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好友向我展示了一張吉林市老照片,畫面中為一棟蘇聯式二層建筑,下附標注為吉林市衛生防疫站。就在與好友討論這棟建筑的年代時,我竟沒有想起它正是2022年因拆除而被許多自媒體人熱議的衛校北校區。
九一八事變前,在巴爾虎門通往蟠桃宮的道路東側,曾有許多規模不等的中小型窯坑,其中普濟院對面為日本窯和趙家窯。兩個窯坑一帶后被日偽當局建成住宅區和學校,成為北安里區域,其中1936 年,在這一區域北側建成了一所預防和治療傳染病為主的醫院(《吉林市衛生志》記載1937年,實為醫院落成時間)。醫院最初名為“福民醫院”,1942 年更名為“吉林市立傳染病院”。
在《吉林舊影》上載有一幅這所傳染病院的照片。照片中,醫院的診療病房為一棟別墅式平房建筑(日文資料記載有地下室),“圖中左為南門——專供患者出入,右為東門——專供醫院人員出入”(此說法中的方向也許有誤)。這座建筑雖有拱型門廊,但窗子卻不同于解放前流行的條形窄窗,而是采用了寬大明闊的方窗,想必是為了室內擁有更好的采光效果,以便病人治療和康復。另外,在照片中還能看到一個高大的煙囪,推測當時這所醫院已經有了整體采暖的設施。
日本投降后,這所醫院于1946年6月改名為吉林市傳染病醫院。解放后,醫院回到人民手中。在上世紀五十年代初,在醫院東側修建了一棟蘇聯式二層樓,其式樣與婦產醫院舊診療樓基本一致。根據史料記載,1959年時吉林市衛生局將吉林市衛生防疫站并入傳染病院中。兩個單位在此后又有幾次分、合,其中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甚至有了“吉林市人民防治院”的新稱呼——該院名一直使用到1972年8月。
關于被并入的吉林市防疫站,其歷史可以追溯至吉林市立衛生試驗所,1949年8月這一機構在日偽時期市立厚生院舊址(厚生院即福利院,位于今解放中路市政設施管理中心東側,九十年代曾為輕工業學校校舍)。最初只設細菌、理化、總務三個部門。1951年改稱吉林市衛生防疫所,增設了防疫室。1952年9月1日,吉林市衛生防疫所改組為吉林市衛生防疫站。1959年,吉林市衛生防疫站與吉林市傳染病院合并,“對內一套機構,對外保持兩單位名稱,站、院體制沒有變”(《吉林市衛生志》)。
1972年8月,吉林市衛生防疫站和吉林市傳染病醫院徹底分家。雖然在1975年的航拍地圖上,能看到蘇式二層樓及其西側的其他建筑,不過很遺憾沒能查實兩個單位具體使用這些建筑的情況。
在分家9年后,吉林市傳染病醫院于1981年,遷建沙河子鄉虹園村新址。鑒于好友的老照片文字標注為吉林市防疫站,且其西側未見新建筑物,因此初步推測此照片拍攝于上世紀八十年代。
2000年10月,在原市衛生防疫站和市健康教育所的基礎上,吉林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正式組建。不久,根據吉林市疾控事業發展的需要,市政府利用國債和政府匹配資金,在昌邑區江灣路與欣然街交匯口建設了一座功能齊全的六層辦公大樓。2004年,疾控中心遷往新的辦公場所,原址交由吉林市衛生學校和吉林職工醫科大學使用,直至幾年前被徹底拆除。
本文為優雅的胡子原創文章,其他自媒體轉載須經作者同意
特別鳴謝賈大為先生、邴赫先生對本人撰寫此文給予的支持和鼓勵!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