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國涌
讀無用之書,做有用之事
題記:古今中外,最好的文明成果、最有創造性的思想,都是靠書籍這種形式記錄、傳承下來。如果不讀書,這些東西不可能被吸收。一個人不可能任何事情都直接去體驗,必須接收間接經驗,通過書本獲得其他人的成果,站到偉人的肩膀上,才有可能往前進一小步。
自古以來,中國就是一個非常尊重讀書的國家,有敬惜紙張的傳統。長期以來,我們都把讀書看成非常神圣的事情,然而閱讀趨勢在走下滑線。根據最近這幾年的調查數據,國民閱讀率在持續走低,書店的圖書銷售也在走下坡路。雖然每年的圖書產量越來越多,至少在幾十萬種以上,但是真正的有效閱讀變得越來越稀罕,很多人已經多少年沒有摸過書。這給我們傳遞了一個信息,我們的傳統閱讀開始出現危機。
大家都在追問世界的進步,其背后一定有推動力。它的主要推動力是什么?有人說,世界發展、社會進步的最主要推動力是技術。比如說,瓦特發明蒸汽機,就帶來了工業革命,帶來全世界經濟飛躍,從農業社會開始向工業社會進步。計算機的出現,使世界開始進入信息化時代,社會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文化方式都發生重大變化。互聯網進一步把世界帶入了后工業文明社會,也可以說是信息化社會。在這樣一個背景下,傳統的閱讀到底還能起什么作用,這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我個人的看法是,技術的進步是推動世界進步的主要推動力,但是新技術產生的背后是什么?最核心的還是思想。過去人們往往把“思想”狹窄化,以為是高深莫測的東西。其實,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思想,只不過是每個人的思想不同。思想,簡而言之,就是想法、念頭,只不過思想五花八門,產生不同的層次,有深有淺,有雜亂零散的,有系統整齊的。技術背后的力量實際上是思想的創造力,時代越往后推,越接近后工業化時代、信息化時代,思想的生命力就會越來越顯示、發揮出力量。
古今中外,最好的文明成果、最有創造性的思想,都是靠書籍這種形式記錄、傳承下來。如果不讀書,這些東西不可能被吸收。一個人不可能任何事情都直接去體驗,必須接收間接經驗,通過書本獲得其他人的成果,站到偉人的肩膀上,才有可能往前進一小步。文化上每一個進步都不是天上掉下來,孔夫子寫《春秋》,他的思想也不是一個人想出來,而是在他之前的中國文化發展的基礎上,想出來一些自己的哲學思想、教育思想。
閱讀是人類往前走的起點。我把當代的中國閱讀趨向做了一個簡單劃分,大概是三種類型:功利性閱讀,或者叫實用性閱讀;泡沫性閱讀;超越性閱讀。
功利性閱讀
中國有近1300年的科舉歷史,從隋朝開始科舉考試,到1905年慈禧太后下令廢除,經過了隋、唐、宋、元、明、清六個朝代。在這六個朝代中,中國人讀書只有一種道路,那就是“學成文武藝,貨與帝王家”。學而優則仕,只有讀書做官這一座獨木橋。在古代,長期以來給每個人提供的可能性非常小,空間很狹窄,生下來就被社會規定。要讀書只有走科舉之路,考上了才可以去做官。
我們得承認,科舉制度有好處。它提供了社會流動的可能性,一個底層的農民“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只要他讀書讀得好,就可以通過科舉走秀才、舉人、進士的道路改變社會身份,實現從下到上的流動,平民可以成為貴族。一個社會如果不能提供這種階層之間的流動空間,就會是高風險的。無論有怎樣強大的國家機器自上而下的約束,如果社會底層平民一生下來就沒有出路,無論怎么努力奮斗都不可能進入上層社會,注定永遠是底層社會的人,那么這個社會就會處于高度風險中。社會制度必須有這樣的安排,讓底層的人有機會向上,有機會改變命運,而知識就可以改變命運。
科舉考試就是這樣的一個制度安排,可以讓人通過讀書改變命運。于是,全社會對讀書、對書本、對字詞都有一種發自內心的敬畏。這種敬畏非常重要,一個社會如果對文化失去敬畏,就很容易退回到原始時代,沒有文字記錄的時代。對文化的敬畏,是社會往更好方向變化的基本動力。如此而言,科舉制度也有好處。哪怕從科舉考試產生文官這個選拔制度本身來說,那也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文官考試制度。后來英國人的文官考試制度,就是參照中國科舉制度。在1300年的歷史里,人才的選拔、官員的選拔機制是比較健全的,許多人都是通過科舉而晉身統治階級。作弊當然有,但大部分是公正的,它具有相對的公正性。
科舉考試對中國文化、中國讀書人的影響實在太深太大。由此產生了功利性、實用性閱讀。在上千年的歷史長河里,給中國人奠定了非常強大的心理慣性:讀書就是要實用,如果不實用,人們就會放棄。
1905年,慈禧太后下決心要把科舉廢除。在此之前,面對列強不斷入侵的危機,清政府無力抵抗。在一部分讀書人中間,就產生了變法維新的思想,所以就出現了1898年光緒皇帝的百日維新。然而在這103天當中,真正執行光緒帝變革命令的只有湖南省,巡撫陳寶箴和他的兒子陳三立在湖南實行新政,辦得轟轟烈烈。但其后慈禧太后發現自己的大權被削弱,所以發動宮廷政變,改良的道路沒有走通。
慈禧太后鎮壓了戊戌變法僅僅兩年,1900年八國聯軍占領了北京,慈禧太后帶著光緒帝倉皇出逃,顛沛流離到了西安。從這以后她下決心要有所改變,1901年就開始著手推動了一些新的變化,歷史上叫“晚清新政”。晚清新政實際上執行了百日維新,是一場沒有光緒帝的變法。在這過程中,慈禧也看到教育的重要性。傳統的四書五經培養出來的士大夫已經不適應時代的要求,根本無法面對近代社會,所以清廷開始辦新學堂,既有京師大學堂,也有許多新式的中小學。科舉的廢除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產生的。然而許多人不愿意把自己的子弟送到新學堂,因為新學堂沒有出路,最終社會要承認的還是科舉功名。新學堂的畢業生學了數學、外語,但是沒有科舉功名就做不了官,解決不了出路問題,因此招不到學生。
在這樣的情況下,1905年9月,慈禧終于下詔書,把延續了1300年的科舉制廢除,中國人讀書做官的道路被改變了。但是科舉制的廢除并不意味著長期以來積累起來的、已扎根民族內心深處的讀書做官情結的終結,它不可能隨著科舉制的消亡馬上改變。當時,進京師大學堂讀書的多數是貴族子弟,那里仍被看作一個培養官員的官僚養成所,不是一個真正近代意義上的大學,不是討論專業知識、精神修養的地方。直到1917年蔡元培到了北大以后,做了大刀闊斧的改革,才把北大的價值觀扭轉過來。
在中國人的內心深處,根深蒂固的仍然是把讀書跟實用、功利的東西捆綁在一起。每個大學,最核心的東西應該是大師和圖書館。現在大學圖書館,不再像過去那么重要,人們不再把圖書館看作神圣。以往我們傳承知識,渠道比較單一,就是靠大學,靠圖書館。而現在,在網絡上搜索一下就可以。互聯網這種工具快捷方便,對一般性資料整理來說確實有用,但是網絡知識有一個最大的弊病:只要網絡上有的東西,都是已知的東西,是全世界可以共享的知識;借助網絡來了解、學習、提升,是不夠的。一個民族最終要有創造性,還需要讀書,離不開傳統的紙質讀書。
▲ 原刊插圖
泡沫性閱讀
泡沫性閱讀和泛娛樂化時代密切相關。現在所有人都很忙,都上了高速公路,都飛在空中。我們的時間特別寶貴,每個人都為忙而忙。這是一個時代的氛圍,我們急于成功、發財,我們要追求財富,追求夢想。這些東西本來是合理的,追求財富、快樂、各種各樣的夢想,是每個人天生的權利。但當所有人都渴望著天上給自己掉餡餅,渴望這個餡餅以最快的速度落到自己手里,世界就開始躁動不安。事實上,經濟化社會有好的一面,但是所帶來的負面東西也不容忽視,比如環境破壞,比如對人的精神摧毀。
所謂高級知識的創造、第一流的文明成果,都不是忙出來,而是閑出來的。哲學家要有很多有閑時間,坐著喝茶,看天空,做無用功。我們離星星、月亮、太陽越來越遠,很難停下腳步好好看頭上的天空。其實,看天空也是一種思考,是一種思想的過程。很多創造需要人處于不太忙的狀態。但是為了謀生,人不能不忙,這就是一個矛盾,是經濟化社會必然會帶來的。人們遠離了閱讀,遠離了星空。
在中國文化的原創時期,也就是春秋戰國的諸子百家時期,儒家、道家、墨家、兵家的論說表面上有所不同,但實際上有一個共同點:他們主要是思考現實人生。孔孟都是思考日常生活中看得到、摸得著、客觀存在的東西。孔子不思考鬼神的問題,不思考無法把握的問題。孔子講倫理,是給君王做施政的參考,要實行仁政。老子提供另一套政治哲學,要統治者無為而治,他的理論還是離不開現實社會。墨家、兵家、法家,都是圍繞著現實生活來論說的。
中國人在原創性的文化軸心時代,沒有產生各個分支學科來,沒有發展出物理學、邏輯學、動物學、植物學等各種學科,往多學科方向發展。在春秋戰國,在文化發達繁榮的諸子百家時代,大家都是思考眼前的問題,沒有思考無用的問題,只思考有用的問題。社會發展到今天,諸子百家的時代離我們很遠了,我們對諸子討論的問題已經很陌生,但現在的人依然著眼于眼前的問題,而且變得更加急迫,恨不得立竿見影。
在這樣的節奏下,泡沫性閱讀迅速占領了閱讀空間。到書店一看,擺在最醒目、最好位置的不少是粗制濫造的書,題目醒目,很吸引人,但是讓你讀完就忘記了。就像報紙一樣,只有一天的生命,過了幾天就成了廢紙。這種書籍也是這樣,時效性非常強,能捕捉人的心理。作者掌握最近的賣點是什么,哪方面的內容能吸引眼球。我稱之為泡沫性閱讀,就像肥皂泡一樣,讀了就過去了,沒有精神含量,就是一種虛幻的東西。這種泡沫性閱讀的擴張,就給傳統閱讀帶來第二個巨大沖擊。
過去沒有網絡,沒有電視,人的休閑方式傾向于比較高雅的文化。比如以前的企業家,他們的業余生活讓我非常吃驚。這些整天跟機器、商業打交道的商人,業余生活非常簡單,基本上是讀書、寫字。榮毅仁的父親榮德生最喜歡梅花,很早就在無錫太湖邊買下了一塊地,種了幾千棵梅花。榮氏家族建立梅園以后,任何人可以隨便進出,不要門票,小商販可以隨意吆喝賣東西。有人跟榮德生說,梅園畢竟是私家花園,是個人掏錢修起來的大園子,怎么可以這樣?榮德生說隨他們吧,本來就是為了社會。榮家在無錫一共辦了四所男子小學、四所女子小學、一所工商中學、一所江南大學。從小學、中學到大學,完全是個人捐款辦的,貧寒子弟可以申請免費。還有創辦了中國最大的民營輪船企業的盧作孚,不管出門還是在企業經營的空閑時,都拿點書看。盧作孚喜歡看《讀者文摘》,馬歇爾、艾森豪威爾的回憶錄,也看歐洲史等方面的書,這些書跟企業沒有直接關系。他經常邀請學者專家到民生公司演講,還辦了刊物《新世界》。從刊物的名字可以看出這位企業家追求的境界,他站得高、看得遠,賺錢只是人生的一部分,不是他的全部。還有棉紗大王穆藕初。他的兒子曾告訴我,印象最深刻的兒時回憶,就是小時候在家里捉迷藏時,在書柜的后面跑來跑去,他家書柜跟圖書館一樣是一排一排的,有很多中外書籍。他父親的業余生活,基本上就是讀書、書法和昆曲。
這些一流的企業家,在中國歷史上的影響力是巨大的。他們對閱讀都保持了終生的興趣,一輩子無論是貧窮還是發達,都不忘閱讀的習慣,都保持著良好的閱讀狀態。這種讀書做人的境界,在過去能夠做到,以后的人難道都失落了嗎?我相信會回歸的。將來的中國,到工業化成長到一定程度時,人們的腳步放慢下來時,許多人就能從功利性閱讀和泡沫性閱讀走出來,回到真正的超越性閱讀。
▲ 原刊插圖
超越性閱讀
超越性閱讀,就是“讀無用之書,做有用之事,遣有涯之生”。讀無用之書,未必給我們帶來直接的用處,不會帶來實際的利益,不會有立竿見影的好處,就是為讀書而讀書。
人除了生物屬性以外,還有社會屬性、精神屬性。人不會停留于生物屬性的需要,還有社會交往的需求、精神的追求、自我實現的追求,馬斯洛的人類需求五層次理論講得非常清楚。人不是只有生物屬性的人,人不但只有選擇不同品牌的電腦、手機的權利,人還有選擇精神文化產品的權利,光強調人的某個側面是不完整的。
人的需要是多層次的。超越性的閱讀,讀無用之書,滿足的不是人類的生物屬性,而是人類精神屬性的需要。無用的意思,是要給自己一點空間,給內心空間,給精神空間,給自己一些放松,給自己一種滋潤。在這當中,才會得到新的體驗、新的東西。
但是做事要做有用的事,對自己有利,對社會有利,對他人有利,利己利人。利己又利人的社會,才是長期可持續、溫暖的社會。做有用之事,是滿足人的社會屬性。人不是孤立地生活在荒島上,而是生活在世界當中,世界不可能光是為你一個人的存在而存在。做有用之事,就是要利己又利人。
做有用之事,遣有涯之生。知識無涯,人生有涯。生命是有限的,人活在這個世界上可能非常短暫,活得長壽也不過是一百多歲,所以人生是非常有限的時間存在。有涯之生如何過,完全取決于每個人的選擇。什么叫成功?現在往往把成功理解為物質化的成功,似乎滿足人的生物屬性的需要就是成功。我們強調超越性的東西,強調讀無用之書,可能有點奢侈。但是奢侈的東西是好東西。不奢侈的東西,隨手可以揀起的東西來得太容易,未必是好東西。
人是有精神家園的,不是無根的飄萍,不是天上斷了線的風箏。人是有根的,這個根就在古往今來的文化命脈當中,歷代傳承。從春秋戰國,到古希臘、古印度,文化都記錄在歷朝歷代的書籍當中,成為經典。經典讀物跟普及讀物是不矛盾、不沖突的。我們身處這個時代,不應該把自己的文化水準有意降低。
朱自清先生早年寫過一本書《經典常談》,是很薄的小冊子,今天已經成為經典。在當時,這本書其實是一個通俗讀物,朱自清寫得精到、準確、流暢,有小學文化的人都可以讀懂。然而,今天的大學生一般也不會去讀這本書。我們不要矮化自己,把自己不斷往下降,只去讀特別淺顯的書,稍微有一點深度的東西就覺得高不可及。說到底,最好的書往往并不深,雅俗共賞才是真正的好書。孔子的《論語》實際上是一個對話錄,蘇格拉底留下來的著作也是他跟學生的對話,本來都是口語,本身很淺顯,根本沒有必要把它扭曲了、重新闡釋了,變成另外的東西。我們可以直接接觸這樣原著,不會有閱讀障礙。
一個人在一生當中,因為職業的區別,接收的信息是不一樣的,讀的書不一樣,但是有相同的東西。一個人一生中總要讀幾本經典,真正的文化在里面,那里才有含金量。大部分泡沫性的書里面是沒有含金量的,是速朽的東西。我們不可能去讀很多書,一生讀一萬本書就很了不起了。人生有涯,書無涯。讀不了這么多書,在這種情況下,讀一點跟自己的職業、專業毫無關系的書,就尤其要學會選擇。一個人品位的高低、精神格調的高下就取決于自己的選擇。你怎么選書,你就是什么樣的人。我喜歡跟學生講“讀第一流的書,做第一流的人”。第一流的人,不一定在某個領域獲得巨大的成就,有杰出的建樹,不一定錢最多、官最大。所謂第一流的人,就是有開闊的視野,看得到世界,看得到星空,知道自己在什么位置,對自身有清醒的認識,對社會有清楚的判斷,對世界有理性的認識,這樣的人就是一流的人。基于這樣的考慮,讀第一流的書就非常重要。
我年輕時,在溫州圖書館讀過很多書,它給我一生提供的支撐是非常大的。當時,我讀商務印書館出版的“漢譯世界名著”等一批書,在兩年里比較集中地讀了這方面的書,一輩子也享用不完,就覺得背后有一種東西推動著我,因為我曾看到人類歷史上的文化創造。在我的眼前,就不會有障礙阻止我去認識一些新的東西。一個人一旦有機會去看過一流的書,就會給自己一片內心的空間,眼前就有一個更大的世界,讓自己看到星空上面有那么多燦爛的星辰。超越性閱讀,就是讀第一流的書,讀無用之書,讀跟自己職業并無直接關系的書。讀這些書的過程,就是跟第一流人物對話的機會。在這些對話當中,自己的精神得到了滋養,自己的品格得到了提升。這個過程,特別是對年輕一代,具有深不可測的影響。一個人有幸在20歲之前接觸到一本非常好的書,就可能決定了他一生的命運。世界上有很多東西可能改變一個人,遇到某一個人、某一本書,甚至某一篇文章,你就會被改變了,從這里打開了自己的世界。翻閱一些無用之書,很可能給你的人生奠定了新的基礎,找到新的方向。
現代經濟在帶來物質繁榮的同時,也帶來一些浮躁、負面的東西,讓人不知所措,仿佛時刻處于人生的十字路口,面對精神上的失落。許多人為謀生而四處奔波,勞碌一生。當下也許是有史以來變化節奏最快的時期,田園牧歌的生活一去不復返了。工業化的路走到今天,給人帶來了隱憂,讀書在今天也變得有點奢侈。
我們的民族,在很多人眼睛看不到的地方,在每一個角落,都有讀書的種子,都有思想的星星點點。面對同一本經典,每個人都是平等的。我跟世界上最優秀的、具有創造力的人直接對話,在書的面前,所有的權勢都不存在了,無論怎樣顯赫的權貴,跟我也是平等的。就像在互聯網時代,世界是平的,我們打開網絡,就可以獲得跟所有人同樣平等的地位。讀書也一樣,能夠在讀書中找到平等。眾生平等,沒有一個人比其他人高。我們讀書,特別是讀無用之書,就是要獲得看待世界的基本價值,形成我們自己的價值,共同建立起一種價值觀,這個社會就會成為一個更美好的社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