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窺“萬物有靈”之遐思
——淺談薩滿文化與“暗物文明”研學側記
七溪山人
錢學森指出,“自然解證法工作者要認真學習科學技術,起碼學到高級科普期刊《科學》的水平。而自然科學工作者要認真學習哲學,當然也要看點唯心主義哲學的書,有比較才知真和假。有了這個基礎,兩方面的專家就可以舉行一個個領域的專題討論會,如基本粒子物理、分子生物學、天文學等等。我很希望自然辯證法研究會能促進這件事。”
因為走讀大連、本溪,走讀功能人,當他們出現不同功能態的時候,他們的神秘感通、感應,如在地圖上遙遠探礦,標明地點區域,預測礦藏儲量;預測地震,協助偵破有關案件;講“宇宙”語,與外星人溝通信息;呼喚“幽浮”(UFO);為有關患者治病,等等;自然引起社會各界人士的關注。由此,引起筆者查閱“百度”資料,深入研學,了解有關背景文化,以及產生的深厚土壤。并讓人感到,總有某種說不清,道不明的千絲萬縷,或者說,有一種割不斷的聯系。抑或,這就是高維人才具有的“暗物質”“暗能量”,才能在他們身上彰顯量子文明的智慧和作用。
因此,筆者作了粗淺的梳理。以便讀者諸君拓寬視野,共同了解這方面的厚重底蘊。因為,相信“萬物有靈”,至今仍然在民族文化的森林中游蕩,他們的魂靈,仍然充塞宇宙之間。
自然,大家可以,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一、侗家人認為萬物都有靈魂
大湘西地區,在古代方國中,王母國文化隨著湘西族群遷徙到西方,影響到古埃及和古希臘等地區的女王文化。廩君國文化隨著廩君后裔遷徙到西土兩河流域,傳播到巴比倫等地區。湘西地區的土司王國文化中的祭司文化等,就影響到世界各地的祭司文化。
侗家人認為萬物都有靈魂。他們崇拜祖宗,敬畏鬼神,崇敬世間萬物,但對祖宗的崇拜放在了首位。
侗家人最崇拜的祖宗,侗語里叫“薩瑪”,又叫“薩丙”。“薩”是奶奶或始祖母的意思,“瑪”是很大意思。侗話“薩瑪”譯成漢語后,就是很大很老的奶奶。“薩瑪”在侗族人民心目中,具有至高無上的威望,這位女神在整個侗族地區(至少在南部侗族地區)都在敬奉,她是侗族人民心中的神。侗家人對“薩瑪”的崇拜不單單是祈求庇佑,更多的時候是一種精神寄托。
《侗族薩瑪節》2006年5月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名錄。
“/薩/姆/造鼓樓侗家從此入居室;侗家起款約/薩/姆/于斯有祭堂”。
侗族的建筑文化是人類建筑文化起源,侗族款約則是人類法制文化起源。侗族頭頂神靈走,腳踏寶地行。侗族信仰多神,崇拜自然物,相信靈魂不死。古樹、巨石、水井、橋梁均屬崇拜對象。以女姓神“/薩/歲/”(意為創立村寨的始祖母)為至高無上之神,每個村寨都建立“/薩/歲/廟”。
二、“薩滿”相信萬物有靈和靈魂不滅
薩滿一詞最早是在我國史籍中出現的。《三朝北盟會編》中記載:“兀室奸滑而有才。……國人號為珊蠻。珊蠻者,女真語巫嫗也,以其通變如神。”但是薩滿一詞引發了一些研究者關于薩滿教起源和分布區域的許多聯想。
(一)薩滿教原始宗教的一種。
薩滿,以滿-通古斯語族各部落稱巫師為薩滿而得名。形成于原始公社后期,具有明顯的氏族部落宗教特點。
——薩滿教的內容有祖先崇拜、圖騰崇拜和自然崇拜。各族間無共同經典、神名和統一組織,但有大致相同的特征。主要有:相信萬物有靈和靈魂不滅。認為世界分作三界:“天堂”為上界,諸神所居;地面為中界,人類所居;“地獄”為下界,鬼魔和祖先靈魂所居。
認為宇宙萬物、人世禍福皆由鬼神主宰,神靈賜福,鬼魔布禍;薩滿神為保護族人,特在氏族內選派自己的代理人和化身——薩滿,并賦予其特殊品格和通神,為本族消災求福。
有全氏族參加的宗教節日和宗教儀式。主要流行于亞洲和歐洲的極北部。北美洲因紐特人和印第安人的宗教,性質與薩滿教類似。
中國的滿族(17世紀前)、蒙古(13世紀前)、維吾爾、哈薩克、柯爾克孜等族(7世紀前)均曾普遍信仰。新中國成立前,在東北地區的赫哲、鄂倫春、鄂溫克、達斡爾等族中,也相當流行薩滿教。
——薩滿文化的歷史起源。一般認為,薩滿教起于原始的漁獵時代。薩滿教的理論根基是萬物有靈論。但是,直到各種外來宗教先后傳入之前,薩滿教幾乎獨占了我國北方各民族的古老祭壇。它在我國北方古代各民族中間的影響根深蒂固。直到后來,甚至在佛教或伊斯蘭教成為主流信仰的我國北方一些民族當中,仍可明顯見到薩滿教的遺留。
薩滿是近存晚期原始宗教的一種。曾廣泛流傳于中國東北到西北邊疆地區操阿爾泰語系滿一通古斯、蒙古、突厥語族的許多民族中,鄂倫春、鄂溫克、赫哲和達斡爾、土族到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初尚保存該教的信仰。
因為通古斯語稱巫師為薩滿,故得此稱謂。通常泛指東起白令海峽、西迄斯堪的納維亞拉普蘭地區之間整個亞、歐兩洲北部烏拉爾一阿爾泰語系各族人民信仰的該類宗教;也有廣義地借指世界各地原始社會土著民族信仰的原始宗教,特別是北美愛斯基摩、印第安人和澳大利亞土著人的原始宗教。十二世紀中葉,中國南宋徐夢莘所撰《三朝北盟會編》中己用“珊蠻”一詞,記述了女真人信奉的薩滿教
薩滿教建立在認為可見的世界充滿影響生物體生活的不可見的力量或者靈魂的前提上。與其他任何的(通常是全部社會成員篤信的)萬物有靈論或稱泛靈論(animism)不同,成為薩滿要求專業的知識和能力。但是,薩滿們不會像牧師那樣組成全職的儀式或者精神類組織。哈薩克人中間有一種名為巴克什的人,即是巫醫。他們是信仰伊斯蘭教的薩滿,就連保加爾汗國也有這種人與俄羅斯東正教也有圣愚,證明薩滿教的影響無遠弗至。有些薩滿是一夜之間成為,有些是要拜師。薩滿與世界其他地區巫醫不同之處是他們的意識可隨時進入癲狂狀態。
“薩滿”來自女真語和其他通古斯語族語言。這字在通古斯語中是“智者”、“曉徹”的意思。
薩滿法師,蒙古語為孛額,回紇牟羽可汗是此字轉音。至于這個詞的來源,學術界眾說紛紜,一部分學者認為“薩滿”來自梵語的sramana“沙門”,并可能是通過漢語被借入通古斯語言中,而其他學者則認為這個詞是通古斯語族的本土詞,和動詞sa-mbi“知道”的詞根同源。佛教在14世紀后在相信薩滿教的族群例如藏族人(藏人稱之為苯教)、蒙古人、滿族人中變得流行。薩滿教儀式與藏傳佛教結合在一起的宗教形式,被中國的元代和清代制度化為國教。
雖然,在中華民國推翻清朝統治之后的一個世紀里,薩滿教幾乎銷聲匿跡,但是現今仍然可在北京故宮里找到當年皇族供奉薩滿教及舉行儀式的神殿(坤寧宮)。
“薩滿”們還能夠跟靈魂交流來診治深受魔道所害的人。有些社會區分能治病的薩滿和害人的巫師(白薩滿和黑薩滿);其他的相信所有的薩滿都有治療以及害人的力量;也就是說,薩滿在有些社會也被認為有能力害人。薩滿在社團里通常享有極大的權力和聲望但也可能被懷疑害人而招致恐懼。大多數薩滿是男人,但也有些社會里女人會成為薩滿(在舊挪威拉普人文化里,只有女人才可以,男人做薩滿被認為是不體面的)。
二)薩滿文化的基本觀念。
——靈魂觀念。認為世界上各種物類都有靈魂,自然界的變化給人們帶來的禍福,都是各種精靈、鬼魂和神靈意志的表現。
薩滿教認為人有數個靈魂。赫哲人相信人有三個靈魂:
①生命之魂(斡仁)。系生命之神賦予,它同人的生命共始終,人死則永遠離開軀體而消失。②思想之魂(哈尼)。為人在清醒時的思想和夢中見聞,它是暫時遠離身體和其他靈魂交遇。人死后它不消失,需請薩滿將它送入陰間,以免在世上作祟,傷害人畜。③轉生之魂(法加庫)。系轉生之神所賜,人死后按其生前品行,或轉世為人,或投生動植物,婦女不育、流產,認為是她們沒有轉生之魂或該魂被攝所致。上述各魂只聞其聲,不見其形。阿爾泰人和雅庫特人稱靈魂和生命為“騰”、“蘇內”(或“蘇爾”)和“庫特”,認為所有有生命的東西都有騰,它一旦離開人體,人就死亡。蘇內為人特有,它使人類有思想、意志和感情,睡眠中它能離開身體四處游蕩。無生命物體內均有庫特,能給它們感情和意志,羊欄馬廄里有了庫特,牧畜就興旺,主人會富有,它若附在牧人的鞭棍上,病魔和惡狼就不敢加害畜群。他們還認為人的靈魂特別是亡靈,能同自然界各種靈魂或精靈交往溝通,甚至相互轉移;亡靈喜附在活人身上或附在其他物件上,使其發生變化。
——神靈觀念。薩滿教常賦予火、山川、樹木、日月星辰、雷電、云霧、冰雪、風雨、彩虹和某些動物以人格化的想象和神秘化的靈性,視為主宰自然和人間的神靈。特別是由祖先亡靈所形成的鬼神觀念以及人間的各種疾病與死亡造成的恐懼,是薩滿教神靈觀念的核心。認為各種神靈同人類一樣有意志、愿望和情欲,更有善惡之分,不能違拗、觸犯。各類神靈具有不同的屬性和功能,各主其事,各行一方,地位大體平等,極少統屬,絕大多數尚無等級差別,也沒有主宰一切的上帝。但在進入封建社會的蒙古、滿和達斡爾等族的薩滿教中,出現了天神(騰格里)的觀念,漸次升至高于諸神的位置。
有些民族隨著私有制的發展,外界階級社會的影響,賦予一些古老神靈以新的內涵。鄂倫春族的“吉雅其”,原是保佑牧畜繁殖的神,后變成財神爺,每戶都供奉;少數上層人們曾在清朝地方機構里當差,使信奉多種衙門神,其神像多是官吏的形象。
在一些進入階級社會的民族中,出現了身世貧苦的神。內蒙古輝索木地區鄂溫克人曾供奉哈音神,據傳是一對衣食不周的窮苦老夫婦,死后成神,多為窮人供奉;卓日神是個奴仆,終身替人養牛擠奶,年老摔死在牛糞上,死后被奉為神,神像是畫在一塊長方形木板上的老人和帶犢的乳牛。每當乳牛患病不出奶,主人就向它獻祭。
——三界觀念。赫哲族以為宇宙分上、中、下三界,上層為天堂,眾神所居,又分七層,最權威的神靈居最上層;中界是人和動植物所在;下界是陰間,也分若干層,分別為祖靈、一般亡靈和大小鬼魂所住。人類夾在中間,受著神靈福佑和鬼魂作祟的影響。只有巫師薩滿能通達上下兩界,疏通三界之事。
——敬畏自然。
①拜火。認為火來源于天界,最神圣、潔凈,也最親切,能洗滌一切污穢、驅趕魔鬼、卜問休咎等,任何宗教儀禮都離不了火,各種祭品都要先獻一點給火神。雅庫特人認為只有用燧石取的火才是神圣純潔的。阿爾泰人對火祈禱說:你是太陽和月亮的一部分。鄂溫克人的新娘嫁到夫家第一件事是叩拜夫家的火,把自己主動介紹給夫家的火神。鄂倫春人稱火神為“斡透巴如坎”,傳說是個老太婆,誰得罪了她就點不著火,故禁用鐵器或尖棍捅火,禁止往火里吐痰、潑水和倒污物;進餐或飲酒時,先往火里扔點酒肉敬奉火神。
②拜山。山曾是氏族部落祖先的居所或起源地,并主宰各類禽獸。古代突厥可汗每年要會同各部落首領到祖先棲息過的山洞殺牲祭祀,稱為祭圣山。鄂倫春、鄂溫克獵人認為禽獸屬山神(白那恰)豢養,日常能獵獲何種野獸和獵獲多寡,全靠山神賜予。傳說山神能變成老虎或老人,幫助獵人。它常游蕩于山林,故入山行獵,禁絕喧嘩,以免觸犯山神;凡經老林、陡崖,要向山神祈求好運。山口大樹常被削去樹皮,繪成一幅形似人臉的山神像,以供過往獵人叩拜,敬煙獻肉,并往其嘴上涂抹獸血和肉脂。
③拜日月星辰、風雨雷電。鄂溫克人說太陽出來的地方有位白發老太婆,乳房碩大無比,所有小孩都是她賜給的。鄂倫春人每年春節向太陽神(德勒欽)叩拜,農歷正月十五或二十五日向月神(別亞)磕頭,祈求一年安吉。他們還認為北斗星能賜人長壽,亦應叩拜。鄂溫克人說風是北邊風神老太婆扇動大簸箕所致。鄂倫春人認為橫越過刮旋風的地方會觸犯風神,招致抽瘋和嘴歪眼斜。雨神常被稱為龍王爺,身上有無數鱗甲,每鱗裝有一百多擔水,下雨就是龍王爺灑水。達斡爾人每年開網捕魚,均要祭龍王,祈求豐收。赫哲人認為雷鳴電閃是“雷公”、“閃娘”所為,雷公捶砧擊魔,閃娘一旁配合用鏡照妖。鄂倫春人禁止接近雷擊過的樹木,以免觸犯雷神而患病。每當夏季多雨影響出獵時,獵人們見虹就跪拜,祈求放晴。
——崇拜動物。
鄂溫克、鄂倫春人對熊異常敬畏,認為是自己的先人,禁止獵捕。后來槍支傳入,獵熊風氣漸開,但每當獵到熊后,均要舉行儀式,割下熊頭,放在樹架上,大家跪下對它敬煙叩頭祝禱:爺爺!(雌熊則稱奶奶)你睡著啦?不要責怪我們,不是有意傷害你,是誤殺了你(式佯稱其他民族的人殺的)。不要生我們的氣,以后多賜好運。保佑我們多打野物吧!一再磕頭,燃草熏熊頭,認為這樣,熊的靈魂才會遠去。然后馱回熊肉。獵人們進入自己住地,發出“嘎嘎”喊聲,人們遂圍聚一起,架火燒煮熊肉,邊吃邊發出模仿烏鴉的“嘎嘎”、“咕咕”之聲。食畢將熊骨用柳條包裹,由男人抬去風葬,后邊跟隨佯裝哭泣的送葬者。朝鮮族有把喜鵲當祖先的古老傳說。達斡爾人在大型宗教儀式上供祭十二個杜瓦蘭神,它們是盤棲在十二種植物上的十二種動物。
(三)崇拜祖神
薩滿教崇拜的主體。鄂倫春人每個氏族都有自己的祖神,多是氏族內亡故的曾祖父以上男祖先。鄂倫春、鄂溫克、達斡爾、赫哲和蒙古等民族對祖神的稱呼,都有著語音相近或同源的特點。氏族的薩滿常稱“斡嬌如”薩滿,意即祖先傳下來的。他們是被祖神看中而當薩滿的人,宗領氏族的主體祖神,舉行宗教儀式時,要恭請祖神降臨附體;同鬼神交戰時,須憑借祖神的力量。這是近存各族薩滿教的共同特征。
在祖神崇拜觀念的支配下,對于人畜患病多加進祖神作祟的解釋。同時,特別重視夢境和日常現象的征兆,認為這是祖神預兆吉兇,因此規定了許多祭祀、禁忌和禳解之法。
在祭祀活動中,“奧來那楞”是薩滿教傳統的隆重祭祖儀典,全體氏族或部落成員參與祈禱人畜平安、農牧豐收。氏族新薩滿領神儀式亦常同時舉行。鄂溫克、鄂倫春、達斡爾等民族多于春季舉行,又稱“四月會”。屆時眾人攜帶牛羊、獸肉、糧食和酒前往參加連續數日的聚會,并供奉薩滿教雕像。
三、薩滿文化的主要特點
(一)意識轉換。從薩滿文化的脈絡來看,意識轉換即是出神(ecstasy)狀態,Mircea Eliade認為,出神同死亡一樣,暗示著轉變(mutation),在這種轉變的狀態中,平常實在(ordinary reality)和超常實在(non-ordinary reality)之間出現橋梁。ecstasy一字源于希臘字ekstasis,字面意義為放在外面(to be placed outside)或被放置(to be placed),意謂外于或超越自身的狀態,即超越平常實在,能夠與超常實在溝通。在薩滿教中,一般稱這種意識轉換狀態的超常實在過程為薩滿旅程(shamanic journey)。
(二)療愈能力。不論薩滿得到的是知識或是力量,作為信息的知識或力量都具有療愈性,可與其它治療方式搭配,療愈的指導通常包括療愈的方式和精靈助手的決定等。薩滿所療愈的對象不祇包括自己或他人,也包括大地或世界;薩滿療愈的范圍則包含了物質、身體、心理和靈性等各個層面。更精簡地來說,薩滿的意義就在于其療愈功能,不論是治療疾病或是意識轉換,薩滿的目的都在于維持健康和增進健全,如前文所言,所謂健全不僅是指人類、自然以及人類和自然關系的健全,也包括了人類潛能的發掘、自我的完成或大我的實現。
與前述大地之母的常青靈性或萬物有靈論相同,薩滿們的世界觀可以歸結于三點:一是萬物都是活的;二是萬物相系;三是萬物皆神圣。
2024年9月13日整理,2025年7月17日修訂
(作者:胡玉明,筆名“七溪山人”,中國作家協會會員)
編輯:李順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