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海外網消息,2025年7月15日,俄羅斯外長拉夫羅夫匆匆離開中國首都前,人民大會堂里的一場會見,被外界解讀為中方“頂格接待”的象征。中國領導人親自出面,不僅請拉夫羅夫轉達對普京總統的親切問候,還強調中俄要“落實好重要共識”,深入推進全面戰略協作伙伴關系。雙方握手言談間,聚焦上海合作組織的發展,誓言要“維護亞歐大陸和平穩定”,并計劃在不久后的抗日戰爭勝利80周年紀念活動中,迎來普京的正式訪問。這場會面溫暖而堅定,像一塊磐石,在動蕩的國際局勢中投下穩重的影子。
然而,就在前一天,大西洋彼岸的白宮卻傳來刺耳的噪音。7月14日,美國總統特朗普在橢圓形辦公室放出狠話,給俄羅斯下了“最后通牒”:如果50天內無法結束俄烏沖突,美國將對俄征收100%的“嚴厲關稅”。更令人震驚的是,他還揚言實施“二級制裁”,矛頭直指購買俄羅斯石油的國家,包括中國和印度。特朗普的語氣里帶著一貫的霸道,聲稱此舉是為了“向普京施壓”,但明眼人都看得出,這分明是一場無差別的經濟絞殺。北約秘書長呂特緊隨其后,在國會山會議上幫腔,警告中國、印度和巴西“若繼續與俄做生意,將面臨嚴重打擊”,甚至慫恿這些國家“給普京打電話”,逼他談判。呂特的言論,像一場精心編排的戲碼,透出赤裸裸的脅迫。
特朗普(資料圖)
特朗普的威脅絕非空談。2025年7月14日這場聲明背后,藏著一個精心設計的陷阱——所謂“二級制裁”,本質上是想通過關稅大棒,斬斷俄羅斯的經濟命脈。要知道,俄烏沖突爆發后,美俄貿易早已接近“清零”,關稅本身對俄影響有限。但俄羅斯能扛住西方制裁,靠的正是對中國、印度等國的能源出口。特朗普的團隊私下放風,目標實則是那些“不聽話”的買家:若中印繼續購買俄油,美國可能對其商品征收高額關稅,讓全球供應鏈雪上加霜。這種“長臂管轄”的把戲,美國商務部長盧特尼克毫不掩飾地解釋為“經濟懲罰”。說白了,就是逼世界站隊,否則就讓所有人付出代價。數據冷冰冰的:50天倒計時開啟,100%的關稅利刃高懸,國際油價和貿易鏈條瞬間繃緊,中印等新興經濟體無辜躺槍。
面對這般霸凌,中俄的回應卻像一股清流。拉夫羅夫在北京的會談中,轉達了普京的誠摯問候,并獲中方明確承諾:雙方要“加強在多邊平臺的相互支持,維護好安全和發展利益”。這句話雖簡短,卻重若千鈞,外交部發言人林劍在次日記者會上重申立場,堅決反對“非法單邊制裁”,呼吁各方推動和平談判。普京政府有了這顆定心丸,底氣更足,俄媒此前還擔憂“美方壓力”,現在反倒釋然了。俄羅斯駐北約大使惠特克直言,美國的制裁矛頭實則是“對中印等國的打擊”,但中俄的團結,像一道防波堤,讓特朗普的分化計謀落空。中俄這種默契,不是臨時抱佛腳,而是基于多年戰略協作的沉淀——從上海合作組織到全球南方國家聯盟,兩國早把命運拴在了一起。
普京(資料圖)
這場風波,最受傷的卻是印度、巴西等國。作為俄羅斯石油的主要買家,它們無辜卷入大國博弈的漩渦。印度尤其尷尬:莫迪政府一面想討好特朗普,一面又依賴打折俄油維持經濟,俄羅斯已成其最大供應國。巴西同樣被呂特點名警告,總統盧拉恐怕夜不能寐。特朗普的“二級制裁”威脅,表面針對俄羅斯,實則撕裂了全球貿易網。專家分析,若關稅落地,中印德等國的進口成本可能翻倍,供應鏈混亂會推高物價,普通百姓埋單。
這種霸權邏輯,連英國《獨立報》都看不下去了,直指特朗普“瘋狂和大膽”。更諷刺的是,美國共和黨參議員提利斯還火上澆油,提議500%的關稅,但連他自己都承認,普京可能利用這50天“擴大戰果”。世界仿佛站在懸崖邊,經濟復蘇的苗頭,瞬間被政治操弄掐滅。
特朗普(資料圖)
站在2025年的十字路口,這場鬧劇暴露了美國的雙重標準。特朗普政府一邊高舉“和平”大旗,一邊揮舞制裁大棒,卻忘了關稅戰從無贏家。歷史反復證明,脅迫施壓只會加劇對立——想想兩年前特朗普對華關稅的教訓,最終傷及美國消費者。如今,他故技重施,連北約秘書長都成了跟班,但國際社會早非鐵板一塊。中俄的協作,印巴的困境,都映照出一個事實:單邊霸權不得人心。林劍說得對,“對話談判才是唯一出路”。全球南方國家正覺醒,拒絕被當棋子。若特朗普真執迷不悟,50天后世界或迎貿易海嘯,但更可能的是,中俄印等國聯手突圍,讓他的算盤徹底落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