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新華社報道,印外長蘇杰生抵京,外交部發言人林劍當日確認,這是五年來印度外長首次訪華。列車鳴笛,意味著中印重啟高層對話,現場鏡頭里,蘇杰生走下舷梯時,禮賓司長親自接機,車隊規格比照副總理級,這一細節讓印度媒體連夜刷屏——“沒想到中方把接待標準抬了一格”。
邊境西段的風雪還沒完全散去,拉達克高原的臨時哨所里,雙方士兵依舊裹著防寒服對峙。2020年6月加勒萬河谷沖突后,新德里把對華關系降到“戰術對抗”檔位,四年過去,印度財政部賬本上多出一串數字:為維持高原駐軍,2024財年額外支出折合12億美元,相當于印度全年公共衛生預算的6%。同樣時間里,中國西部戰區輪換部隊、修建永備陣地、鋪設光纖,花費雖未公開,但美國智庫CSIS通過商業衛星判讀認為“規模與印方相當”。兩邊都在燒錢,兩邊都意識到燒不起。
蘇杰生(資料圖)
蘇杰生出發前在新德里說了一句大白話:“我們不能讓邊界問題綁架整個雙邊議程。”這句話被解讀為印度對華政策的微妙轉向。更直接的推力來自貿易賬本:2024年中印雙邊貨物貿易額達到1418億美元,印度逆差857億美元,意味著每天從深圳、上海、青島發往那瓦舍瓦、金奈的集裝箱里,裝著印度工廠急需的電路板、原料藥、稀土永磁。印度商工部內部評估顯示,如果中國把鏑、鋱出口限制再收緊10%,印度風電產業成本將抬升7%—9%,莫迪政府2030年可再生能源裝機目標就得往后順延兩年。
北京會談現場,中方給出了兩條口頭承諾:一是“年內評估恢復中印直航的技術條件”,二是“對印度重點產業所需的稀土出口不設額外門檻”。沒有簽字儀式,沒有聯合聲明,但印度代表團成員私下透露,這兩條已經寫入內部紀要,用詞是“確認支持”。從首都機場T3到德里英迪拉·甘地機場,原本四個半小時的航線停飛四年,航空公司損失約3.6億美元客運收入,貨運更是只能靠迪拜、曼谷繞道,每噸成本增加110美元。一旦直航重啟,印度制藥企業從中國長三角采購的中間體可以當天抵達,時效壓到原來三分之一。稀土承諾則直接打在印度新能源的七寸上,中國海關總署數據表明,2024年中國對印出口稀土氧化物2.1萬噸,占印度總進口量的74%,只要北京不卡,新德里就能松一口氣。
蘇杰生(資料圖)
會談桌另一側,中方也拿到了自己想要的東西:印度承諾“不加入任何針對第三國的軍事聯盟”,這句話被外媒視為對華盛頓印太戰略的軟性回絕。印度外交部簡報里提到,蘇杰生在閉門環節重申“戰略自主”,并強調“四方安全對話”只是議題合作,無意成為軍事同盟。美國國務院發言人米勒當天回應“注意到印方表態”,語氣平淡,和2020年“歡迎印度加入印太戰略核心”的興奮形成對照。
7月15日晚,天津利順德飯店的走廊里,雙方工作晚餐從原定的90分鐘延長到兩個半小時。菜單上的咖喱蟹和北京烤鴨被一掃而空,取而代之的是對“下一步”的密集磋商:邊境兩軍脫離接觸的時間表、下一輪軍長級會談地點、金磚峰會期間兩國領導人會否雙邊會見。沒有香檳,沒有合影,只有服務員來回添水的腳步聲。一位隨行官員走出餐廳時對等在外面的記者說:“氛圍比想象好,至少沒人拍桌子。”
蘇杰生(資料圖)
次日清晨,蘇杰生飛往上海,按計劃參觀特斯拉超級工廠。鏡頭里,他穿著淺藍色口罩,在生產線前駐足十分鐘,問的是電池原料來源,聽的卻是“中國供應鏈效率”的介紹。印度駐華使館推特賬號發布的視頻配文只有一句:合作比脫鉤更劃算。評論區里,印度網友刷屏“帶協議回來”,中國網友則提醒“先把邊境撤軍落實”。
列車已經啟動,但前方仍有彎道。北京承諾的兩件事能否落地,取決于技術團隊能否在三個月內完成航路安全評估,取決于海關、商務部能否把稀土出口政策細化到企業層面。印度承諾的“不針對第三國”能否經得住華盛頓的拉攏,也還要看11月美國大選后白宮的對印出價。唯一可以確定的是,五年冰封后的第一次握手,溫度已經傳到指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