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班是一種特殊的教育嘗試,注定了會有成功、也會有遺憾,而這正是教育探索該有的樣子。
7 月中旬,成都 16 歲高一學生龍星陽被中科大少年班錄取的消息,讓 “少年班” 這個話題再次火了。
這個剛上高一就考出 605 分(物理類)的少年,跳過高二高三直接進大學。
今年一共有44名學子入圍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少年班。
來自長三角地區的學子為數眾多。
分省份來看,江蘇省居首,共有11名學子入圍。中科大所在的安徽省有7名學子。同在長三角的浙江省有1人,上海市有4人。
除開長三角三省一市,廣東有4人,湖北4人,福建3人,北京2人,山東2人,江西2人,廣西1人,四川1人,河北1人,遼寧1人。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南京師范大學附屬中學有4名同學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025年少年班錄取,成為入選學子最多的中學,人數甚至超過了絕大多數省份。
南京市外國語學校、上海市實驗學校各有3名學生被錄取。
不少人羨慕 “天才的人生就是不一樣”,但也有人質疑:“這么小就上大學,會不會被拔苗助長?”
中國大陸的少年班招生始于1978年,在美籍華裔物理學家李政道的建議下,中國多所高校曾一度招收少年大學生,后由于種種原因大多停止招生。
當前在中國僅有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西安交通大學、東南大學三所高校設有少年班。
其中,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西安交通大學每年分別招收新生40人、130人左右,東南大學招生數視考生具體成績確定。
從 1978 年中科大首次招收少年班,至今47 年里爭議就沒斷過。
有人說它培養出了頂尖科學家,也有人說它造出了 “傷仲永” 的悲劇。
今天咱們就聊聊,少年班到底是早慧少年的 “快車道”,還是違背成長規律的 “試驗場”?
先看看少年班的 “成績單”:有大佬,也有遺憾
少年班 47 年辦下來,確實出了不少厲害人物,但也有讓人惋惜的案例。
成功的代表:
曹原:中科大少年班畢業生,22 歲在《自然》連發兩篇論文,破解了石墨烯超導難題,被稱為 “可能拿諾獎的中國天才”。
張亞勤:12 歲進中科大少年班,后來成了微軟全球副總裁,是數字視頻領域的權威。
駱利群:少年班畢業后,38 歲當選美國科學院院士,在神經科學領域貢獻突出。
這些人用實力證明,少年班確實能讓有天賦的孩子少走彎路。比如曹原,中學時就對物理表現出超常興趣,少年班讓他提前進入科研環境,20 歲出頭就做出了世界級成果。
遺憾的案例:
寧鉑:第一屆少年班學生,13 歲入學時被譽為 “神童”,但后來因壓力過大出家為僧,成了 “拔苗助長” 的典型。
倪世明:15 歲進入中科大少年班,卻因想學化學卻只能選數理專業,四個月后毅然退學,重考大學選擇化學專業。
這些案例也暴露了少年班的問題:不是所有早慧少年都適合這種模式,選錯方向、抗壓能力差,都可能讓 “天才” 隕落。
少年班的優點:給 “不一樣” 的孩子一條特殊跑道
為什么龍星陽這樣的少年要跳過常規教育?因為對某些孩子來說,傳統課堂實在 “不夠學”。
1.避免重復學習,節省時間成本
龍星陽小學就表現出數學天賦,初三就參加高二組數學競賽。對他來說,按部就班上高二高三,很多內容是重復學習。少年班讓他直接進入大學,把時間用在更有挑戰性的領域。
就像有人走路快,有人跑步快,少年班相當于給跑得快的人開了條 “快速通道”,不用跟著大部隊慢慢挪。
2.提供匹配天賦的資源
中科大少年班的學生,大一就能進實驗室,跟著院士做項目;西安交大少年班實行 “預科 + 本科 + 碩士” 貫通培養,不用考中考、高考、研考,一路綠燈。
普通高中生要到大三才有科研機會,而少年班學生 16 歲就能接觸前沿領域,這種資源對早慧少年來說是 “如魚得水”。
聚集同類人才,減少孤獨感
早慧少年往往有 “高處不勝寒” 的孤獨感,龍星陽在采訪中說 “享受思考難題的過程”,這種快樂同齡人可能很難理解。
少年班聚集了一批 “同類”,大家能在學術上互相激發,比如中科大少年班的 “華羅庚班”,同學間的討論常常碰撞出創新火花。
少年班的爭議:拔苗助長還是因材施教?
質疑聲最大的是兩點:“為什么沒出諾獎得主?”“很多學生后來平平無奇?!?/p>
1. 用 “諾獎” 衡量成敗,本身就不公平
少年班 47 年總共培養了 3000 多人,而諾獎每年全球才頒幾個,靠一個班出諾獎,概率太低了。
而且科學突破需要時代機遇,比如曹原的石墨烯研究,剛好趕上材料科學的爆發期。
退一步說,少年班畢業生里,85% 以上成了科研骨干、企業高管,比如西安交大少年班畢業生陳曦獲 “美國總統獎”,鄭海濤入選 “全球 35 歲以下科技創新 35 人”,這些都是實實在在的成就。
2. 確實有 “水土不服” 的情況
前面提到的寧鉑,13 歲被捧為 “神童”,媒體的過度關注、專業選擇的被動(想學天文卻只能學物理),讓他逐漸迷失。
這暴露了早期少年班的問題:只看成績不看興趣,把 “早慧” 和 “適合科研” 劃等號。
但現在的少年班已經改進了,比如中科大實行 “2+2” 模式,前兩年學基礎,后兩年再選專業;西安交大允許學生預科階段就接觸不同領域,避免 “學非所愛”。
到底誰適合上少年班?不是成績好就行
龍星陽的案例告訴我們,想上少年班,光成績好不夠,還得滿足三個條件:
1. 真有天賦,不是靠 “刷題” 堆出來的
龍星陽是數學競賽二等獎得主,初三就敢參加高二組比賽,這種對數理的敏感度是天生的。
而有些孩子靠超前學習考高分,進了少年班后跟不上,因為他們缺的是 “舉一反三” 的能力。
2. 心理素質得過關
16 歲離開家,和比自己大幾歲的同學一起學習,還要承受 “天才” 標簽的壓力,沒點抗壓能力真不行。
龍星陽作為學生會副主席,既能搞學習又會處理人際關系,這種成熟度很重要。
3. 清楚自己 “為什么學”
龍星陽說想當錢學森那樣的人,為航空航天做貢獻。有明確目標的孩子,不容易在大學迷失。而那些被家長逼著考少年班的,往往后勁不足。
龍星陽在話劇中飾演錢學森
普通人怎么看少年班?別盲目羨慕,也別一竿子打死
對大多數家長來說,沒必要逼著孩子走這條路。畢竟每年中科大只招 44 人,比考清北還難。但我們可以從少年班的爭議里得到啟發:
1,尊重孩子的節奏
有的孩子開竅早,有的開竅晚,愛因斯坦小時候還被說 “笨” 呢,別用 “別人家的天才” 逼自己孩子。
2.興趣比名校重要
倪世明退學后說 “學自己喜歡的,再難也愿意”,普通孩子選專業時,別只看熱門,得看孩子愛不愛。
3.成功不止一條路
少年班出來的未必都是大師,普通大學畢業的也能發光。重要的是找到適合自己的 “跑道”,而不是擠別人的 “快車道”。
最后說句實在話,少年班就像給少數 “千里馬” 準備的 “專用賽道”,它不適合所有孩子,但對龍星陽這樣的少年來說,卻是實現夢想的捷徑。
我們不必罵它 “拔苗助長”,也不必吹它 “造神工廠”—— 它只是一種特殊的教育嘗試,有成功也有遺憾,而這正是教育探索該有的樣子。
你覺得少年班是好事還是壞事?如果家里有這樣的孩子,你會讓他去考嗎?評論區聊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