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創作者/編輯: 哲南卡
| 分類: 哲叔聊國際風云
最近俄羅斯和美國的航母,都上了熱搜.
俄羅斯這邊,正準備對自己唯一航母“庫茲涅佐夫”號的命運作出決定,大概率要將其退役。
美國那邊也好不到哪里去。
明年5月,“尼米茲”號航母也要退役了,新航母下水卻遙遙無期,航母數量將降到10艘。
曾經的兩個海軍強國,一個新航母遲遲無法交付,另一個干脆連最后的航母都準備放棄了。
這是老帝國的時代正在落幕,而新的時代正在開啟。
01
先說說俄羅斯的航母。
這是個悲傷的故事。
俄羅斯海軍,從蘇聯時代開始,就從沒有真正擁有過航母的黃金時代。
蘇聯廣袤的陸上疆域讓坦克洪流成了防御的剛需,而支離破碎的海岸線,容易被卡脖子的出海環境,讓海軍艦隊永遠處于次要的地位,昂貴的航母更不受待見。
癡迷核武的赫魯曉夫一句“航母是漂浮的鐵棺材”,直接腰斬了多個在建航母項目。
到1991年蘇聯解體的時候,只剩下“庫茲涅佐夫”號航母(以下簡稱庫艦)正在黑海進行試航。
當時,為了不讓這艘還沒有完工的巨艦落到烏克蘭手里,北方艦隊的官兵連夜割斷纜繩,駕駛它冒死穿過北約監控的海域,回到了俄羅斯。
這場逃亡般的航行,讓庫艦落下了很多病根,尤其是動力系統。
1993年,庫艦首次配齊了艦載機,開啟了自己命運多舛的一生。
截止到2017年進入船塢大修,庫艦服役的26年里,一共也就遠航了7次,其中還包括2016年敘利亞的實戰。
在這7次遠航當中,還有多次因為出故障中斷。
庫茲涅佐夫號
每次庫艦航行時冒出濃濃的黑煙,都被西方嘲笑為:“在太空都能看見的俄海軍旗幟”。
2016年是庫艦第7次部署,參加了俄羅斯支援敘利亞的軍事行動,也是該艦第一次(應該也是最后一次)實戰。
這次實戰中庫艦的表現,只能說是相當慘淡。
2個月的作戰,只出動了420架次,平均每天7架次,出動率低到令人發指。
即便是如此低強度的出動,竟然還因為阻攔索問題損失了1架米格-29K和1架蘇-33。
庫艦在完成敘利亞的軍事行動之后回國,隨后就進入船塢,開始了為期3年的大修,包括換鍋爐、更新艦電系統等。
沒人想到,這次進入船塢后,就再也沒有機會出來了。
2018年10月,維修庫艦的浮動船塢沉沒,導致一臺吊車砸中甲板,留下一個大約5米長、4米寬的洞。
2019年12月,庫艦又因為焊接作業引發了火災,造成1死12傷。
大修中的庫茲涅佐夫號
連番的事故的重創,讓庫艦幾乎失去維修的價值。
這幾年的俄烏沖突,讓俄羅斯的注意力不得不集中到前線,更加沒有多余的資金和精力投到這個“吞金獸”身上。
現在怎么處理庫艦,俄羅斯內部吵得厲害,將庫艦退役恐怕是最好的選擇。
首先,經濟賬上很不值得。
航母的壽命通常不超過50年,庫艦1985年下水,到現在有40年了,就算狀態不錯,離退役也只剩10年左右時間了。
而現在的庫艦,遭遇了砸擊、失火等一連串事故,狀態很不好,就算費大力氣把它修好繼續服役,也就只能再撐幾年,根本不劃算。
其次,戰力層面也無幫助。
庫艦的核心戰力是艦載機部隊,現在也是形同虛設。
因為庫艦長期處于維修狀態,導致艦載機部隊已經連續8年沒辦法進行上艦訓練。
不僅如此,陸上訓練基地由于俄烏戰爭的威脅也關閉了3年,這就讓飛行員的著艦技能完全荒廢了。
根據俄羅斯的官方說法,就算航母修好,重訓飛行員也要至少3年,這需要天價投入,對急需炮彈而不是飛行課的俄烏前線毫無幫助。
最后,戰略轉向是最致命一擊,
2023年最新版的《俄羅斯聯邦海洋學說》,已經明確俄羅斯將放棄遠洋爭霸,專注于近海防御。
如果俄羅斯將“鋯石”導彈裝配在自己的千噸級護衛艦上,就足以守衛國門,無人機與無人艇在黑海地區也能屢建奇功,像庫艦笨重的“大洋圖騰”就成了累贅。
俄羅斯千噸級護衛艦
另外,“莫斯科”號巡洋艦被烏克蘭偷襲擊沉的陰影也讓俄羅斯無法釋懷,與其賭上國運讓庫艦成為烏克蘭無人艇的活靶子,不如主動放手。
庫艦將作為蘇聯最后的記憶符號無奈的退役,這個結局大概已經注定。
庫茲涅佐夫號退出現役后,俄羅斯海軍將徹底告別航母時代。
再加上其他大型驅逐艦的陸續退役,俄羅斯現在只能造千噸小艦的現實,俄海軍未來很可能退化成“大號朝鮮海軍”。
庫茲涅佐夫號的隕落,最終將成為壓垮大國海權的最后一根稻草。
02
美國的情況也好不到哪里去,別看還有11艘航母風光無限,而實際上,美國的海上霸權,正在加速消退中。
最早到2026年5月,美國的航母數量會從11艘減少到10艘。
有人可能要說了:不就是少一艘而已嗎?美國海軍航母,還是很多的呀!這有啥大不了的。
實際問題遠比看上去要嚴重得多。
即將退役的尼米茲號,曾經是美國全球海軍的顏面。
但如今,它太老了,甲板早就銹跡斑斑,動力系統老是出問題,航速從原來的30節暴跌到22節,就連普通的貨輪都快追不上了。
尼米茲號
不僅如此,設備嚴重老化導致運行風險大增。
大修期間,8個蒸汽發生器中竟有6個出現故障;主冷卻管的腐蝕程度超標3倍多,輻射泄漏的風險都亮黃燈了。
這艘曾經稱霸太平洋50年的鋼鐵巨獸,生命已經進入倒計時階段。
老兵凋零本是宿命,但悲劇在于無人接班。
原本打算替換它的“肯尼迪”號,建造嚴重延期,原定2022年交付的計劃已經3次跳票,變成2027年了,至于會不會再延期,那就只有天知道了。
而剩下的10艘航母,也非常有水分。
比如另一艘航母“斯坦尼斯號”,它雖然還是現役,其實已經和廢了差不多。
也是因為太老舊,一次火災幾乎燒掉了全船的電路。
2018年好不容易修好了,剛出去執行任務又遭遇了火災,只能拖回來繼續維修。
結果6年過去了,到現在也沒修好,還停在船塢里。
它什么時候能修好,修好后還能不能用,都是個未知數。
還有號稱美國最先進的航母"福特"號。
它剛服役時,美國人說它的電磁彈射系統,能連續彈射4166次都不會出問題。
"福特"號航母
結果實測181次彈射,就要故障一次,基本屬于半癱瘓,離解決問題還遙遙無期。
原本,美國是有完美替換計劃的。
2016年,“福特號”接替“企業號”,2022年,“肯尼迪號”接替“斯坦尼斯號”,2025年,新“企業號”接替“尼米茲號”....
但美國的造船業太拉胯,當年能同時建三艘核航母的紐波特紐斯船廠,現在設備非常老舊,技工流失率都達到了37%,造船能力大大減弱,完全趕不上需求的進度,這些接替計劃只能是鏡花水月。
根據航母的壽命周期,我們簡單推算一下就能得出,2035年,也就是10年后,美國海軍大概還有8到9艘航母,且多數都是40歲以上老船,大規模作戰是不行的,最多只能開出去嚇嚇小國,剩下的就別想了。
真有戰斗力的,恐怕只有4到5艘。
明年5月尼米茲號的退役,只是帝國艦隊沉淪的起點。
銹蝕的航母墳場正在太平洋兩岸同步擴張,俄羅斯的庫茲涅佐夫號正在摩爾曼斯克的船塢里慢慢變成廢鐵,美國艦隊也正快速步入遲暮。
原因無他,去工業化抽空了帝國造艦的根基,天價維修費吞噬了軍費預算,舊霸權的所有優勢正被自身重量壓垮。
反觀我們,則是完全另一番景象,
在上海長興島的船塢里,嶄新的巨艦甲板反射出截然不同的金屬光澤。
從改造瓦良格號開始的艱難起步,到雙航母編隊突破第二島鏈,再到電磁彈射技術后來居上,每一步都烙印著我們向海圖強的足跡。
當“福建”號馳騁大洋,三航母戰斗群首次在太平洋西側集結的時候,海權交接的鐘聲就會開始敲響。
“福建”號航母
這種交接不是來自航母數字的對比,而是工業血脈的輪替。
未來霸權的易主恐怕不是在戰場上,而是在鋼板軋制的轟鳴聲與數控車床的代碼流中完成。
此消彼長間,人類海權史將翻開新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