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燃燒的島群”第1427篇原創文章,作者:Behemoth。
作者簡介:Behemoth,江蘇南京人,2014年起開始創作,現已發表、出版近70萬字。
全文共約7700字,配圖22幅,閱讀需要17分鐘,2025年7月18日首發。
本文收錄于作者“behemoth”專輯,歡迎持續關注。
“第210測試大隊”與不列顛戰役
就在20世紀30年代中,雙發、高速、重火力的“重型戰斗機”的概念一度風靡各國空軍,就在這樣的浪潮中,作為歐洲大陸新崛起的空中力量的德國空軍自然也不甘人后,研制出了一系列具有鮮明特點的機型。經過選型比較,最終,來自巴伐利亞飛機公司(BFW)的Bf-110型重型戰斗機最終被選中,進入了德國空軍服役。
圖1. 正在編隊飛行的2架Bf-110
雖然Bf-110在服役初期性能較優,并且在二戰爆發以及早期的一系列戰役中表現良好,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其性能也開始落后。為了更好的對抗其他國家的新銳戰機,德國空軍開始了新一代重型戰斗機的研發。根據德國空軍所提出的要求,該機將實現重型戰斗機/高速偵察機/俯沖轟炸機/對地攻擊機這幾項功能。而由于在Bf-110的設計上所體現出的卓越技術給予了德國空軍方面深刻的印象,此時已經改名為梅塞施密特飛機公司(Messerschmitt)的Bf-110研制方被授予合同,對新機型進行設計,由于其與Bf-110的后繼關系,新機被命名為Me-210。
就在研制工作緊鑼密鼓的進行時,為了更好的配合這一新機型的研發,制定出適合其應用的戰術技法,德國空軍按照慣例組建了專門的測試單位,并且根據Me-210這一機型名稱將其命名為“第210測試大隊”(Erprobungsgruppe 210)。該部基地位于克隆-奧斯特姆(K?ln-Ostheim)機場,指揮官為沃爾特·魯本斯多夫(Walter Rubensdorffer)少校。
圖2. 噴涂在機身上的第210測試大隊隊徽,可以清晰看見其中的英倫三島地圖輪廓
圖3. 第210測試大隊所屬戰機機頭的大黃蜂標志
圖4. 魯本斯多夫少校制服照。魯本斯多夫出生于瑞士巴塞爾(Basel),1935年加入德國空軍,二戰初期先后參加波蘭戰役、西歐戰役,后擔任第210測試大隊大隊長,在帶隊轟炸克洛伊頓時被擊落身亡
不過,正所謂“好事多磨”,由于Me-210在研制過程中遇到了種種困難,交付部隊的時間一再拖延,就在這樣的情況下,新組建的第210測試大隊出現了“無米下炊”的窘境。無奈之下,原定參與于測試該機的第210測試大隊轉而開始對當時德國空軍中裝備的Bf-110進行新戰術的設計和研究。
雖然在很多人的印象中,這樣的測試單位必定是由精選的機組成員所組成的精英單位,但是事實上,第210大隊大隊的人員大多數都來自于當時普通的德國空軍單位。例如,該部的第1中隊人員來自于第1驅逐聯隊的第1大隊(1/ZG1),第2中隊的人員來自于第77俯沖轟炸機聯隊的第3大隊(3/StG77),而第3中隊的人員則來自于第186戰斗機聯隊的第4大隊(4/JG186)。而在具體裝備的機型方面,指揮部中隊和第1中隊裝備、第2中隊均裝備Bf-110,其中第2中隊裝備Bf-110C-6,第2中隊和指揮部中隊裝備Bf-110D-0,而第3中隊則裝備Bf-109E-4/B。指揮部中隊擁有3架飛機,其他各中隊均為9架飛機,全大隊共計30架飛機。
圖5. 第210測試大隊第3中隊裝備的1架Bf-109E-4/B“黃色3號”,該機于1940年8月15日在參加對克洛伊頓基地的轟炸中被擊落
圖6. 停放在機場附近偽裝網下的1架Bf-110,前方為該部飛行員霍斯特·馬克斯(Horst Marx),馬克斯同樣參加了當年8月15日的轟炸,并且在被英軍擊落后被俘
在魯本斯多夫的指揮之下,第210測試大隊很快就形成了戰斗力,并且在7月10日轉場到了法國的德納(Denain)。然后,該部幾乎是馬不停蹄的投入了緊張的戰斗,從7月13日起,該部就開始針對航行在英吉利海峽上的英國商船發起進攻。這樣的行動一直持續了近1個月,直到8月12日,該部又開始轉而投入對英國本土的空襲,主要是對一些雷達站進行突襲,并且對皇家空軍的一些機場進行壓制。
圖7. 1940年7月30日,時任第2航空軍指揮官的阿爾伯特·凱塞林(Albert Kesselring,右起第3人)元帥視察第210測試大隊,圖中凱塞林正在1架Bf-110C-6旁和魯本斯多夫(最右)交談
為了執行對地攻擊任務,他們所使用的Bf-110進行了火力強化,其中最大的變化之一就是在機身下方原有的雙聯裝20毫米機關炮的位置安裝了1門30毫米機關炮,這樣可以在對地掃射時投送更多的彈藥,并且提高對目標的毀傷能力。
圖8. 經過改裝后的Bf-110C-6前部機身結構示意圖,可以清楚地看見30毫米機關炮的安裝位置
目標——肯利基地
隨著不列顛戰役的進行,為了徹底壓制數量雖處于劣勢但是依然奮力作戰的英國皇家空軍,德國空軍開始將目標投向了英國本土的各個機場。而其中,作為首都倫敦附近的主要空軍基地之一的肯利基地(RAF Kenley)很快就被德國空軍的參謀們在地圖上標注了出來。
圖9. 肯利基地徽章,綬帶上的拉丁語短語為其格言:“仰賴吾主”(nisi dominus pro nobis)
圖10. 肯利基地俯視圖
肯利基地位于倫敦以南的薩里郡,是倫敦附近3個空軍基地之一。作為英國皇家空軍歷史最悠久的機場之一,該基地在1917年就開始供“皇家飛行軍團”(Royal Flying Corps,英國皇家空軍的前身)運作。就在不列顛戰役爆發時,共有10個戰斗機中隊駐扎在肯利基地,這些中隊裝備了霍克“颶風”(Hurricane)式戰斗機,構成了保衛倫敦的空防力量的中堅,對試圖轟炸倫敦的德國空軍轟炸機部隊構成了嚴重的威脅。
由于肯利基地在倫敦地區空防體系中的主要地位,因此,為了保證轟炸倫敦的任務得以進行,德國空軍決定對肯利基地進行轟炸,以釜底抽薪的手段徹底消滅這一威脅。
但是,由于英軍方面已經預料到德軍可能的進犯,因此在肯利基地附近已經部署了較為嚴密的防御。除了部署在當地和附近機場的戰斗機之外,周圍的高射炮陣地也很有可能將對來犯機群構成嚴重威脅。這樣一來,傳統的大機群空襲的成功概率將會非常的低,必須采取較為快速靈活的機型進行突襲,以增強突然性,降低英軍防御作戰效率。
因此,這項任務就被交給了第210測試大隊。根據計劃,由該大隊的Bf-110攜帶炸彈負責總攻,而在掩護兵力方面,除了本隊的Bf-109之外,來自第52戰斗機聯隊(JG52)的Bf-109也將在編隊上方200米處提供高空掩護,以防英軍戰斗機從高空發動掠襲。而在參戰兵力方面,經過精心計算和規劃,將有23架戰機投入此次行動。
預定的空襲行動正在緊鑼密鼓的進行準備,為了盡可能的達成行動的突然性,降低英軍防空體系的效率,攻擊編隊將以超低空接近目標,而由于超低空飛行導致飛機航程下降,為了最大限度延長在英國上空的留空時間,參戰的機組駕機轉場到了位于法國海岸線附近的加萊-馬克(Calais-Marck)的德軍前進機場。經過多天的籌劃,最終到了8月15日,行動正式拉開序幕。
陰差陽錯的空襲行動
就在8月15日傍晚,預定的23個參戰機組人員在接受了戰前任務信息簡報和相關情況介紹之后,從機場駕機起飛,在夜色的掩護下,直奔向英倫三島。
雖然按照計劃,來自JG52的掩護戰機將為其提供掩護。但是,由于Bf-109型戰斗機的作戰半徑有限,因此他們在將空襲兵力護航至預定目標處之前就選擇了返航。而在此期間,1架無線電呼號為S9+EK的Bf-110也由于出現了機械故障被迫提前返航。這樣一來,剩下的22架戰機只得獨自完成任務。更加雪上加霜的是,當天的氣象條件非常惡劣,由于霧霾的影響,天空中的能見度非常的低。
坐在自己的Bf-110的座艙內,技術軍官卡爾-海因茨·科赫(Karl-Heinz Koch)少尉意識到此時自己的境遇已經是兇險無比。雖然這已經是他的第100次出擊,但是在這樣的情況下,作為編隊中的3號機,排在魯本斯多夫和霍斯特·費德勒(Horst Fiedler)中尉之后的他一直小心翼翼的跟隨著先導機進行飛行。
“敵機來襲!”這批德機的蹤跡很快被英軍偵測到,隨即,凄厲的防空警報聲在沿線的居民點響起,提醒居民立刻采取掩蔽措施。就在一片緊張的氣氛中,1位名叫哈特威爾(Hartwell)的目擊者在他家位于塞爾赫斯特(Selhurst)的花園看見了讓他大惑不解的一幕:1架飛機直接離開了編隊,然后扔下了2枚炸彈。或許,他所看見的,正是之前因為機械故障而提前返航的那架Bf-110。
圖11. 來自第210測試大隊的空勤人員合影,中立者即為科赫
科赫當然不會知道地面上所發生的事情,就在一片晦暗的環境下,他注意到前方的幾架戰機開始俯沖,就在下意識的跟隨之下,他也開始駕機朝“目標”俯沖下去,但是,就在他即將開始投彈時,他卻驚訝的發現,這里似乎并不是預定要攻擊的肯利基地!
事實上,他們攻擊的確實不是肯利基地,而是位于倫敦附近的另外1個基地——克洛伊頓基地。由于其屬于大倫敦地區的一部分,因此該地在當時還被德軍最高統帥部列為禁止轟炸的目標。但是,就算是現在這些飛行員意識到了這一切,他們也只能是無能為力——他們已經進入了轟炸航線,英軍的戰斗機也開始緊急升空對他們進行攔截。除了繼續硬著頭皮完成轟炸,他們幾乎別無選擇。
作為大倫敦地區最大的機場之一,克洛伊頓基地在1939年9月二戰爆發之后被英國皇家空軍征用,作為肯利基地的衛星基地使用。
其實,就在德機正在飛行過程中,1名來自第111中隊的列兵就已經發現了目標,并且發出了警報。就在德軍到了之前30分鐘,第111中隊就開始進行緊急起飛。不過,雖然已經得到了情報,并且已經有戰機準備起飛。但是,就在德軍戰機到達機場上空時,依舊利用僅有的一些機會完成了投彈。
“轟——”炸彈在克洛伊頓基地跑道和周邊設施中炸開,基地及其鄰近建筑頓時升起了滾滾濃煙。根據事后的調查,就在這場轟炸中,一共有9枚高爆彈(其中7枚為500磅)命中了機場區域,共導致62人死亡,另有來自第111中隊的4人、第1皇家加拿大空軍(RCAF)的1名飛行員、2名平民電話操作員及其其他185人受傷。
攔截與突圍
就在完成了轟炸之后,幾乎所有的德軍戰機都開始向南轉向,希望能以最快速度飛離英國海岸線,回到己方占領區。就在此時,之前已經強行升空的“颶風”的來自第111中隊的“颶風”開始與德軍展開空戰。
很快,來自第111中隊的威廉·戴蒙德(William Dymond)中士和來自第32中隊的列奧納德·皮爾斯(Leonard Pearce)中士駕駛的“颶風”就咬住了其中一個目標,這正是位于編隊中2號機位置的費德勒機組所駕駛的Bf-110。該機遭到了集中攻擊,盡管費德勒和機槍手約翰尼·維爾納(Johann Werner)奮力抵抗,但還是未能幸免被擊落的命運。費德勒由于傷勢較重于被擊落之后傷重不治身亡,而維爾納其則幸運生還,被隨后趕到的英軍俘獲,在戰俘營里度過了戰爭中余下的時光。
圖12. 正在費德勒座機墜毀現場進行檢查的英軍士兵
就在第111中隊飛行員率先對德機發起進攻時,從肯利基地飛來的第501中隊的“颶風”以及從鄰近的比金山(Biggin Hill)基地強行起飛的來自第32中隊的“颶風”也紛紛加入戰團,對這些試圖突圍的德軍戰機展開攔截。
就在剛剛順利完成投彈然后拉起之后,科赫的座機遭到了數架英軍戰斗機的攻擊。其中,來自第32中隊訓練飛行隊的漢弗萊·拉塞爾(Humphrey Russell)中尉駕駛的“颶風”成功擊中了科赫的座機。在戰斗中,科赫的機槍手,二級下士卡爾(Unteroffzier Kahl)被英軍戰斗機射出的機槍彈多次擊中,身負重傷。科赫拼命試圖擺脫英軍戰斗機的圍追堵截,向南試圖返回基地,拉塞爾則緊追不舍,戰斗從克洛伊頓上空一直打到了蘇塞克斯郡(Sussex)。最終,由于機身受傷嚴重,科赫已經無法將其飛回法國機場,因此,他不得不在東蘇塞克斯海岸線附近的一個名叫豪伊(Hooe)的小鎮附近的一處平地完成了迫降。就在完成了迫降之后,沒有受太大傷的科赫離開了機艙,然后他就看見5名國土警衛軍(Home Guard)的士兵朝他走了過來。識時務的科赫選擇了投降。就在15分鐘之后,3名當地警察也趕到了現場,他們將科赫帶到了警察局,而之前身負重傷的卡爾也已經被送往了當地的醫院接受治療。在警察局里,科赫經歷了長達2個半小時的等待,最終,他又被轉交給了第6德文郡步兵團(6th Devonshire Regiment)。當天晚上,科赫被暫時安置在了當地著名的戰斗修道院(Battle Abbey)。值得一提的是,這片修道院就建在1066年時諾曼入侵的著名戰場上,而粗通英國歷史的科赫卻把它當成了另外一處和諾曼入侵有關系的地方——黑斯廷斯城堡(Hastings Castle)。到了戰俘營之后,科赫得知,自己是開戰以來第219名被俘的德軍軍官。至此,德國空軍少尉科赫的戰爭已經徹底結束,第51156號俘虜的英國戰俘營生涯則正是拉開序幕。
圖13. 迫降在一片開闊地上的科赫座機,可見機身主體相對保持完好。機身上已經被英軍蓋上了偽裝網,防止德軍在發現之后將其摧毀
圖14. 戰斗修道院外觀圖
就在機場上響起了刺耳的防空警報之后,來自第32中隊的約翰·“波利”·弗林德斯(John ‘Polly’ Flinders)少尉在收到起飛命令之后,于當天夜間6點45分駕駛他的N2062號“颶風”從比金山基地起飛,和拉塞爾少校(Russell)一同朝肯利機場方向飛去。不過,弗林德斯在爬升飛往肯利基地的飛行過程中和一同起飛的拉塞爾少校失去了聯系。就在約12000英尺高度,他注意到在克洛伊頓基地方向不斷出現高射炮炮彈炸開形成的煙云,而機場和附近也已經升騰起煙霧。很顯然,德軍已經對克洛伊頓基地展開了空襲。弗林德斯立刻朝遠處望去,果然,在福蘭特鎮(Frant)附近上空,他發現在其下方3000英尺高度,正有2架雙發動機飛機正在向東南方向飛去(弗林德斯將其誤認為Ju-88)。就在弗林德斯試圖對這2架飛機發起進攻時,1架Bf-109從其右側發起了掠襲。弗林德斯立刻減速,Bf-109從其前方略過。利用這一良機,弗林德斯立刻開火,2秒之后,他看見敵機發動機開始冒出白煙。這架由霍斯特·馬克斯駕駛的Bf-109失去了控制,馬克斯本人也在近6000英尺高度選擇了跳傘,落地之后被當地警察俘虜。這是弗林德斯在整個不列顛戰役中取得的第3個戰果,而在整個不列顛戰役期間,他一共取得了5次空戰勝利,外加1個不確認戰果,而弗林德斯之前發現的2架Bf-110則趁機逃出了英國海岸線。值得一提的是,之前在法蘭西戰役期間,他的座機曾經在法國北部上空被擊落,但是他最終成功逃離,并且設法找到船只,和其他一些滯留在法國的人一同回到了英國多佛港(Dover)。
圖15. 對霍斯特座機墜毀現場的調查報告
圖16. 第32中隊部分飛行員合影,居中者即為弗林德斯
由于英軍戰斗機的密集攔截,德國空軍的這次空襲行動可謂損失慘重。在所有22架最終到達克洛伊頓上空的戰機中,共有7架被擊落,其中有6架為Bf-110,1架為Bf-109,而指揮部中隊的損失極為慘重,所有3架參戰戰機全部被擊落,可謂全軍盡墨。
魯本斯多夫的最終結局
就在經過一番苦戰之后,剩余的13架戰機飛行員在即將精疲力盡之時終于看見了法國的海岸線。就在回到己方基地之后,他們發現,大隊長魯本斯多夫本人的座機也并沒有返航。就這樣,他的名字被列入了損失名錄,無論是陣亡還是受傷被俘,一時半會都已經難以回到原部隊履職了。于是,就在8月16日,漢斯·馮·博爾滕斯泰因(Hans von Boltenstern)少校接過了指揮權,正式成為第210測試大隊的第二任指揮官。
雖然魯本斯多夫座機被擊落已經成為定局,不過,比起擊落本身更加耐人尋味的,則是對這個特殊的擊落戰果的判定。就在此戰結束之后,英軍在進行戰果判定時發現,不少英軍飛行員似乎都有可能擊落(或者至少說是擊中)了這架飛機。但是是誰最終完成了致命一擊,就成為了一個懸案。
就在當天的空戰結束之后進行戰果評判時,有不止一名英軍飛行員被認為有可能擊落了魯本斯多夫的座機。而在這些人當中最有可能的是2人,一個是第111中隊中隊長約翰·湯普森(John Thompson)少校,另外一人則是來自第501中隊的飛行員拜倫·杜肯菲爾德(Byron Duckenfield)少尉。湯普森在克洛伊頓上空時,曾經先后擊中了多架Bf-110,而在降落之后,杜肯菲爾德則報告稱,自己對一架“道尼爾-215”型“轟炸機”(系杜肯菲爾德本人錯誤報稱)進行了長時間的攻擊,就在最終耗盡彈藥之前,他成功擊中了飛機上的其中1臺發動機。之后,他看見被擊中的發動機艙竄出火苗,然后飛機失去控制,一頭墜向了地面,落在了距離肯特郡坦布里奇威爾斯(Tunbridge Wells)鎮附近的地方。由于此時飛機燃油即將耗盡,杜肯菲爾德在沒有來得及進行戰果確認的情況下就選擇了返航,因此,對于這架雙發飛機的真實身份的誤判也就在意料之中了。
為了進一步確認空戰中的各個細節,英軍情報人員對被俘的德軍飛行員進行了審問。在審問期間,霍斯特·馬克斯提到了一個細節,在他試圖為魯本斯多夫座機提供掩護時,魯本斯多夫在無線電中曾經對他呼叫稱,他的座機已經被擊中。這似乎證明了湯普森擊落魯本斯多夫的可能性。但是,就在之后搜集被擊落飛機殘骸的一系列行動中,一些當地的目擊者向英軍提供了一系列目擊報告,這些目擊報告又提出來了不一樣的觀點。其中,當地居民喬治·圖克(George Tuke)的目擊報告生動的記錄了魯本斯多夫最終被擊落的全過程。
圖17. 正在進行墜機現場進行調查的英國方面研究人員
就在8月15日當天,年僅16歲的圖克早早的和父母在其位于梅菲爾德(Mayfield)的家中用完午餐,準備乘坐公共汽車前往坦布里奇威爾斯的里茲劇院(Ritz Cinema)觀看電影。雖然在白天時,在梅菲爾德附近也時常可以聽見飛機發動機的轟鳴聲,但是由于高度較高,他們并沒有采取什么防空隱蔽措施。
就在看完了電影之后,圖克一家人又乘坐公共汽車在晚上回家,就在路上,正好聽到了空襲警報,1名警官出現在了車旁,要求司機將車開到路邊的樹蔭下以躲避空襲。雖然這樣的要求在身處和平年代的人看來有些不可思議,但是對于那時候的人而言已經是司空見慣。就在車輛停穩之后,車里的人們也被要求離開車輛,就地尋找隱蔽物。
就在找尋掩護的過程中,圖克穿越公路,躲進了一條壕溝內。遠處隱隱約約傳來了發動機的轟鳴聲,似乎正在展開一場激烈的空戰。突然,一架拖著火焰的飛機正在以極低的高度朝圖克所在的方向飛來,圖克睜大眼睛朝飛機的方向望去,隨著飛機越來越近,飛機上的鐵十字徽章也越發明顯,那是德國人的飛機!
飛機越飛越低,受損嚴重的尾翼也直接從機身上被撕裂下,最終,飛機一頭栽向了地面,落在了一處豬圈附近,化作了一團巨大的火球。見飛機墜毀,圖克立刻以最快速度跑到了墜機現場。飛機殘骸在大地上四散開,而附近豬圈里的豬也遭到波及,機上剩余的燃油引發了大爆炸,豬除了一部分當場死亡之外,其他的則哀嚎著四散奔逃開。雖然飛機已經受損嚴重,但是圖克還是依稀辯認出來,這是一架Bf-110型重型戰斗機。漸漸的,散發著惡臭的空氣讓圖克無法忍受,他又回到了大路上,然后乘上1輛公共汽車回到了家。
這大概就是魯本斯多夫的最終結局,就在他所執行的最后一次行動中,他和機槍手路德維希·卡雷澤(Ludwig Kretzer)無一生還。后來,英國方面對2人的身后事進行了還算妥善的安排,如今,他們還長眠在英國境內的德國軍人公墓內。
圖18. 位于德國軍人公墓內的魯本斯多夫和卡雷澤墓碑
后來的事
就在當天的空戰中,由阿爾弗雷德·哈比什(Alfred Habisch)上尉所駕駛的1架Bf-110被擊中,之后也和科赫一樣由于傷勢過重而選擇了迫降。就在發現了他的座機后,英國方面將其拖到了倫敦進行展示,參觀采取付費制,門票價格每人2.5英鎊。
圖19. 正在進行公開展示的哈比什座機
圖20. 另外1架在肯特郡附近被擊落的Bf-110機體正在被回收,呼叫代號S9-CK
圖21. 正在參觀被擊落Bf-110的英國普通民眾
到了1941年4月20日,第210測試大隊被改組,成為了新成立的“第210快速轟炸機聯隊”(Schnellkampfgeschwader 210 )的第1大隊,剩余的飛機一同轉場前往了阿比維爾(Abbeville)。至于克洛伊頓基地,就在3天之后的8月18日,又一次遭到了空襲。這次,由于第111中隊前往支援肯利基地方向,以至于德機得以從容投下11枚高爆彈和8枚帶延時引信的炸彈,幸運的是,這次并沒有軍人傷亡。
頗具諷刺意味的是,就在不列顛戰役之后,一直在各種測試中跌跌撞撞的Me-210終于開始了部隊試飛。雖然梅塞施密特方面在1941年至1942年間持續修改飛機瑕疵,但沒有根治這架飛機的缺陷,即使是該機后來勉強進入德國空軍服役后也僅僅是“走了個過場”,倒是匈牙利空軍因為缺機而接收了大量通過德匈共同生產計劃而由多瑙河飛機制造廠生產的Me-210C型戰斗機,并且將其用于實戰,給該機慘淡的發展歷程多少挽回了些顏面。至于圍繞該機和后續型號Me-410所發生的一系列扯皮、爭論乃至宮斗,那就是另一個更長的故事了……
圖22. 1942年飛行在法國上空的1架Me-210A-1
- 全文完,敬請期待下一篇!-
作者的其他文章可以從下方快捷進入:
??????
如果您覺得本站還不錯,請掃這里關注、收藏、轉發三連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