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9日凌晨,特朗普對183個國家加征"對等"關稅的政策正式生效,其中對中國商品征收104%的關稅。
同一天,中國海關總署宣布對原產于美國的所有進口商品加征84%關稅作為反制。這一連串的關稅大戰讓全球市場劇烈震蕩,美股三大指數當天暴跌超過5%。
但最讓人意外的不是中美之間的針鋒相對,而是那些原本以為能從中漁利的國家突然發現:自己被徹底看錯了局面。
歐盟、印度、伊朗、日本這些國家都犯了同一個錯誤——他們用冷戰思維來看待當前的中美關系,以為歷史會重演,結果卻發現時代早已不同了。
冷戰陰影下的錯誤判斷:為什么這些國家想歪了?
說起這些國家的誤判,根源都在于被冷戰時期的"成功經驗"給迷惑了。
那時候確實有一個鐵律:美蘇兩個超級大國在前線廝殺,其他國家反而成了最大贏家。
朝鮮戰爭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1950年朝鮮戰爭爆發后,美國為了就近獲得軍事物資供應,把日本當成了軍需生產基地。從麻袋毛毯到鋼材汽車,從飛機維修到武器彈藥,美國給日本的訂單可謂應有盡有。
1950-1953年,朝鮮戰爭特需收入總額超過36億美元,占同期外匯收入的三分之一。1
951年初,日本國內生產總值就已經達到了全面戰爭前的水平,工礦業生產增加50%,用日本人自己的話說,這叫"特需景氣",中國的抗美援朝給日本"注射了一劑強心針"。
越南戰爭期間也是如此。
美國為了拉攏韓國參戰,1965年到1972年期間給韓國的援助高達10.22億美元。
韓國派兵越南,美國給錢給技術,最終韓國在這場戰爭中獲得了大量資金和技術轉移,為后來的經濟起飛打下了基礎。
這種"大哥打架,小弟發財"的模式深深印在了這些國家的記憶中。
所以當中美開始博弈時,他們自然而然地認為歷史會重演。
歐盟就是這樣想的。
2021年5月,歐元一度反超美元成為世界第一貨幣,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俄羅斯的能源結算幾乎全部采用歐元。
當時歐洲人躊躇滿志,以為美國忙著對付中國,自己可以聯合俄羅斯搞"俄歐一體化",既能擺脫對美國的依賴,又能在中美博弈中獲得更大的話語權。
伊朗也是如此。
德黑蘭一直認為,憑借自己在中東的關鍵地位和豐富的石油資源,中美兩家肯定會像當年美蘇那樣,爭相給好處拉攏自己。
伊朗甚至覺得,自己可以在中美之間左右逢源,既從中國獲得經濟援助,又從美國那里得到政治讓步。
印度的算盤最精明。
莫迪政府覺得,憑借印度14億人口的巨大市場和重要的地緣位置,在中美博弈中絕對是各方爭搶的對象。特別是在地緣政治游戲中,印度自認為是不可或缺的一環。
然而,這些國家都忽略了一個關鍵問題:如今的世界已經不是冷戰時期的那個世界了。
美國不再當"冤大頭":從慷慨援助到精明算計
美國的轉變其實有跡可循。
冷戰結束后,美國人開始反思:為什么自己辛辛苦苦打敗了蘇聯,卻讓日本和歐洲發了大財?這筆賬越算越不劃算,于是美國開始轉變思路了。
最直觀的例子就是能源貿易。
2024年,美國天然氣全年平均價格約為2.2美元/百萬英熱單位,而歐洲因為供應緊張,年末價格攀升至約14.5美元/百萬英熱單位。
這種巨大的價格差距讓美國看到了巨大的商機。
2024年上半年,歐盟近一半液化天然氣進口來自美國,美國已經躍升為全球最大的液化天然氣出口國。
俄烏沖突后,歐洲對俄羅斯天然氣的依賴從2021年的41%降至2023年的8%,美國趁機大量向歐洲出口高價LNG,成為這場能源重構的最大贏家。
這就是新的美國邏輯:既然我是全球最強的經濟體,那利益就得我優先考慮。
以前為了意識形態斗爭,美國可以慷慨援助盟友;現在沒有了蘇聯威脅,為什么還要當"冤大頭"?能賺錢的生意當然要做,能收割的利益當然要收割。
在地緣政治問題上,美國的這種轉變體現得更加明顯。
2025年7月14日,特朗普在白宮會見北約秘書長呂特時明確表態:"我們對俄羅斯非常非常不滿,如果在50天內不能達成協議,我們將對俄羅斯征收100%的關稅。"
然而與此同時,特朗普要求北約承擔向烏克蘭提供"愛國者"防空導彈系統的全部費用。
這就是新的美國邏輯:我可以幫你,但你得付錢。而不是像冷戰時期那樣,美國為了戰略目標可以免費援助。
更讓歐洲人心涼的是美國在經濟政策上的強硬。2024年歐盟經濟增速僅為1.0%,顯著低于全球經濟平均增長率。
在這種情況下,美國不僅沒有伸出援手,反而通過關稅戰進一步增加了歐洲的經濟壓力。美國的態度很明確:你們的經濟困難不是我的問題,我只關心美國的利益。
對于印度,美國的態度更加冷淡。
2025年5月印巴沖突爆發后,美國國務卿萬斯直接表態:印巴沖突"根本上不關我們的事"。
這與冷戰時期美國積極介入南亞事務形成了鮮明對比。
更讓印度寒心的是,沖突結束后,美國不僅沒有給予印度任何實質性支持,反而開始在貿易問題上對印度施壓,要求印度開放更多市場,降低關稅壁壘。
中國拒絕重蹈覆轍:合作共贏的新模式
如果說美國的變化在意料之中,那么中國的表現就完全顛覆了這些國家的預期。
按照冷戰思維,中國作為美國的"主要競爭對手",應該像當年的蘇聯一樣,為了爭奪勢力范圍而大撒幣。
但中國從一開始就明確表態:不搞冷戰那一套,不開歷史倒車。
這不是空話。
中美雙邊貿易額從1979年的不足25億美元躍升至2024年的6883億美元,同比增長3.7%。
即使在關稅戰最激烈的時候,中美經貿往來依然保持在高位。
這說明什么?說明中美之間的關系根本不是當年美蘇那種你死我活的零和博弈,而是一種"競爭中有合作,合作中有競爭"的復雜關系。
對于伊朗,中國的態度很明確:我們愿意合作,但必須是互利共贏的合作。
中國不會像當年美蘇那樣,為了地緣政治利益而無條件援助某個國家。
中伊合作主要集中在能源和基礎設施建設領域,都是有實際經濟價值的項目,不是政治性的無償援助。
對于印度,中國的立場更加明確。
2025年5月7日,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林劍就印巴沖突表態:"中方反對一切形式的恐怖主義,我們呼吁印巴雙方以和平穩定大局為重,保持冷靜克制。"
這種表態讓印度很郁悶:為什么中國不按劇本來?按照冷戰思維,中國應該支持巴基斯坦來制衡印度才對。
但中國就是不按這個劇本演。
中國的邏輯很簡單:我們的目標是發展經濟,改善人民生活,不是要跟誰爭霸。
軍備競賽是蘇聯的老路,我們不走。
當美國對中國商品加征高額關稅時,中國的反應也很理性。
雖然進行了對等反制,但同時也在尋求通過對話解決問題。
2024年,中國對美國的出口占中國總出口的14.7%,比例在下降,但絕對數量仍然龐大。這說明中國并不想切斷與美國的經貿聯系,而是希望在競爭中維持合作。
新時代的生存法則:適者生存
面對這種新的國際格局,那些還在用冷戰思維看問題的國家開始手忙腳亂。
俄烏沖突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烏克蘭原本以為,作為美俄博弈的前沿,自己肯定會得到美國的全力支持。
但現實是,2025年7月15日,特朗普就俄烏沖突表態稱"不站在任何人一邊",同時否認曾鼓動烏克蘭打擊莫斯科。
這讓烏克蘭和歐洲意識到,他們可能真的要獨自面對這場沖突的后果了。
歐盟的能源困境也說明了問題。
2024年,歐盟46.9%的發電量來自可再生能源,看起來進展不錯。
但問題是,歐盟每年需要額外投入約5000億歐元以實現其氣候目標,而目前的資金缺口仍然巨大。
在美國不再愿意當"冤大頭"、俄羅斯又因為制裁無法提供廉價能源的情況下,歐洲必須自己想辦法填補這個窟窿。
印度的處境更加尷尬。
在印巴沖突中,印度不僅沒有得到美國的支持,反而發現美國開始在經貿問題上施壓。
美國要求印度進一步開放市場,降低對美國商品的關稅,同時還要求印度在半導體、制藥等高科技領域加強與美國的合作。
這實際上是要求印度在技術上更加依賴美國,與印度建設"自立自強"制造業的目標背道而馳。
最尷尬的是日本。
作為冷戰時期最大的受益者,日本一直試圖在中美之間保持平衡。
但隨著美國對盟友要求越來越苛刻,日本發現自己的選擇空間越來越小。
美國不僅要求日本在軍費上承擔更多責任,還要求日本在對華貿易上與美國保持一致。
這讓日本陷入了兩難境地:既不想完全得罪中國這個最大的貿易伙伴,又不敢違抗美國這個安全保護者。
從中國的角度看,這些國家犯的根本錯誤就是:低估了美國的務實性,誤判了中國的理性。
美國已經不再愿意為了虛無縹緲的"全球領導地位"而承擔無限責任,中國也不會重復蘇聯的錯誤而陷入無謂的對抗。
在這種新的國際格局下,那些還在做"坐收漁利"美夢的國家,注定要在現實的沖擊下清醒過來。
適者生存,不適者淘汰。
這是自然界的規律,也是國際政治的鐵律。
只有那些能夠適應新規則、找準自己定位的國家,才能在這個變化的世界中站穩腳跟。
參考資料:
- 《關于中美經貿關系若干問題的中方立場》,中華人民共和國駐美利堅合眾國大使館,2025年4月
- 《國務院關稅稅則委員會關于對原產于美國的部分進口商品加征關稅的公告》,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部,2025年2月
- 《2024年貨物貿易進出口總量、增量、質量均有提高》,中國政府網,2025年1月
- 《特朗普否認鼓動烏克蘭打擊莫斯科 俄強硬回應"最后通牒"》,新華網,2025年7月16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