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俄羅斯總統普京站在了戰爭與談判的交界處。
美國總統特朗普劃出“49天大限”,歐洲多國高調宣布加入“援烏聯盟”。
與此同時德國松口軍援遠程導彈,印度悄然抽身俄油采購鏈。
俄烏沖突膠著之際,美歐接連放出新動作,普京為何不必太過憂心?這對中國而言,又為何算不上好消息?
但細究起來普京或許有自己的底氣。
不過這背后的復雜博弈,對中國來說恐怕難稱利好。
歐洲表態升級,軍事援烏跨出“紅線”
法國總統馬克龍在巴黎的發言不容忽視。
“已有30國加入援烏聯盟,”他的語氣里沒有猶豫,甚至不排除直接向烏克蘭派兵。
但真打算出兵?遠沒那么簡單。
歐洲多國在軍力上的“底子”并不厚。
德國、意大利、西班牙這些國家近十年國防預算幾乎都沒有達到北約的基本要求。
連德國自己都不避諱。
歐洲軍力長期依賴美國兜底。真要出兵,后勤、彈藥、運輸、兵員,樣樣都要靠北約整體資源調配。
2025年7月初德國聯邦議會通過了一個關鍵決議:向烏克蘭提供“金牛座”遠程巡航導彈。
德國此前一直保持克制,現在卻主動釋放遠程武器,等于徹底打破了它自己設下的“自我紅線”。
歐洲的援烏邏輯已經從防御型過渡到攻勢型。
對俄羅斯來說,這是實打實的威脅;對中國來說意味著歐洲安全格局的惡化或將波及亞歐邊界,帶來地緣風險的東移。
特朗普劃下“最后期限”,美方軍援悄然加碼
7月14日特朗普站在白宮講臺上:“我們給俄羅斯50天時間。”
特朗普說如果俄烏在50天內不能實現停火,美國將對俄羅斯商品征收100%的關稅,并對所有購買俄能源的國家實施‘二級關稅’。
所謂“二級關稅”聽起來拗口,本質是繞過俄羅斯,轉而打擊那些還在買俄能源的國家,中國、印度。
暗地里美方的軍事援助也在同步升級。
特朗普政府此前一直對烏克蘭提供遠程打擊武器持保留態度。
可最近風向明顯變了。
凱斯·凱洛格這位特朗普的烏克蘭問題特使,悄悄乘坐火車進入基輔展開了連續多日的閉門會談。
坊間傳言美方正準備向烏方提供“愛國者”系統和ATACMS戰術導彈系統。
如果消息屬實,烏軍將具備跨境打擊能力。
印度抽身俄油采購,中國將直面“能源風暴”
2025年7月12日印度國有石油公司IndianOil對外宣布:未來將逐步減少從俄羅斯進口原油,轉向阿聯酋、沙特等中東國家。
特朗普放出話來:誰還在買俄油,誰就得交“二級關稅”。
印度顯然不想當這個“冤大頭”。
過去兩年印度可是俄羅斯原油的“忠實買家”,每天進口量一度超過120萬桶。
可現在一聲不響抽身離場。
這不是小動作,是對美方政策的直接回應。
那問題來了,印度走了誰來補這個缺口?
答案只有一個:中國。
這并不意味著中國得了便宜。
從賬面上看確實可以爭取更多議價空間,但也可能因此成為下一個被盯上的目標。
烏克蘭戰術升級,俄羅斯核威懾頻頻釋放
7月8日克里米亞塞瓦斯托波爾港,烏軍一枚無人潛航器(UUV)悄然突破防線,精準命中一艘俄軍補給艦。
這是烏軍首次使用水下無人系統攻擊俄軍港口。
這不是一次普通襲擊,是對俄海軍后勤能力的精準打擊。
烏克蘭正在戰術層面試圖“多維壓制”俄羅斯。
7月10日俄羅斯國防部宣布,在加里寧格勒地區部署新一批“伊斯坎德爾-M”導彈系統,并確認具備核能力。
這種部署釋放出的信號非常明確:“如果你敢越線,我就有權反擊。”
中國處于“壓力鏈條”末端,難獨善其身
這場博弈看似圍繞俄羅斯展開。
但真正的壓力已經從西線傳導到了東線。
印度退出俄油采購鏈后,俄羅斯能源出口的穩定性出現變化。
中國目前從俄羅斯進口的原油和天然氣占總進口比重接近20%。
特朗普的“二級關稅”就是把中俄能源合作往“不可控”方向推。
結語
德國突破底線,美方軍援升級,印度悄然轉向,烏克蘭戰術多樣化,俄羅斯釋放核信號。
對中國而言,真正的挑戰不是某一項制裁,是如何在全球“去風險”趨勢中,守住自己的戰略底線。
能源安全、外交回旋、產業鏈穩定都是繞不開的現實問題。
參考資料:
徐量2025-07-15多國將派兵,火車直達基輔,普京還剩49天限期,對中國不是好消息
免責聲明:本文國際新聞均來自公開信息整理,文中觀點分析僅代表個人,無任何不良引導。因國際局勢動態多變,信息會有時效性差異,本人已盡力核實,如有虛假或存疑部分,請立即聯系進行刪除或修改。如涉及版權和配圖問題,侵刪。請讀者理性判斷,風險自擔。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