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今年是抗日戰爭勝利80周年。上世紀三四十年代,全民族抗戰的烽火燃遍中華大地,英雄的新余兒女同仇敵愾,投身其中。他們或在前線浴血奮戰,或在后方全力支援,用血肉之軀和赤誠之心,譜寫了可歌可泣的抗戰篇章。為銘記抗戰歷史、傳承抗戰精神,新余市史志辦聯合新余市融媒體中心特推出“抗戰中的新余”專欄,深入挖掘新余抗日戰士、抗日武裝、抗日故事等,重溫這段血與火的歷史,汲取偉大的抗戰精神力量,激勵我們在新時代砥礪奮進。今日,我們推出第一期《抗日前線的新余子弟兵》,為你講述宋生發、鄧家輝、孫根華、鄧明達、彭春發在抗戰中的英勇事跡。
抗日前線的新余子弟兵
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后,在全國人民抗日熱潮的推動下,新余青年踴躍應征,奔赴抗日前線。參加國民革命軍的逾萬人,參加八路軍、新四軍的也有五六百人。他們投身在華北、華中、華東、中南、華南等全國各個抗日戰場上,英勇殺敵。
宋生發
宋生發(1907—1970 )
宋生發,1907年出生在分宜縣大崗山鄉山口村(今鈐山鎮大崗山村)。家境貧寒,十歲喪父,十三歲外出學木匠。1929年8月,參加中國工農紅軍,參加過歷次反“圍剿”戰斗。1932年8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34年10月,紅軍長征,宋生發奉命留下,在廣東南雄接受游擊訓練。在游擊隊,宋生發先后擔任過項英、陳毅兩位領導的警衛員。為保衛首長的安全作出過重要的貢獻。
1938年,宋生發在新四軍一支隊二團,先當排長,后當連長,跟隨陳毅,直指南京。日軍調集四千五百余人,在空軍配合下,分兵八路,向新四軍圍攻。陳毅將軍指揮一支隊分頭迎擊,宋生發率五連在丹陽向家村擔任主攻,殺出一條血路,殺出了新四軍的威風。
1940年,新四軍渡江北上,進一步開辟蘇北戰場。宋生發被任命為指揮部特務營副營長。10月,陳毅指揮新四軍與敵韓德勤部激戰于蘇北泰興縣黃橋鎮,打響了著名的“黃橋戰役”,宋生發率部任主攻。10月5日,新四軍大獲全勝,扭轉了蘇北戰場的局勢,后來譜寫《黃橋燒餅歌》,就是寫的這次戰役。
宋生發出生入死,打過不少硬仗,蘇北是他的主要戰場。在蘇北,他先后擔任過新四軍“聯抗”四大隊大隊長,臺北縣支隊支隊長,靖江獨立團團長等,與日偽作過殊死的斗爭。“聯抗”是新四軍為團結蘇北抗日力量聯合組織的以新四軍為主力的抗日部隊。宋生發所指揮的四大隊就是由陳毅派來的一個主力連為基礎組建,同時也有素質較差的地方部隊。在宋生發的細心教育、大膽指揮下,這支部隊很快發展為“聯抗”一團,其后又以此為基礎納入野戰軍,成為華東野戰軍的主力團。1943年冬,敵軍占據小白米村,切斷當地的南北交通。宋生發指揮部隊,巧妙地首先奪下敵人機槍,無一傷亡,消滅敵軍一個連。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宋生發先后任山東膠州和江蘇揚州軍分區司令員。1955年,授予大校軍銜。他走到哪里,艱苦樸素的作風帶到哪里。對部隊嚴格要求,一絲不茍。待人接物,則寡于言笑,坦蕩豁達,從不談自己的戰斗業績。在原則問題上,則凜然正氣,是非分明。
1970年9月,宋生發于宜春病逝,終年63歲。
鄧家輝
鄧家輝(1915—1974)
鄧家輝,分宜縣新祉鄉白芒村人(今鈐山鎮白芒村)。1929年參加革命。1930年5月參加中國工農紅軍,編入紅三軍團十三師當司號員。7月,跟隨彭德懷打長沙。1932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1934年10月,隨紅一軍團參加長征,1935年10月到達陜北。到陜北后,在一軍團一師司令部當參謀,后又到政治部任干事。1937年3月,調總政警衛排任排長。1938年4月,調抗日軍政大學一大隊任指導員,后任教導員。任職期間,鄧家輝警覺機敏,努力工作,都出色地完成了任務。
1940年秋,百團大戰后,八路軍總部組織群眾工作隊,派鄧家輝任平(定)、昔(陽)、壽(陽)工作隊(山西三個縣的結合部)隊長,當時環境極為艱苦,既要打日寇,又要斗漢奸。鄧家輝堅定依靠群眾,發動群眾打開了局面,使這塊地方成為前進的基地。
開辟新區回來后,任八路軍總部特務團(內稱朱德警衛團)一營教導員。1941年11月10日,日寇趁我主力不在之際,糾集第三十六師團與第四第九混成旅各一部共五千余人分數路突然向我晉東南黃煙洞修械所圍攻。當時守衛這塊地方的只有他們一個營,連同修械所全體員工也不到一千人。面臨強敵,鄧家輝臨危不懼,與營長魏傳連一起,帶領全營堅守陣地,打退敵人多次進攻,與敵血戰八晝夜,殲敵一千余人,而我軍則僅傷亡一百六十六名(其中,共產黨員九十九名),創造了抗戰史上以少勝多,以劣勢裝備戰勝優勢敵人的輝煌戰績,鄧家輝為此受到總部的表揚。1942年,日寇開展“五月大掃蕩”,斗爭更為殘酷。鄧家輝所在的營奉命保衛八路軍總部。他們忠于職守,保證了總部的安全。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鄧家輝先后在南京、重慶從事公安工作。1954年至1974年從事石油行業,為新中國的石油事業作出可貴的貢獻。1974年2月,因積勞成疾醫治無效逝世,終年59歲。
孫根華
孫根華(1912—1981)
1912年,孫根華出生于分宜縣雙林鄉上村(今雙林鎮中村村)一個貧苦農民家庭。十三歲時,父親因與地主爭山界被害,被迫外逃。1930年12月,在龍崗入伍。1931年,在彭德懷領導的紅三軍團當看護長。同年11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34年10月,隨紅三軍團參加長征。路上部隊減員很大,傷病員很多。孫根華一面行軍,一面搶救,挽救了不少階級兄弟。到陜北后,任四師衛生隊醫生。
抗日戰爭期間,孫根華參加了著名的平型關戰役,火線救出二百余名傷員,安全轉移,受到團部表揚。1938年,在山西汾陽至離石的公路與敵遭遇,這時主力部隊已經撤退,還有八名傷員留在路上,孫根華不顧自身安危沖向敵陣,救出傷員,受到師部表揚。
1939年至1940年,任一一五師獨立一支隊衛生處處長。因醫務人員奇缺,孫根華著手開辦醫務培訓班,親自講課,迅速培養出36名衛生干部,167名衛生人員,解決了全支隊衛生人員嚴重缺乏的困難。除補充一、二團外,還新成立兩個休養所,一個團衛生隊、三個大隊衛生所和一個軍醫處。1940年,晉綏軍區司令員賀龍前來視察時,號召醫務工作者向他學習,并將其事跡刊于晉綏日報。孫根華不僅為部隊的醫療衛生事業作出貢獻,還是一個好的軍事指揮員,在向大西南進軍途中,與敵遭遇,他帶領一個警衛排,擊潰敵人一個營,俘敵二百六十余名。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孫根華歷任貴州軍區衛生部副部長,十六軍后勤部政委。抗美援朝戰爭爆發后,還多次要求上前線,1953年入朝參戰,后因身體原因轉任青島療養院政委。1955年,授大校軍銜。1981年,因長期患病醫治無效,逝世于濟南,終年68歲。
鄧明達
鄧明達(1910—1992)
鄧明達,渝水區姚圩鄉凌溪村人(今姚圩鎮凌溪村),1910年出生在一個知識分子家庭,家有五兄弟,他排行老大。父親鄧毓元,字匯文,系前清秀才,民國年間皆任新余縣財政委員會委員長和第五區(即姚圩區)區長。青少年時期的鄧明達隨父在九江就讀,畢業于九江第四中學。身居開放口岸求學,他接受了新文化教育,耳聞目染在華洋人橫行不法的霸道行徑,逐漸萌發了立志救國救民、振興中華民族的心愿,常參與反帝反封建的學生運動。高中畢業后,他考取了廣州中山大學。
九一八事變爆發,當此之時,鄧明達正在廣州中山大學念書,作為一個愛國的熱血青年,他奔走于校內外青年學生之間,上街游行,發表演說,投入到抗日救亡運動的行列。1931年10月,加入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左翼秘密組織——中國社會科學聯盟廣州分盟,潛心研讀馬列主義和革命書刊,宣傳黨的抗日主張,積極向黨組織靠攏,正式踏上黨領導下的革命征程。
1934年初,廣州社聯遭受國民黨反動派破壞,鄧明達不幸被捕入獄,身陷囹圄,受到開除學籍的處分。入獄后,他沒有絲毫奴顏卑骨,與惡勢力進行了不屈不撓的斗爭,經受了艱苦的磨煉和考驗。國民黨廣東省政府一氣之下,欲將其秘密處死。后經多方營救,于1935年冬釋放出獄。但限令不得離開廣州,活動仍然受到監視。
1937年七七事變后,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形成,國共第二次合作,攜手抗日。鄧明達恢復了自由,公開進行抗日救亡工作。他先后擔任廣東抗日先鋒隊總隊長、進步刊物《救亡呼聲》主編,積極宣傳黨的抗日主張和政策。1938年1月,鄧明達加入中國共產黨。
1942年下半年,鄧明達回到新余,任新余中學教務主任,用馬列主義的觀點,給學生講公民課,講社會發展史,講抗日救國的道理,使學生深受啟發和教育。不久,又返回廣州,繼續從事抗日救亡活動。在他逝世的《訃告》中,廣東省政府參事室是這樣評價的:“在新民主主義革命中,鄧明達同志為廣東抗日救亡運動和青年運動作出了貢獻。”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鄧明達任南方大學教員、廣東省救濟分會秘書、廣東省人民政府參事等職,為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盡了應盡的職責。
1992年,鄧明達因病醫治無效,在廣州逝世,終年82歲。
彭春發
彭春發(1911—1992)
彭春發,1911年5月出生在分宜縣大崗山鄉雙源村(今鈐山鎮雙源村)一個貧苦農民家庭。1929年在家鄉加入赤衛隊,開始了革命活動。1930年8月參加工農紅軍,分在紅三軍特務連。在中央蘇區參加了第一至第五次反“圍剿”的主要戰斗,兩次火線受傷,傷愈后調入紅四軍衛生隊當通訊員。1934年10月,隨紅一軍團參加長征。
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后,1937年9月,隨八路軍一一五師三八五旅向晉東北抗日前線挺進。在著名的平型關戰役中,他所在的部隊擔任截擊任務,他與戰友們抓住戰機,利用伏擊地域,突然襲擊,猛烈開火,給敵人以大量殺傷,并繳獲了一大批武器。1938年春節在抗戰火線上光榮加入中國共產黨。1939年調八路軍總部當科員,年底任八路軍辦事處特派員,一次外出執行公務時,被搞磨擦的閻錫山部逮捕關押,在嚴刑折磨中,彭春發威武不屈,據理斗爭,保守黨的機密,后經組織營救出獄。1940年10月至1941年6月在總兵站干部訓練班學習。1941年6月至1943年11月在延安中央供給部運輸大隊任政治指導員。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彭春發轉業到廣西,擔任廣西省委辦公廳任協理員兼交通股長等職。1992年因患病醫治無效逝世,終年83歲。
來源:新余市史志辦、新余市融媒體中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