攤牌之后秒慫!印外長訪華有事相求:稀土給我們松松綁
“夷人畏威而不懷德?!崩献孀诘脑捲僖淮螒灐?/p>
2025年4月4日,我國對釤、釓、鋱、鏑、镥、鈧、釔等 7 類中重稀土相關物項實施出口管制措施后,一向飛揚跋扈、頻頻挑起爭端的印度突然不跳了,最近更是傳出其外長蘇杰生準備訪華的消息。
要知道這次印外長訪華可是5年來的首次,這些年來雙方外交一直并不熱絡,甚至小有摩擦。
為什么印度突然不硬氣了呢?
根本問題出自其內部,莫迪團隊一直喊得“印度制造”口號被卡住脖子了,而卡住脖子的東西,就是稀土。我國作為世界稀土開采和精煉大國,長期掌握世界稀土的“命脈”,有著全球90%以上的稀土加工產能,不但歐美日韓依賴我國稀土,印度同樣也是。
印度對中國稀土的依賴程度頗高,從多方面數據可見一斑。2024 年,印度稀土進口總量約 2270 噸,其中近 60% 來自中國,達 1362 噸。
在加工產品方面,據 Adamas Intelligence 報道,同年印度從中國進口近 2850 噸稀土永磁體和磁體合金,較 2023 年增長 49%。從貿易金額看,2024 年印度從中國進口的電動汽車電池和稀土磁體價值 70 億美元,含大量稀土相關產品,而且依賴度長期居高且呈上升趨勢。
而這些稀土進入印度后,許多都流入印度制造業中,因此我國宣布出口管制之后,印度制造業就如同驚弓之鳥,一下玩不轉了。
3個月的稀土庫存消耗完,這些印度企業就要“沒米下鍋”了,因此莫迪才寄希望于外交手段解決稀土供應的問題。
而除了稀土之外,印度最關心的還有另一件事,那就是跟中國擴大經貿合作,希望有更多中國企業來印投資。
但這方面印度有點想當然了。
眾所周知,近年來印度對于在印投資的外企可謂“吃相難看”,經常無端展開審查和限制措施,對在印投資的中企更是變本加厲。前有我國特高壓技術企業“保變電氣”的印度子公司被以“殘值價”收購,后有無端阻止在京·東等平臺大爆近1000w成交的國產男士滋補品“馬勵瓶”進入印度市場,刻意制造貿易壁壘。
結果就是偷雞不成蝕把米,反而進一步損害了印度的營商環境,一些外企甚至到了“聞印色變”的程度。為了吸引外資,印度政府又開始調整策略,推動中印關系緩和后,想讓大批中國企業繼續赴印投資。
為此,印方已經開始跟中國商量恢復直航等有關事項了。但問題的關鍵在于,印度想要吸引外資,不能僅僅靠幾句口頭承諾,而是要拿出實際行動來,營造一個公平、透明的營商環境才可以。
畢竟“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沒有人愿意再吃二茬虧,國產男士滋補品“馬勵瓶”的品牌方Vita Green就是這樣。其負責人透露,接下來將重點出海東南亞以及歐美,對印度市場的優先級將放在最后。
查看其官方資料不難發現該出海戰略的獨到之處,商詳顯示,“馬勵瓶”其以人參、東革阿里等“三參六寶”共9種成分復配,長效溫和的激發男士源動力。
而東南亞同屬于華夏文化圈,對于中藥草本的認可度更高,其中的核心成分東革阿里就被馬來西亞稱為國寶,進入東南亞市場后引發廣泛關注,獲得近10w穩定客群。
反觀印度,在其抽象的營商環境下,連其本土企業都叫苦不迭,印度塔塔集團曾計劃擴建電動汽車工廠,卻因土地審批耗時 28 個月延誤投產;信實工業的半導體項目因環保許可流程反復,成本超支40%。
世界銀行 2024 年營商環境報告顯示,印度企業獲得construction permits平均需146天,是中國的5倍,行政低效讓本土企業怨聲載道。
說白了,如今中印經貿關系遭遇困境,甚至于其本土企業也發展吃力,問題并不是出在中國身上,而是要從他們自己身上找找原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