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張意外曝光的合影背后,一場價值百億美元的市場攻防戰正在上演。這張看似普通的合影瞬間點燃科技圈——距離兩人上一次同臺亮相,已經過去了整整12年。
黃仁勛與雷軍會面合照
2013年的小米3發布會舞臺上,英偉達CEO黃仁勛不僅力推搭載的Tegra芯片,更幽默自稱“米粉”,高呼“小米威武”拉近與臺下用戶的距離。
十二年輪回,同樣的主角,卻已是全然不同的產業格局。2025年的黃仁勛年內三次踏上中國土地,而此刻英偉達市值已站上4萬億美元巔峰。雷軍則帶領小米完成從手機廠商到智能汽車制造商的蛻變,正全力打造萬卡GPU集群進軍AI大模型戰場。
一切看似偶然,卻也隱藏著英偉達在中國市場新的戰略突圍密碼。
從Tegra到Thor,英偉達中國戰略的"柔性滲透"
黃仁勛2025年的飛行軌跡,勾勒出英偉達聚焦中國的用意。1月穿梭深圳、北京、上海三地,向員工發放最高4萬元紅包;4月緊急造訪,恰逢美國宣布限制H20芯片對華出口;7月再次抵京,創下跨國科技CEO訪華頻率新高。
頻繁的訪華行程背后,是一個殘酷的商業現實。受美國出口管制影響,英偉達2025年前兩季度累計損失135億美元收入,而中國市場每年貢獻171億美元營收,是其全球第四大市場。
與此同時,黃仁勛還帶來一份關鍵“禮物”。他在北京宣布,美國政府已批準H20芯片對華出口許可證,英偉達將立即恢復銷售。
據悉,2025年4月,H20芯片性能約為H100的15%-30%,2025年4月被禁售后,導致英偉達兩季度累計損失135億美元收入。
同時發布新款RTX Pro GPU,專為智能工廠、物流數字孿生及AI場景設計,完全符合美國對華出口限制標準。
圖源來自英偉達官方
然而,英偉達的野心不止于硬件銷售。在臺北電腦展上,黃仁勛宣布開放核心互連技術——NVLink?Fusion架構,以支持第三方CPU和AI加速器的集成構建半定制化的AI基礎設施,以突破傳統數據中心在規模和性能上的瓶頸,為云服務商和大型企業提供更靈活、可優化的系統設計方案。
這項技術實現單鏈路900GB/s的超高帶寬,是傳統PCIe 5.0協議的7倍,能連接GPU、CPU及各類定制芯片。通過技術授權模式,英偉達正從硬件供應商轉型為 AI基礎設施協議制定者,構建柔性生態護城河。
“中國已具備足夠算力,無需依賴美國技術”,黃仁勛在CNN采訪中的表態也傳遞出新的信號。這既是對美國政客的回應,也暗示英偉達正轉換角色,從技術壟斷者變為生態共建者。
AI工廠與機器人:英偉達下一個萬億賽道的中國支點
H20芯片的回歸與RTX Pro的亮相,只是英偉達中國棋局的“止血”第一步。黃仁勛三赴北京、白宮“備案”的輾轉,表面是爭奪百億美元市場的存亡之戰,深層則是對下一個萬億賽道的提前卡位。
當特供芯片在性能與政策的夾縫中淪為“殘次品”,英偉達的野心已跳脫硬件桎梏,直指兩大未來核心。
“AI工廠”戰略落地中國,?從芯片商到AI運營商?
臺北國際電腦展(COMPUTEX 2025)上,黃仁勛以全球產業變革為切入點,強調英偉達已突破傳統半導體企業邊界,成為支撐AI時代的核心基建提供者。
而且,全球數據中心正經歷根本性重構。傳統以數據存儲為核心的數據中心,將逐步演變為以AI計算為核心的“智能工廠”,通過持續生成Token(智能數據單元)驅動產業價值創造。
這一轉變如同電力取代蒸汽機、互聯網重構信息傳播,將重新定義未來十年的產業競爭格局。
工業和信息化部部長金壯龍表示,我國是世界制造業第一大國,制造業增加值占全球比重約30%,連續14年位居全球首位。
此外,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報告顯示,2024年我國社會物流總額首次超過360萬億元,我國物流市場規模連續9年位居世界第一。自帶場景優勢的中國正成為該戰略的試驗田。
而小米等企業的終端生態(手機/汽車/IoT)成為英偉達邊緣算力的落地載體,完成從云端到車端的閉環。
人形機器人的中國跳板:制造力換生態權
與此同時,黃仁勛將人形機器人定義為“下一個萬億美元產業”,而中國是其商業化不可或缺的支點。
一是成本維度的突破。相關數據顯示,目前中國制造業成本僅為美國的65%。而小米等企業將提供機器人量產所需的供應鏈整合能力,進一步拉低綜合成本。
二是技術互補。英偉達開源的Isaac GR00T平臺解決算法仿真,而中國企業在機電一體化(如小米CyberOne的21自由度關節)占據優勢。
圖源來自小米官方
三是政策紅利。中國“十四五”規劃將人形機器人列為顛覆性技術,北上廣深競相出臺補貼政策,為英偉達規避美國監管風險提供“合規試驗場”。
正因為如此,英偉達以技術授權(NVLink Fusion)和場景共建(AI工廠+機器人)延緩生態替代,在國產CUDA替代方案成熟前,鎖定中國這一合作伙伴。
當特供芯片在政治鋼絲上搖搖欲墜,英偉達正將籌碼壓向更隱蔽的戰場。通過AI工廠架構掌控智能基建標準,借機器人產業綁定中國制造紅利。這張生態網絡的韌性,將決定其能否在各方圍剿中,守住下一個萬億市場的入場券。
從"皮衣兄弟"到戰略盟友,地緣科技博弈中的共生之道
現在來看,雷軍與黃仁勛的12年后再"重逢",遠不止是一次懷舊式的敘舊。
仔細觀察兩人的著裝細節——黃仁勛堅持其標志性的皮衣造型,而雷軍也在2025年小米15 Ultra發布會上因皮夾克裝扮引發熱議(后被戲稱為"皮衣兄弟")。
形象密碼這種外在的相似性背后,是兩位科技領袖在戰略思維上的深層共鳴——兩者都善于捕捉技術拐點,敢于在關鍵時刻All in新賽道。
兩人領導的企業也展現出驚人的發展平行。一是英偉達市值從2013年的約100億美元飆升至2025年的4萬億美元,而小米也從手機新銳成長為橫跨消費電子、汽車、半導體等領域的科技巨頭;二是兩家公司都完成了從硬件廠商到生態構建者的身份蛻變。
這種相似的成長軌跡為戰略合作奠定了信任基礎。在2013年Tegra合作未能達到預期的情況下,雙方仍保持了良好的互動關系,體現出企業家之間的理解和尊重。
而當前的外部環境更強化了合作的戰略價值。對美國出口管制的應對方面,英偉達需要小米這樣的本土伙伴來維持技術影響力;而小米在面臨汽車銷量波動與智駕技術瓶頸時,也需要英偉達的算力支持。
共生關系這種互補性需求在黃仁勛GTC 2025演講中已有預示。他特別強調"AI智能體將徹底改變知識型工作",而雷軍可能正是看中這一趨勢,希望借助英偉達技術加速小米汽車智能化突圍。
只是,宏觀來看,英偉達的中國戰略依然面臨挑戰。隨著華為昇騰910B等本土芯片性能提升,騰訊、百度已啟動"去英偉達化"。不僅如此,2024年中國市場監管總局對英偉達的反壟斷調查仍未結束。
在這種情況下,與小米等具有"中立性"的中國科技巨頭合作,成為英偉達平衡政治風險與商業利益的務實選擇。而對中國科技產業而言,在追求自主可控的同時保持與全球創新網絡的連接,同樣需要英偉達這樣的"技術橋梁"。
作者:璟松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