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象·中國當代詩歌巡展(第18期)
本期登場詩人:宋前進、趙亞東、張靜雯
踏青
文/宋前進
一個人走在小路上
懷著和諸葛菜一樣的淡藍色心事。
小河汩汩,樹木映在水波里
世界習慣了這樣倒立。
天藍得像一劑良藥
燕子向屋檐借來不同的形態。
麻雀若無其事,白玉蘭的香氣
讓人不禁想起神仙。
經歷長久的失敗之后
一樹潔白的山楂花更能鼓舞人心。
“深淵干涸,鵝卵石粉碎”
人就是那弓弦顫動的嗡嗡聲。
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
他們都有嫩芽般的痛苦……
(宋前進,生于1974年,河南開封人,現居北京。電視節目導演。大學時期開始創作,詩發表于《詩刊》《詩潮》等刊物。)
打磨
文/趙亞東
陌生人,在黃昏時分
給我一粒葡萄
烏蘭布和沙漠中
只有這一粒
葡萄。
陌生人,指給我半個月亮
被黃河的濤聲
托起的
只有這半個
月亮。
一粒葡萄和半個月亮
沙粒打磨著
我們的
眼睛。
(趙亞東,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參加《詩刊》社第三十一屆青春詩會,結業于魯迅文學院第三十一屆高研班。出版《稻米與星辰》《石頭醒來》等著作多部。獲得《詩探索》第九屆紅高粱詩歌獎等獎項。)
觀察
文/張靜雯
我時常在21層看樓下的人
像小時候
看那些忙碌著的螞蟻
老師說這叫:
觀察
當然,一無所獲
只有一次
一個人突然抬起頭
望向我
他不會真正看見
但我還是心里一緊
被嚇著了
(張靜雯,“80后”詩人,出版詩集《未完:365首詩》。)
主持人語:
可能是在城市里待得太久了,在一室之內待得太久了,我開始想念野外,想念空曠之地??梢粫r半會兒又沒辦法,那就只好讀詩吧,從一些散發著大自然氣味的詩中,讓自己來到虛構的荒野和空曠之地。閱讀有時候就是會有這樣的快意,寫作也一樣,寫著寫著我們就來到了一處未知的地方。
讀宋前進這首《踏青》的時候,我一邊跟著他來到這個地方,一邊在想:地方肯定是真的,因為我知道前進兄是一個戶外愛好者,他的腳步似乎從沒停下來過。可是,當他下一次再來到這個地方的時候,他看到的和他在詩里所寫的還是同一個地方嗎?
我們在一首詩里真正需要寫出來的,往往是我們看似到達卻又從未真正涉足過的地方。
很多時候,難的不是寫出有的東西,難的也不是寫出沒有的東西,難的是寫出介于有和沒有之間的那種東西。因為在寫之前,我們常常會把一個東西想得過于明白,還沒下筆就已經想到了卒章顯志。
可是,無論是在一首詩里也好,還是在一篇小說里也好,真正讓我們能夠另辟蹊徑的,往往是那一點兒還未能完全明確的東西。
羅伯特·洛威爾在《談〈臭鼬的時光〉》中說:“對他(創作者)來說,不知道自己的意圖是愚蠢的,知道得太清楚太全面則又是不老到的?!?/p>
這句話大概有其道理。
歡迎來稿,征稿信息在下方。
張進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