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的標題為《AI拓撲哲學指南》,本章算是一個補充章節。正如我在視頻中所說的,AI時代已經到來,不論你喜歡還是不喜歡,它都已經到來了。對于我們而言,我相信AI會使得我們人類再次輝煌,更加輝煌。但這個前提是,你會使用AI,你本身具備你所在行業的直覺,如布勞威爾所主張的那樣。
就像我第一章給大家介紹的,哲學發展了那么多年,理論也誕生了那么多,但現在就感覺是“混亂的”,甚至很多人認為哲學已經很多年都沒有進步了。所以我的目的很明確,就是建立一個“統一”的哲學理論框架,來為人類服務,使得我們現在的“迷茫”或者“困惑”得到答案,得到“調整”,從而使得人類不“迷失”,更不會“自殺”。
我現在要寫哲學書籍,我要有我的“哲學直覺”,你要寫一本數學書籍,你要有“數學直覺”。就是我應該怎么去寫這本書,我需要用到什么工具?我的第一直覺就是用“拓撲學理論”作為工具,因為你了解之后,你會發現,這個雖然是數學的知識,但應用到哲學理論,簡直太適合了。但是有一個問題,我的數學能力一般,所以幾年前我就知道,我無法使用這個“工具”。就好比說,你要上天,你清楚飛機是好的工具,但是你不會開飛機啊,所以飛機就在你跟前呢,你用不了。
然而現在不同了,AI會替我開飛機了,就相當于不會開車的人,也可以用自動駕駛開車了,去想去的地方了。這也是我為什么敢用這個工具的原因了。而且我相信,在我的提問下,在我的邏輯指導下,我有信心完成這個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了。
我在科普書籍《變化》和《見微知著》中反復說過一句話:“有時候,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追問本身就是救贖。”我今天覺得,在AI時代這句話更緊迫了。
應試教育最大的問題,就是學生不會提問,沒有提問哪來的創新?而我正好擅長提問,擅長天馬行空的想象,雖然我自信地認為沒有AI,我也是有才華的,但我們誰能否定,有了AI,我們就不僅僅是有才華的,甚至是偉大的。因為AI的出現本身就是“偉大的”,它會以超出我們認知的速度,來更新我們的知識。所以你的認知的提升,就在你學習的能力了。
我這次對《重構世界》這本書進行“重構”,可以說是改頭換面的變化。對于初中生或者高中生而言,這樣的“重構”會增加他們的閱讀困難。但對于更多的社會學者,法律學者,甚至是政治家們,對于他們而言,這是一本“指南”書籍,可以使得你更好的工作,更好的進行研究。而且不光是《重構世界》,其他三本科普書籍,我也會進行大刀闊斧地“重構”,要寫就寫成最好的,之前寫科普四部曲,如果從第一本《變化》算起是2013年開始,差不多用了10年時間。現在“重構”科 普四部曲,我也不去管會用多長時間,哪怕再用10年,也是值得的。不過我自己打算是1年就完成,也就是2026年的新春來臨之際,我大概會寫完。因為畢竟是“重構”,而不是“重寫”。今天是2025年1月27日星期一,我又寫了一晚上,最近處于寫作的興奮狀態,過年都不積極,滿腦子都是哲學問題。
然后關于拓撲的知識,我們在前面介紹了一部分,但還不夠。本章也還是要介紹一些拓撲的知識,因為我們是研究哲學,所以并不是復雜的。上一章是“邏輯本源”,但你知道“拓撲邏輯”嗎?在介紹拓撲邏輯知識之前,我要問大家“邏輯存在嗎?”你如果回答不上來,你再返回去讀第一章,要不然就是你白看了,要不然就是你沒有理解,沒有好好讀。
拓撲邏輯是將拓撲學與邏輯學相結合的交叉領域,旨在利用空間結構和連續性概念來擴展或重構邏輯系統。
拓撲邏輯通過引入拓撲空間的結構(如開集、閉集、連通性)來定義或分析邏輯系統,強調“連續性”在推理中的作用。
開集與閉集:開集是拓撲的核心概念。在拓撲邏輯里,會有方式來定義和推理開集。例如,可能用邏輯公式描述某個集合是開集的條件,并且基于開集定義閉集(閉集是開集的補集)。這種表示使得能夠通過邏輯規則推導關于開集和閉集的性質,如證明某個集合既是開集又是閉集的條件。
命題與謂詞:拓撲邏輯的形式語言包含命題變元,用于表示關于拓撲空間的基本陳述,如某個區域是否為開集,兩個區域是否相交等。同時引入謂詞,例如,“(Open(A))” 可表示集合 (A)是開集,“(Intersect(A, B))”表示集合 A 和 B 相交。這些謂詞可以帶參數,通過邏輯連接詞(如與、或、非、蘊含等)組合成復雜的邏輯公式。
公理系統:基于拓撲學的基本定義和性質構建公理系統。例如,從拓撲空間的開集公理可轉化為邏輯公理,像“若 A 和 B是開集,那么 (A ∩ B) 是開集” 可表述為邏輯公理形式。這些公理作為推理的起點,用于推導其他拓撲邏輯定理。
推理規則:常見的邏輯推理規則(如肯定前件式、否定后件式等)在拓撲邏輯中同樣適用。通過這些規則,結合拓撲邏輯公理和已證明的定理,能夠證明關于拓撲空間的各種性質和關系。例如,從“如果 A是開集蘊含 B是開集” 以及“A 是開集”,依據肯定前件式可推出“B 是開集”。
核心思想有兩點,首先是空間化的真理觀:真理不再是離散的真值(True/False),而是具有“鄰近性”或“連續性”的分布。
再就是動態推理模型:邏輯推理被視為在拓撲空間中的路徑探索,類似連續變形下的性質保持。
備注說明:此文中內容為最新版《重構世界》摘錄,原版《重構世界》沒有AI拓撲哲學體系。因為剛剛完成,還需要校對和修正,所以目前新版只有電子版。目前科普四部曲中的《重構世界》是舊版。特此備注。
作者簡介:靈遁者,中國獨立學者。原名王銀,陜西綏德縣人。1988年出生,現居西安。哲學家,藝術家,作家。代表作品《觸摸世界》《行者乾坤》《探索生命》《變化》《相觀天下》《手診面診色診大全》《筆有千鈞》《非線性波動》《見微知著》《探索宇宙》《偉大的秘密》《自卑之旅》《云淡風清》《我的世界》《牙牙學語》等。其作品樸實大膽,富有新意。
個人座右銘:生命在于運動,更在于探索。
靈遁者熱讀書籍有:科普四部曲,國學三部曲,散文小說五部曲。
科普四部曲分別為:《變化》《見微知著》《探索生命》《重構世界》。
國學三部曲分別為:《相觀天下》《手診面診色診大觀園》《樸易天下》。
散文小說五部曲分別為:《偉大的秘密》《非線性波動》《從今往后》,
《云淡風輕》《我的世界》《春風與你》。首推長篇小說《偉大的秘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