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彩中原,林青新篇(三)| 深耕生態課題,筑牢綠色屏障
為深化微塑料污染認知,提高生態監測實踐能力,7月16日下午,我院“黃河綠盾”生態保護團在院團委書記田原、院團委老師馬蒙恩的帶領下,于龍子湖校區力行樓244會議室開展微塑料研討會和實踐活動。在理論與實踐的融合中,深化團隊成員對黃河流域生態保護的認知與探索。
本次研討會特邀我院環境系桂新老師全程指導。會上,桂新以“減塑護環境,從‘微’做起”為主題為同學們講解,從“什么是微塑料”為切入點,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解析了微塑料的定義、分類及物理化學特性,并結合黃河流域生態環境現狀,舉例說明微塑料在水體、土壤中的分布與潛在危害,幫助成員建立系統認知。在“微塑料的來源”環節,她特別強調了生活中一次性塑料用品、洗護用品等易被忽視的來源,引發成員們對“身邊污染”的關注。談及“美麗中國行動”時,桂新鼓勵團隊成員將理論與實踐結合,“黃河流域生態保護需要青年力量,從識別問題到參與治理,每一步都是行動”。
隨后,團隊成員先后前往我院相關重點實驗室進行參觀學習。特邀我院林學系岳肖晨老師指導講解,他結合多年科研實踐,不僅詳細介紹了氣相色譜-質譜聯用儀、顆粒計數器等專業儀器的特點功能,還通過實時操作演示,讓大家親眼看到儀器如何精準捕捉環境樣本中微塑料的細微蹤跡——從檢測微塑料粒徑的納米級差異,到通過成分溯源鎖定其可能的來源(如塑料瓶降解、紡織纖維脫落等),每一個數據的呈現都清晰展現了科技在生態監測中的關鍵作用。
期間,同學們不時駐足提問,圍繞儀器的檢測精度、數據誤差控制等細節展開交流,在互動中深化了對“科技賦能生態保護”的認知。
最后,團隊成員返回會議室開展植物標本制作體驗活動。團隊志愿者簡要演示了標本采集整理、壓制固定等步驟要點。成員們分組協作整理葉片、壓實樣本,在實踐中體會耐心細致的重要性,為后續研究積累實操經驗。整場活動環環相扣,在理論講解與實地操作的結合中,不斷加深成員們對生態保護的認知。
此次活動的順利進行,不僅讓“黃河綠盾”生態保護團成員對微塑料污染及生態監測技術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更激發了大家參與生態保護實踐的熱情。團隊負責人表示,后續將以此次活動為基礎,推進黃河流域微塑料污染調研與科普宣傳,用實際行動踐行生態保護使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