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10日,國家衛生健康委正式發布《三級醫院評審標準(2025 年版)》,此次修訂與 2022 年版相比,最顯著的變化之一便是取消了現場檢查環節。這一變革標志著三級醫院評審工作邁入全新階段,對醫院多個部門的工作產生了深遠影響,以下這些部門的工作需格外重視。
信息中心/ 大數據中心:數據治理的核心力量
隨著現場檢查取消,評審工作高度依賴日常監測數據,信息中心/ 大數據中心成為關鍵部門。
保障數據質量:要確保醫院數據的準確性、完整性和及時性。一方面,需優化數據采集系統,從源頭上避免數據錯誤或缺失。例如,規范電子病歷系統中各項醫療信息的錄入格式與要求,保證診斷、治療、檢驗檢查等數據準確無誤地上傳至數據平臺。另一方面,建立嚴格的數據審核機制,定期對采集到的數據進行核對與校驗,對于異常數據及時追溯與修正。
強化數據整合與分析能力:整合醫院各個業務系統的數據,打破信息孤島。如將醫療業務系統、運營管理系統、財務系統等數據進行匯總,為后續的數據分析提供全面的數據基礎。同時,利用大數據分析技術,深度挖掘數據背后的價值。通過分析不同科室的醫療服務效率、質量指標,為醫院管理決策提供數據支持,如根據住院患者平均住院日、手術周轉率等數據,評估科室運營情況,發現潛在問題并提出改進建議。
推進數據信息化建設:按照評審標準要求,實現醫院信息平臺與省統籌區域全民健康信息等平臺的互通共享。這不僅有助于省級衛生健康行政部門對醫院數據的實時監測,也方便醫院獲取區域內的醫療數據進行對比分析,了解自身在行業中的位置,從而有針對性地改進工作。
運營管理部:績效考核與運營優化的推動者
運營管理部在新評審標準下,從單純的評審參與部門轉變為績效考核追蹤閉環的關鍵協作部門。
融入核心數據制定績效考核:將DRG 指標、單病種質控、CMI 值等核心數據納入科室績效考核體系。例如,根據科室的 DRG 組數、CMI 值來衡量科室收治病例的復雜程度和技術難度,對于收治疑難重癥患者多、CMI 值高的科室給予績效獎勵,激勵科室提升醫療服務難度和質量。同時,通過單病種質控數據,考核科室對特定病種的診療規范執行情況,促使科室優化診療流程,降低醫療成本。
優化醫院運營流程:基于日常監測數據,對醫院的運營流程進行全面梳理與優化。通過分析醫院床位使用率、設備利用率等數據,合理調配醫院資源。若發現某科室床位長期緊張,而部分科室床位閑置率較高,可協調調整床位分配方案,提高醫院整體床位使用效率。此外,根據數據反饋,優化患者就診流程,減少患者等待時間,提升患者就醫體驗。
參與醫院戰略規劃:依據數據所反映的醫院運營情況和發展趨勢,為醫院的戰略規劃提供建議。結合區域醫療市場需求、醫院學科發展現狀等數據,協助醫院確定重點發展學科和特色專科,制定相應的資源投入計劃,推動醫院實現內涵式發展。
醫務部:醫療質量與安全的守護者
醫務部在保障醫療質量與安全方面肩負重要職責,在新評審標準下工作重點也有所調整。
強化醫療質量管控:以重點專業質量控制指標和單病種質量控制指標為導向,加強對臨床科室醫療質量的管理。組織各科室深入學習新增加的腫瘤專業、感染性疾病專業、放射影像專業等醫療質量控制指標,確保科室在日常診療工作中嚴格執行。對于單病種質量控制,要求科室按照規范的診療路徑開展治療,并定期對單病種的治療效果進行評估與分析,持續改進醫療質量。
規范醫療行為:進一步加強對醫務人員醫療行為的規范管理。通過定期開展醫療法律法規、診療規范培訓,提高醫務人員的法律意識和業務水平,杜絕違規醫療行為的發生。建立醫療質量監督巡查機制,對科室的醫療文書書寫、診療操作規范等進行日常監督檢查,及時發現并糾正不規范行為,保障醫療安全。
促進醫療技術創新與應用:鼓勵科室開展新技術、新項目,提升醫院的醫療服務能力。根據評審標準中對醫院醫療技術水平的要求,協助科室進行新技術的立項、審批與實施過程管理。同時,關注新技術的臨床應用效果,通過收集患者的治療反饋、并發癥發生情況等數據,對新技術進行評估與改進,確保新技術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醫院感染管理部門:院感防控的持續強化者
雖然取消現場檢查,但醫院感染防控工作的重要性絲毫未減,醫院感染管理部門需持續發力。
完善院感監測體系:利用信息化手段,建立更加完善的醫院感染實時監測系統。通過對接醫院各個科室的信息系統,實時收集患者的感染相關數據,如感染病例的發生時間、感染部位、病原菌種類等。運用大數據分析技術,對院感數據進行動態監測與分析,及時發現院感暴發的潛在風險,并發出預警信號。
加強培訓與教育:持續開展醫務人員的醫院感染防控知識培訓與教育工作。鑒于現場檢查取消后,部分醫務人員可能對院感防控工作有所松懈,需通過定期組織線上線下培訓、專題講座、案例分析等形式,強化醫務人員的院感防控意識,提高其院感防控技能。例如,加強對手衛生、消毒隔離、醫療廢物管理等重點環節的培訓,確保醫務人員在日常工作中嚴格執行院感防控措施。
推動院感防控措施落實:加大對醫院各科室院感防控措施落實情況的監督檢查力度。盡管沒有現場評審專家的檢查,但仍需定期對科室的病房環境、醫療器械消毒滅菌、無菌操作等進行檢查,發現問題及時督促整改。建立院感防控工作考核機制,將院感防控工作納入科室績效考核體系,對院感防控工作落實不到位的科室進行考核扣分,以保障醫院感染防控工作的有效開展。
學科建設與科研管理部門:內涵發展的助力者
新評審標準引導醫院更加注重內涵式發展,學科建設與科研管理部門的工作也至關重要。
優化學科布局:依據評審標準中對學科建設的要求,結合醫院的功能定位和發展戰略,對醫院的學科布局進行優化調整。加強兒科、感染性疾病科、老年醫學科、公共衛生科等短板學科的建設,在資源配置、人才培養、設備投入等方面給予重點支持。同時,推動各學科均衡發展,鼓勵學科之間開展交叉融合,培育新的學科增長點。
提升科研創新能力:在科研評價方面,不再單純以論文數量為考核指標,而是更加注重科研成果轉化實效。科研管理部門應積極引導科研人員開展具有臨床應用價值的科研項目,加強與企業、高校等科研機構的合作,促進科研成果的轉化應用。例如,設立科研成果轉化專項基金,對有潛力的科研項目進行扶持,推動科研成果盡快轉化為臨床治療新技術、新方法,提升醫院的核心競爭力。
人才培養與引進:學科建設的關鍵在于人才,學科建設與科研管理部門需制定科學合理的人才培養與引進計劃。一方面,加強對醫院內部中青年骨干人才的培養,通過選派人員外出進修學習、參加學術交流活動等方式,拓寬其學術視野,提升業務能力。另一方面,積極引進高層次學科帶頭人及緊缺專業人才,充實醫院的人才隊伍,為學科建設和科研工作注入新的活力。
取消現場檢查的三級醫院等級評審標準,對醫院多個部門的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戰與要求。信息中心/ 大數據中心、運營管理部、醫務部、醫院感染管理部門以及學科建設與科研管理部門等需積極應對變革,調整工作重點與方式,通過提升數據治理能力、優化運營管理、強化醫療質量安全、持續做好院感防控以及加強學科建設與科研創新等工作,助力醫院在新評審標準下實現高質量發展,提升醫院的整體競爭力與社會影響力。
信息來源:網絡
信息采集:衛健君
聲明:本文著作權屬原創者所有,不代表本微信公眾號立場。如涉著作權事宜請聯系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