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烏沖突正酣,歐洲局勢卻再度升級!
7月15日,歐盟27國就加大對俄制裁,吵得不可開交,第18輪制裁方案也因分歧太大被擱置。
而特朗普這邊呢?一邊恢復對烏軍事援助,一邊卻拒絕出兵,態度讓人捉摸不透。
面對當前局勢,普京卻意外地提出了停戰的四大條件......
7月15日,歐盟第18輪對俄制裁方案,未能獲得27國一致通過。
這可不是個常有的情況,一直以來,歐盟對俄制裁一直都是“同仇敵愾”,但這次卻出現了明顯的裂痕。
因為,長期以來,歐洲對俄制裁帶來的反噬效應,已讓不少成員國不堪重負。
能源價格的劇烈波動、貿易渠道的持續受限,不僅推高了成員國的通脹水平,也讓民眾對制裁政策的支持度不斷下滑。
斯洛伐克因天然氣供應保障問題明確反對,匈牙利等國也因經濟代價表達不滿,這些分歧導致歐盟成員國未能達成一致。
而這邊歐盟還沒理順呢,美國的特朗普又出來說話了。
7月16號,特朗普表示,美軍不會直接參與俄烏沖突。
可這話剛說完,他就變了調子,說要給烏克蘭送更多武器,里面可能還有能打500公里的巡航導彈。
這就有意思了,不派兵,卻給這么厲害的武器,到底想干啥?
有人分析,特朗普是怕直接跟俄羅斯對上,美國老百姓不答應。可在俄烏沖突中,美國又不想讓俄羅斯占上風,所以就想靠給武器來壓俄羅斯。
值得一提的是,在這樣的局勢下,俄羅斯總統普京開出了四大停戰條件,將這場沖突中的核心訴求擺在了明面上。
普京的四大停戰條件
普京的第一點訴求是:北約停止東擴并具法律約束。
作為俄羅斯多年來的核心安全關切,北約東擴的持續推進,早已突破俄羅斯的戰略紅線。
從波羅的海三國加入北約到吸納東歐國家,每一次東擴都意味著,西方軍事力量向俄羅斯邊境的逼近。
俄羅斯要求以法律形式固定北約停止東擴,實質是希望重構歐洲安全框架,將自身的安全訴求納入制度化保障,從根本上消除北約軍事集團對其西部邊境的現實威脅。
普京的第二點訴求是:烏克蘭永久中立且限制武裝力量。
我們都知道,烏克蘭的地緣位置決定了其成為俄與西方勢力爭奪的焦點。
若烏克蘭倒向北約,俄羅斯將失去最后一道戰略緩沖帶,莫斯科等核心區域將直接暴露在北約軍事輻射范圍內。
因此,普京要求烏克蘭保持永久中立,實質是阻止其成為西方圍堵俄羅斯的“前沿陣地”。
而限制其武裝力量,則是從軍事能力上消除潛在威脅,確保烏克蘭無法成為對俄實施軍事威懾的工具。
普京的第三點訴求是:保障烏境內俄語居民權益。
烏克蘭境內的俄語群體與俄羅斯在歷史、文化、語言上的深厚聯系,使其成為俄羅斯重要的利益關聯方。
但近年來,烏克蘭國內卻出現了“去俄語化”政策,這不僅傷害了俄語居民的身份認同,也被俄羅斯視為對其文化影響力的壓制。
普京的第四點訴求是:承認俄已控的領土。
沖突爆發后,俄羅斯控制的烏克蘭部分領土,在戰略上可作為抵御西方軍事壓力的緩沖地帶,在資源與地緣價值上也具有實際利益。
所以,普京要求國際社會承認這些領土的控制權。
雖然普京提出的這四項條件直指俄羅斯的核心利益,卻與烏克蘭及西方的戰略認知形成尖銳對立。
對烏克蘭而言,領土完整與國家主權不容讓步,接受這些條件意味著喪失國家發展的自主性。
對西方而言,承認俄羅斯的領土訴求將動搖其主導的國際秩序原則,而放棄北約東擴則意味著拱手讓出在東歐的地緣優勢。
這種根本性的利益沖突,使得停火談判的空間被極大壓縮。
當前,歐盟制裁的裂痕、美國軍援的算計、俄羅斯的底線訴求相互交織,俄烏局勢正進入更復雜的博弈階段。
歐盟內部的分歧是否會演變為對俄政策的實質性分化?特朗普的軍援計劃能否在歐洲獲得足夠支持?
俄羅斯面對西方持續施壓是否會采取更強硬的反制措施?這些問題的答案,將共同決定這場沖突的未來走向......
信息來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