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盧溝橋事變88周年紀念日。1937年7月7日夜,日軍在北平西南盧溝橋附近演習時,因一名士兵走失而與中國守軍起糾紛,然后炮轟宛平城,國軍第29軍奮起反擊,史稱盧溝橋事變,又叫七七事變。
七七事變成為日本全面侵華戰爭的標志,也是中華民族全面抗戰的起點。
日本在北京(民國十七年改稱北平)周邊駐兵,是基于1901年(光緒二十七年)的《辛丑條約》。日本方面稱此舉的初衷是防范義和團再起,保護其僑民和外交人員。
1937年7月7日晚,日軍小股官兵在宛平城外盧溝橋旁邊演習,其間遭遇冷槍,集合點名后又發現有一名士兵失蹤,遂敲打城門要求入城搜查,并要求對冷槍一事給予說法。
國軍請示上級后拒絕開門。日軍也請示上級。凌晨時分日本聲稱再次遭到槍擊,日軍決定開火。雙方打打、談談、停停。7月11日,時任日本首相作出增兵華北的決定。后世相當多日本學人認為,內閣這次增兵決定是魯莽、愚蠢、災難性的。
那么這一切的背后,究竟存在什么樣的邏輯呢?以下內容主要源自南報網訊記者解悅報道。日本和中國是一衣帶水的鄰邦。但在歷史上,這個鄰居卻多次化身敵人,給中國帶來了不可磨滅的慘痛記憶。
日本人緣何一次次走向戰爭?上至世界頂尖的優秀人才,下至普通的日本百姓,為何認定“唯有戰爭才是出路”?從甲午戰爭到太平洋戰爭,日本差不多每10年就經歷一場大戰。日本是如何將這一場場戰爭的理由正當化,從而獲得民眾支持的?這些問題,如果不從日本人自己的視角去審視,答案會有殘缺的遺憾。
一本暢銷日本10年的歷史書《日本人為何選擇了戰爭》,近年被翻譯引進中國出版。該書正面解答了所有關心戰爭與和平的人們一直以來的一個疑惑。作為第九屆小林秀雄獎獲獎作品,該書在日本出版時就曾掀起熱議,時至今日依然常常被擺在日本書店歷史類書籍的最顯眼處。
《日本人為何選擇了戰爭》的作者加藤陽子,是日本東京大學歷史學教授、戰爭問題研究專家。她坦言:“讓中國讀者們讀到這本書,我頗感壓力?!碑吘贡緯皥鼍啊鄙婕白疃嗟膰揖褪侵袊?,中國人尤其對最近也最慘烈的那場戰爭最為在乎。
說起寫書緣由,加藤陽子于后記中寫道,在日本書店里,她常??吹揭淮蠖寻选按笾e言”“為了不再道歉”之類刺激性語言放在書名里的近現代史讀物。這些書里的史料和史料中包含的潛在信息并沒有被全面、公平地分析,根本消解不了心中的疑惑,甚至會影響當下日本人對現在和未來的判斷。
加藤陽子常常捫心自問:如果自己也生活在那個時代,是否同樣會被國家的那些說辭所欺騙。她說很怕自己可能也看不穿那些冠冕堂皇的話。
過去,日本利用日俄戰爭的回憶,將“九一八事變”正當化;進而利用過去戰爭的觀念與歷史,為新的戰爭進行背書。加藤認為,這種行為值得包括中國人民在內的世界各國人民警惕。
《日本人為何選擇了戰爭》作者加藤陽子教授
2007年末到2008年元旦,加藤陽子在日本榮光學園為高中部和初中部的學生進行了為期5天的特別講座?!度毡救藶楹芜x擇了戰爭》這本在日本掀起熱議的書,就是以該系列講座內容為基礎撰寫的。成書以課堂問答的形式,內容辛辣,但語言通俗易懂,照顧到了不同學識程度的讀者;所設置的問題,一個個直擊要點。
通過層層推進的多維分析,加藤陽子探究了當年日本為政者和國民如何看待世界局勢,為何每一次都最終選擇了戰爭以及戰爭是如何發生的等等一系列問題,引導讀者從更多元的視角理解日本近代史上幾次改變國運的戰爭的發生邏輯。
早稻田大學教授加藤典洋認為,加藤陽子能夠獲得第九屆小林秀雄獎名副其實,因為她“不為先入為主的觀念所左右,勇于將自己獨立的判斷發表出來”。
日本作家、評論家橋本治則這樣評價《日本人為何選擇了戰爭》:本書“不是單方面地提出結論,而是指出通往結論之門的方向,也就是說,給了讀者評論的空間”。
日本畫家筆下的甲午戰爭
《日本人為何選擇了戰爭》被稱為 “日本近代史研究最前沿”的著作。它不僅從另一個維度解讀中日戰爭背后的種種隱秘,而且還深入研究日本軍人與文人政府之間的血腥角力,以及日本軍部一步步走上全面侵華不歸路的原因和過程,填補了以往抗戰歷史研究的諸多空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