施政滿意度跌至42.9%,不滿意度攀升至44.5%,再度出現:死亡交叉。
賴清德這次出行,表面看是外交行程,實則是民進黨當局向外界展示所謂“邦交存在感”的一次政治造勢。
美國表態趨緩,特朗普或踩剎車
過去幾年,美國在臺灣問題上頻頻出招,軍售、竄訪、演說,一波接一波。
但最近幾個月,風向變了。
特朗普的調門明顯低了。
先是7月初,美國商務部宣布取消對部分中國企業的芯片出口限制。
緊接著,特朗普陣營釋放信號,考慮重啟與中國高層的交流,甚至不排除“再訪北京”。
一邊松綁芯片,一邊拋出橄欖枝,怎么看都不像是過去那個“強硬派”的姿態。
這背后,是對中美關系的重新評估。
通脹、選情、供應鏈,美國的現實壓力正在倒逼對華政策轉向。
而賴清德這個時候“竄美”,對白宮來說,顯然不是個好時機。
據《南華早報》報道,賴清德計劃“過境”紐約與達拉斯,但這一行程已引發華盛頓內部爭議。
港媒援引外交人士分析稱,賴清德若真在紐約公開露面,勢必激怒北京,甚至可能引發臺海軍事升級。
更關鍵的是,這種激化風險,恰恰發生在美中關系嘗試“降溫”的關鍵階段。
分析人士指出:為避免引發連鎖反應,特朗普團隊很可能對賴清德“踩剎車”——不是完全拒絕,而是悄悄限縮“過境規格”。
沒有高層會晤,沒有公開活動,沒有媒體曝光——冷處理。
這不是第一次。
2024年賴清德“過境”夏威夷時,就遭到“低調冷遇”,沒有任何美方重量級人物出面接待。
如今情況更敏感,特朗普重啟對華對話意愿強烈,賴清德恐怕再度淪為“工具人”。
行蹤暴露,解放軍是否會“甕中捉鱉”?
雖然特朗普或有可能取消賴清德的行程,也算是借此再送中國一份大禮,但是這恐怕也無法阻止賴清德竄訪巴拉圭。
既然現在賴清德行程公開、路線明確、時間清晰,這是絕無僅有的“被動透明”。
那么解放軍有沒有可能趁機給他來個甕中捉鱉?筆者認為,這件事的可操作性其實相當高。
首先,解放軍針對臺島的圍臺演訓早已實現常態化,相關軍事部署與空域掌控能力日趨成熟。
軍事層面,解放軍東部戰區已多次進行環臺演訓。
而在7月16日凌晨,大陸兩艘海警船出現在東沙島附近,距離島嶼不到20海里。
臺“海巡署”通報稱:“大陸海警在測試反應。”
從金門、馬祖、東引島,到東沙、彭佳嶼,大陸海警的“常態化巡航”已經成型,包括全天候巡航、執法監控、與東部戰區的軍警協同。
目標明確:不打,但要看得見、摸得著、靠得近。
若賴清德執意出島,這類“實控行為”可能升級為“封控態勢”。
總而言之解放軍完全有能力,把賴清德困在臺島。
其次:解放軍可以待賴清德出島以后,對臺島進行封鎖,如此一來賴清德便無法返島,另外中方屆時再發通緝令,所謂“重金之下必有勇夫”,解放軍便可不費一兵一卒活捉賴清德。
“金援外交”成最后籌碼,賴清德買“過境”已成慣技
賴清德這次“出訪”,是一次典型的“金援外交”。
就在不久前,巴拉圭總統潘尼亞在與臺外事部門負責人林佳龍見面時的一席話意味深長。他稱,臺灣給予巴拉圭“極其慷慨”的投資支持,“希望推動更高層次的合作”。
而危地馬拉總統阿雷瓦洛也曾在5月表示:表示希望將 “危臺關系” 提升至新水平。
甚至還傳出,為換取“過境”美國的機會,計劃購買一批波音客機(但尚未得到確切證實)。
這是“出訪”還是“出血”,島內早已看得清清楚楚。
社交平臺上一句諷刺話火了:
“別人是出訪朋友,他是出訪債主。”
更讓人尷尬的是,過去5年,臺灣已有8個“邦交國”選擇與大陸建交。
這場“外交拉鋸戰”,賴清德越打越被動。
大陸多線并進,軍事與外交組合拳同步出擊
在賴清德行程曝光后,外交部與國臺辦連續兩天發聲。
7月15日,外交部發言人林劍明確重申“三個堅決反對”。
林劍表示,中方堅決反對任何形式的美臺官方往來,堅決反對臺灣當局領導人以任何名義、任何理由竄美,堅決反對美方以任何形式縱容支持 “臺獨” 分裂分子及其分裂行徑。
人民日報也罕見使用“雜質”一詞,《人民日報》發表鐘一平文章《賴清德才是應被打掉的 “雜質”》。
文章指出,賴清德通過 “團結十講” 等一系列言行,暴露了其 “臺獨” 本性,他將不支持自己的民眾稱為 “雜質”,其種種分裂行徑是島內禍亂的根源。
無論對臺灣還是整個中華民族來說,賴清德才是真正的 “雜質”,不打掉這樣的 “雜質”,臺灣就不會有美好的未來。
這類用語,在官方話語體系中,分量極重。
7 月 16 日,國臺辦發言人陳斌華在例行新聞發布會上針對賴清德擬 8 月 “出訪” 巴拉圭等國并 “過境” 美國一事作出回應。
他表示堅決反對美國與中國臺灣地區進行任何形式的官方往來,堅決反對賴清德以任何由頭、任何形式 “過境” 竄美。
同時,陳斌華正告賴清德當局,“倚美謀獨” 枉費心機、注定失敗。
而在外交系統方面,大陸正推動中南美洲國家重新評估“臺北關系”。
洪都拉斯、尼加拉瓜、巴拿馬、薩爾瓦多等國的轉向,已形成“斷交潮”。
巴拉圭是否會成為下一個,沒有人敢打包票。
一旦賴清德“出訪”沒有實質成果,反而可能加速“邦交國”動搖。
這不是外交突破,而是“外交困局”。
臺海局勢,不一定要靠一場戰爭來解決。
真正的勝利,是把對手困在自己的棋局里。
賴清德想走,特朗普不配合,大陸早已布好局。
海警船常態化巡航,外交系統步步緊逼,軍演成常態,島內政治動蕩。
一環扣一環,步步壓縮空間。
這正是戰略博弈的高階打法。
“甕中捉鱉”,不只是喊話,更是一種現實的落子。
任憑賴清德等人如何阻擋,都無法遏制中國實現偉大的統一大業, “臺獨”分裂勢力,也注定會在“歷史的滾滾車輪”之下被碾壓的粉身碎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