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終于開始擔心了:
要是中國打開了秦始皇陵,日本的歷史都可能被改寫。
日本為什么這么害怕?這里面究竟有何蹊蹺?
2024年秋天,陜西西安秦始皇陵的一座陪葬墓,因為雨水浸泡引發了坍塌,考古人員被迫進行搶救性發掘,從墓里清理出了不少寶貝。
這消息傳到日本,當地報紙立刻用大標題報道,街頭巷尾都在議論。
為啥日本人會這么關注秦始皇陵?
事情要從公元前247年說起,13歲的嬴政剛當上秦王,就開始給自己修墳了。
這陵墓占地6.3平方公里,核心的封土堆就有76米高,外面還修了兩道城墻,完全照著當時的首都咸陽來設計。
司馬遷在《史記》里把這座地下宮殿寫得更神奇:墓里有用水銀模擬的江河湖海,有夜明珠鑲嵌的星空穹頂,還有各種防止盜墓的機關。
1974年發現的兵馬俑坑,只是陵墓的一部分,最核心的主墓室到現在都沒打開過。
以前不挖主墓室,主要是有三大難題,首先是水銀劇毒,其次是文物太嬌氣,最后是技術不夠。這么大規模的發掘要是出點差錯,就是永遠的遺憾。
但現在不一樣了,中國考古技術進步太大了。
能在毒氣里工作的機器人已經派上用場,帶著高清攝像頭和傳感器,能把墓道里的情況拍得清清楚楚。
新做的防護服又輕便又密封,人能短時間進去探查。
還有專門的氣密艙,能讓文物在恒溫恒濕的環境中安全出土。
2024年這次搶救性發掘,就用了這些新技術,所以大家就覺得,打開主墓室的日子可能不遠了。
日本對這個事這么上心,關鍵就在一個叫徐福的人身上。
公元前219年,秦始皇接見了方士徐福。這個人聲稱東海有蓬萊仙島,說給他500童男童女,他就能為秦始皇取回長生藥。
可是徐福第一次空手而歸了。面對暴怒的皇帝,他面不改色地編謊話:“有巨蛟擋住了我們。”
五年后,徐福又帶領60艘戰船、3000名工匠、各類谷物種子出發了,這一次船隊消失在波濤中,再也沒有回來。
司馬遷在《史記》里寫,徐福最后到了一個“平原廣澤”(大片平坦有水的地方),自己當王了。
巧合的是,在日本和歌山縣至今保留著古老的儀式:漁民出海前要向徐福神社獻祭。當地傳說記載:“秦人乘巨船至,教民種稻捕鯨。”
在佐賀縣金立神社,徐福被尊為“農神”,每五十年舉行萬人祭祀。神社珍藏的“徐福登陸圖”顯示,船隊帶著青銅農具和桑蠶卵上岸。
更驚人的發現在日本九州。彌生時代(約公元前300年)的墓葬中出土的稻種,經過鑒定,和中國長江流域古稻基因高度吻合。
而且正好在徐福東渡時期,日本突然出現了青銅冶煉技術,當地出土的早期銅劍和秦兵器形制類似。
如果秦始皇陵里真挖出徐福的航海日志、人員名單,或者秦始皇給徐福的詔書,寫清了他去了哪里、帶了多少人,那傳說就成真了。
其實中日交流早有淵源,從徐福傳說到鑒真東渡,文明本就是你中有我。
或許未來某天秦陵揭秘時,我們看到的不是歷史改寫,而是更完整的文明故事,而這正是考古最迷人的地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