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青春賦能八閩文脈
當千年雕版遇上青春筆觸,文化會客廳里正上演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 7月2日,龍巖學院經管學院實踐團隊走進連城縣四堡鎮鄉村文化會客廳,以“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青春賦能八閩文脈”為主題開展暑期實踐,在非遺場館的墨香與村民的鄉音中,探索文化保護與鄉村振興的共生路徑。
文化會客廳里的黨建聯建:校地共繪非遺傳承藍圖
活動首站,實踐團隊與四堡中心小學在鄉村文化會客廳展開“黨建引領非遺傳承”主題交流。墻上的雕版印刷歷史圖譜與桌上的黨建資料相映成趣,雙方圍繞“如何讓非遺走進校園課堂”“黨建品牌如何賦能文化傳承”等議題分享經驗——從共建非遺研學課程到設立“黨員傳承崗”,校地雙方在會客廳的暖光中凝聚共識:以黨建為紐帶,讓紅色基因與非遺文脈同頻共振。
非遺場館里的沉浸式課堂:匠人指尖流轉千年技藝
隨后,在四堡中心小學校長鄒華權、副校長鄒文鋒以及小學教師代表們的陪同下,團隊走進四堡雕版印刷陳列館、四堡書坊及錫器坊、花燈坊等非遺場館。在文化會客廳聯動的雕版印刷傳習中心,第十六代傳承人馬力老師現場示范選料、刻版、拓印等全套工序,指尖流轉間盡顯嫻熟技藝,每一鑿一刻都凝聚著匠人對傳統的堅守。“這把刻刀跟了我三十年,每道刻痕都是和木頭的對話。”馬老師的講述讓隊員們屏息凝神。在體驗環節,隊員手持墨刷均勻施墨,輕鋪宣紙精準對位,再以鬃刷輕掃雕版細細按壓,在一招一式中感受非遺技藝的精妙與厚重。“當拓片上的‘福’字逐漸清晰,突然理解了為什么說非遺是‘活’的文化。”
圍爐座談間的鄉音調研:在村民故事里找振興支點
午后的文化會客廳搖身變為“鄉音議事廳”,團隊與村干部、當地黨員、村民代表圍坐座談,從村情村史聊到非遺傳承故事,從文化振興成果談到發展困惑,在交流中收集第一手資料。隨后,隊員們帶著問卷走進街巷,在祠堂門口、田間地頭細致了解村民對非遺保護的認知與需求,記錄下200余份調研數據。這些帶著泥土氣息的聲音,成為團隊繪制非遺振興路線圖的重要坐標。
從會客廳到千萬人:青春讓文脈走出鄉土圍墻
“文化會客廳就像一扇窗,既要讓外人看見四堡的美,也要讓非遺走出去發光。”實踐團隊計劃將調研成果轉化為實際行動,通過“紅巖微語”宣講、校園推廣等活動,讓更多人了解四堡非遺魅力,以青春力量助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當會客廳的燈光照亮隊員們整理資料的身影,四堡雕版的紋樣正通過他們的鏡頭,走向更廣闊的天地。
鄉村文化會客廳不僅是陳列展品的空間,更是連接傳統與未來的精神渡口。 龍巖學院學子的實踐腳步證明:當青年用專業視角解碼非遺密碼,用創新思維激活文化基因,千年文脈自會在鄉村振興的沃土中生長出新的年輪。
圖文來源:龍巖學院經管學院“非遺振興”實踐團隊
供稿:鎮文化旅游發展辦公室
編輯及初審:鄒莞婷
復審:李瑩
終審:童秒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