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水藍天繪就城市底色
漫步淄博街頭,澄澈的藍天下,云朵舒展如棉。這樣的好天氣,如今已從驚喜變成了日常。不少市民手機相冊里存滿了不同時段的天空美照,朋友圈里的“藍天打卡”成了這座城市空氣質量悄然蛻變的鮮活見證。
這份“好氣質”的背后,是全市上下在治污攻堅中的持續發力。今年以來,淄博堅持目標導向,科學分析全市及各區縣空氣質量變化趨勢,制定月度改善目標任務,實時追蹤進度、研判風險,推動空氣質量顯著提升。實打實的監測數據印證了這份改善:1至6月,全市環境空氣質量綜合指數4.38,同比改善13.1%,改善幅度居全省第2;優良天數累計125天,較去年同期增加25天,其中4月和5月連續兩個月單月綜合指數改善率均位列全省第一。
空氣質量的提升,離不開企業在環保治理中的扎實行動。7月16日,記者走進山東美陵集團汽配鑄造生產車間,機器運轉的轟鳴聲中,看不到傳統鑄造企業常見的粉塵彌漫。
在丹麥DISA垂直造型線旁,造型機造好的砂型在帶有除塵罩的密閉皮帶機上輸送,除塵罩上方的管道正悄無聲息地“捕捉”可能逸出的顆粒物,這是企業前瞻性投入500余萬元構建的環保設施體系在發揮作用。
“項目建設伊始,我們就把環境保護放在核心位置。”山東美陵汽車零部件分公司總經理姜丹剛介紹,針對生產中的主要污染物顆粒物,公司配備了多套高效布袋除塵裝置,通過脈沖過濾分離工藝精準除塵。經過持續優化,這套系統的顆粒物去除率穩定在98%以上,排放濃度遠低于國家排放標準,既減輕了對周邊環境的影響,更以實際行動踐行著清潔生產的承諾。
生態環境的“高顏值”,更離不開科技賦能的“硬支撐”。在山東能源新材料公司齊翔騰達熱電廠,6臺循環流化床鍋爐正為下游化工裝置輸送蒸汽。曾經,因蒸汽需求隨生產負荷頻繁波動,鍋爐運行常面臨人工調整滯后、煤耗高、污染物難控等難題。如今,5#鍋爐試點的數字化優化控制技術,正讓這一切發生改變。
“今年,在生態環境部門的幫助下,我們引進了這套技術,實現鍋爐運行精準調控。”山東能源新材料公司齊翔騰達副總經理、安全總監李文慶說,5#鍋爐完成改造后,不僅能實現燃燒、脫硝等關鍵環節全程自動化控制,減少人為干預,預計每年可節約原煤2000噸,而且也可以實現污染物排放的精準管控。下一步,企業計劃根據運行效果逐步推廣至全廠,推動所有鍋爐實現高效環保運行。
這樣的技術改造并非個例,而是淄博聚焦重點行業污染治理的一個縮影。“堅持‘減排是空氣質量改善根本的支撐’,淄博以煤電、建陶、玻璃等重點行業為突破口,深挖減排空間,開展污染深度治理。”市生態環境局大氣環境科科長岳匯表示,目前,全市已完成101項工程治理項目,上半年在線監控企業NOx、SO_2排放總量較去年同期分別減排15%、21%,成效顯著。
在淄博東岳新能源有限公司3×5萬千瓦背壓機組熱電聯產項目施工現場,鍋爐主框架已具雛形。
作為山東省“十四五”能源轉型重點工程,這個占地296.73畝的新項目,正用技術升級推動綠色發展。“新機組采用超低排放技術,主要廢氣污染物較關停機組減排50%以上,優于國家標準。”公司項目負責人張魯杰介紹,項目每年可減排二氧化硫163噸、氮氧化物283噸、顆粒物38噸,將有效助推局部空氣質量改善;同時,先進的高溫超高壓工藝讓能源利用效率大幅提升,較關停機組減少煤耗約10%,預計年節約能耗10.95萬噸標準煤,真正實現了能源高效利用與區域污染減排的雙重目標。
據了解,新建項目是原東岳熱電和唐山熱電煤電機組的騰退替代項目,計劃分兩期建設,一期建設三爐兩機,預計2025年年底投產,投用后將成為區域綠色轉型的重要支點。
大氣污染非一日形成,治理亦非一日之功。“在‘總指揮部+分線指揮部+工作專班’的集中攻堅體系下,我們圍繞產業、能源、交通及工業污染治理等重點方向,組建6個專班壓茬推進任務落實,讓大氣污染防治的合力不斷增強。”環境空氣質量改善分線指揮部辦公室專職副主任張鵬說。
如今,行之有效的環保措施推動著淄博空氣質量逐年改善,藍天白云、閃爍繁星已成為這座城市綠色發展的生動注腳,更見證著淄博守護生態“氣質”的堅定決心。
魯網淄博新聞熱線:0533-3811076
責任編輯:劉宗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