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時間7月16日,一則來自印度本土媒體的報道在全國范圍內激起強烈民族情緒——印度正式宣布啟動一項雄心勃勃的戰略轟炸機研發計劃。這款新型轟炸機預計航程可達12000公里,并具備超音速飛行與隱身能力。
據稱,這種飛行器能夠無需空中加油直接飛抵紐約上空,并可搭載“布拉莫斯-NG”高超音速巡航導彈,具備洲際核打擊與突防能力。印度媒體更將其視為國家邁入全球戰略強國行列的重要象征。
然而,在全國輿論沸騰的同時,一個根本性問題無法忽視:以印度當前的航空工業水平,這項計劃是否具備現實可操作性?
據悉,這款暫命名為“超遠程攻擊機”的戰略轟炸機將融合俄羅斯圖-160轟炸機的高速性能與美國B-21“突襲者”的隱身特性。其設計目標包括:
最大航程12000公里,可不加油直抵美國東海岸;具備高超音速武器投送能力,可攜帶射程1000公里的“布拉莫斯-NG”導彈;擁有穿透洲際導彈防御系統的能力,適用于核打擊任務;配備先進電子戰系統,以應對多樣化威脅環境;通過兩次空中加油,航程可擴展至18000公里。
根據印度國防研究發展局公布的時間表,該機型預計在2035年前后完成首飛,目前仍處于初步設計階段。
此外,印度正與包括俄羅斯、英國和美國在內的多個國家展開技術合作談判,旨在獲取發動機、隱身材料、航電系統和結構設計方面的技術支持。
從表面上看,這似乎是一項路徑明確、國際合作廣泛的系統性工程,充滿技術潛力與戰略雄心。但若深入分析每一項“技術目標”,便可發現實現這些構想的難度幾乎堪比“登月工程”。
自印度獨立以來,國防自主化一直是國家核心戰略之一。然而,軍工體系長期面臨“研發周期冗長、質量控制薄弱、預算超支頻繁、嚴重依賴進口”等問題。
以印度現役唯一國產戰斗機“光輝”為例,其研制始于上世紀80年代,至今仍處于小批量生產階段,多次改進后才在2020年實現基本作戰能力,而原定部署時間早在20年前。
更值得注意的是,“光輝”戰機所使用的發動機由美國通用電氣公司制造,航電系統部分依賴以色列設備,機體制造涉及法國與英國供應商。所謂“國產”更多體現在組裝與總裝環節的本土化。
此外,在戰略支援平臺方面,印度也缺乏自主研制大型軍用飛機的能力。其戰略運輸機主要依賴美制C-17與俄制伊爾-76,空中加油平臺為俄制IL-78,且老化嚴重、更新緩慢。
在缺乏自主發動機研發能力、隱身材料制造技術以及大型結構件加工體系的前提下,要打造一款與美俄頂級轟炸機比肩的新一代平臺,其技術門檻遠超當前印度軍工產業的承載能力。
因此有分析指出,印度提出這項看似“遙不可及”的計劃,或許另有戰略考量。
全球目前僅有中國、俄羅斯和美國擁有真正意義上的戰略轟炸機。戰略轟炸機不僅具備實戰打擊功能,更具有“戰略信號投送”的象征意義。
印度長期致力于在“多極世界”中確立“大國身份”,通過太空探索、航母建造、超音速導彈等手段強化國際安全領域的“存在感”。此次提出戰略轟炸機研發計劃,很可能意在強化其“未來五大強國之一”的敘事,塑造具備全球作戰能力的國際形象。
不過,如果印度真想實現類似B-21的機型,至少需解決三大關鍵問題:首先是動力系統的研發,缺乏大推力可靠發動機,所謂“遠程巡航”與“高速飛行”都無從談起。
其次,必須實現整體工業體系的協同發展,涵蓋材料、電子、復合結構件到精密制造等全鏈條能力。最后,是軍費投入問題,盡管印度軍費總額位居全球前列,但長期用于采購而非研發,缺乏對長期技術項目的持續支持。
因此,從現實角度出發,印度或許更應采取務實策略,通過引進部分成熟技術,例如無人戰略平臺、先進空射導彈、電子戰系統等,逐步積累關鍵技術能力,而非急于從戰術層面躍升至戰略平臺的全面自主研制,你們是否認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