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豫北大地,一座曾經默默無聞的小村莊——萬花村,如今正以嶄新的面貌吸引著世人的目光。7月10日,河南理工大學文法學院“情牽留守,法潤心田”社會實踐團走進武陟縣萬花村,深入探訪這座村莊在法治建設、產業振興及回鄉就業創業等方面的創新實踐與顯著成效。
普法宣傳:全方位守護,筑牢鄉村法治基石
活動首日,實踐團成員在萬花村青龍宮開啟了普法宣傳的實地考察。這座古樸大氣的宮殿不僅是歷史的見證者,更是法治文化傳播的新陣地。據萬花村黨支部書記杜小晶介紹,村委會高度重視法治宣傳,通過宣傳欄、橫幅標語等傳統方式,結合微信群、鄉村廣播等現代手段,構建起全方位、多層次的法治宣傳網絡。特別是在電信網絡詐騙頻發的背景下,萬花村創新實施“一日一提醒”制度,有效降低了詐騙案件的發生率。據統計,自該制度實施以來,電信網絡詐騙案件發生率大幅下降66.7%,法治宣傳成效顯著。
產業振興:多元融合,激活鄉村經濟引擎
萬花村的變革始于對文化旅游的深度挖掘。近年來,該村依托豐富的自然和文化資源,制定了文化旅游發展規劃,將傳統廟會與黃河文化、民俗與現代潮流有機結合,打造出獨具特色的文化旅游品牌。文旅活動的參與人數和村集體收入均實現快速增長,2024年村集體收入達600萬元,同比增長28%。同時,萬花村還大力發展實體經濟,宏業車輛有限公司等本地企業成為鄉村產業的重要支撐,提供了大量就業崗位,促進了性別平等和鄉村經濟的多元化發展。
回鄉就業創業:經濟賦能,破解“三留守”難題
隨著萬花村經濟的蓬勃發展,“三留守”問題得到有效緩解。杜小晶書記表示,村里的服裝加工、養殖業等特色產業為村民提供了豐富的就業機會,吸引了大量外出務工人員回流。目前,萬花村已有12家服裝加工企業和10家養殖場,共吸納就業人員350余人,獨居老人數量僅占老人總數的4%,家庭和睦、鄰里和諧的景象成為萬花村的新常態。
萬花村的振興之路堪稱豫北地區鄉村振興的生動縮影,面對傳統農業村莊轉型的諸多挑戰,萬花村并未固步自封,而是立足實際、銳意創新,成功探索出一條將法治建設、產業振興與回鄉就業創業深度融合的多元發展道路。這一模式成效顯著,不僅有效提升了村民的法律素養與維權能力,更激活了鄉村經濟活力,促進了社會和諧穩定,為其他地區提供了可資借鑒的寶貴經驗。萬花村的實踐充分證明,鄉村振興并非遙不可及,關鍵在于立足實際、勇于創新。
如今,隨著法治建設的持續深入、產業的多元化蓬勃發展以及回鄉就業創業熱潮的興起,萬花村正穩步邁向豫北地區鄉村振興的典范之列。展望未來,萬花村將繼續探索具有中國特色的鄉村發展路徑,為更多鄉村實現產業興旺、民生改善貢獻智慧與力量,同時也呼吁社會各界積極關注和支持鄉村振興事業,攜手共進,邁向共同富裕的康莊大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