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央視新聞報道,韓國首爾中央地方法院第11次審理尹錫悅內亂案時,這位前總統再次缺席——這是他7月10日被拘留后第二次未現身庭審現場。法院消息顯示,尹錫悅的代理律師稱其因健康惡化無法久坐,但未提交醫學證明。
這場看似普通的庭審缺席,揭開了韓國政壇新一輪震蕩的一角。自李在明搬進青瓦臺以來,針對尹錫悅的調查以罕見速度推進:從1月因“內亂罪”被捕后獲釋,到7月10日凌晨法院以“可能銷毀證據”為由再次簽發逮捕令,前后僅用半年時間。更值得關注的是,特檢組近期動作頻頻——7月16日,他們不僅禁止尹錫悅會見除律師和家屬外的任何人,還對前國家情報院長趙太庸的住宅等8處地點展開扣押搜查,試圖從關聯人物處挖掘更多證據。
尹錫悅(資料圖)
根據韓國法律,內亂罪最高可判無期徒刑,若疊加特檢組近期追加的“叛國嫌疑”“外患罪”等指控,刑期可能進一步加重。所謂“叛國嫌疑”,主要指向尹錫悅被指派的警衛持槍阻撓警方執行逮捕令;“外患罪”則涉及2024年12月“戒嚴令”事件中,其被懷疑通過情報部門誘導朝鮮挑釁,為戒嚴制造借口。特檢組透露,尹錫悅被釋放后還涉嫌教唆刪除與金成勛的保密通話記錄,這些行為若坐實,將進一步坐實其“破壞憲政秩序”的嫌疑。
李在明的“清算”遠不止針對尹錫悅個人。此前,尹錫悅擊敗李在明后,不僅對后者發起多項刑事調查,還讓李在明的妻子和孩子卷入輿論風暴,幾乎斷送其政治生涯。如今李在明上臺,外界普遍認為這是“以牙還牙”的政治報復。但更深層的動機,指向韓國政壇長期存在的“親美勢力”問題。尹錫悅所在的國民力量黨,被指與美國關系密切,是近年來韓國親美政策的主要推手。李在明借尹錫悅案發難,既削弱了這一派系的核心影響力,也為共同民主黨掃清了施政障礙。有分析指出,李在明的真正目標是推動韓國外交路線向更中立方向調整——畢竟,過去幾年韓國在美朝之間的搖擺,已讓國內改革派多次陷入被動。
尹錫悅(資料圖)
這種“清算”模式,在韓國政壇并不陌生。文在寅時期,樸槿惠因“親信干政門”入獄;尹錫悅上臺后,又反過來調查文在寅的親信;如今李在明對尹錫悅的動作,延續了這種“青瓦臺魔咒”的惡性循環。但與以往不同的是,此次調查的效率堪稱“罕見”:特檢組從申請逮捕令到法院簽發,僅用了72小時,而普通刑事案件走完這套流程至少需要三個月。尹錫悅案證據鏈復雜,涉及內亂、妨礙公務、偽造公文等多項罪名,如此快的節奏,難免讓人質疑司法是否淪為權力工具。
尹錫悅的健康問題,也為這場政治博弈增添了變數。代理律師稱其因長期服用糖尿病、高血壓藥物,被拘留后體力嚴重下降,出現眩暈癥狀,“連上樓梯都很困難”。但法院明確要求,若因健康原因無法出庭,需提交醫學證明;若認為特檢組做法違憲,應通過法律途徑解決,而非缺席庭審。這種“程序正義”與“現實困境”的沖突,讓案件更加復雜——尹錫悅若堅持不出庭,可能被視作藐視法庭;若出庭,健康風險又難以預估。
尹錫悅(資料圖)
特檢組接下來有20天時間完成調查并提起公訴。若內亂罪成立,他可能面臨無期徒刑;若外患罪坐實,刑罰可能進一步加重。但無論結果如何,這場“清算”已對韓國政治留下深刻印記——它不僅重塑了權力格局,更暴露了司法與政治的復雜糾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