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8日,刊登于廣西法治日報A4版
一個“民情包”的65年傳承
——柳州市公安局柳東派出所踐行初心使命服務群眾紀事
在柳州市公安局柳東派出所榮譽室內,歷史的厚重與時代的脈搏在此交匯:褪色的帆布包沉淀著歲月痕跡,斑駁的軍綠挎包鐫刻著往昔榮光,黑色警用背包見證著職能轉型,精巧的社區警務功能包彰顯服務創新,而嶄新的移動警務通則躍動著科技強警的脈搏。這五代裝備跨越六十五載春秋,雖形態隨時代更迭而演變,卻始終如一地傳承著“背包精神”——民警用腳步丈量民情,將千家萬戶的期盼與平安化作肩頭使命。它們不僅是警務裝備演進的立體年鑒,更是柳東派出所為民服務永遠在路上的鮮活見證。
柳東派出所先后獲得全國“楓橋式公安派出所”“全國公安機關愛民模范集體”“全國公安機關執法示范單位”“全國工人先鋒號”,以及廣西“婦女兒童維權崗”、廣西“青年文明號”等榮譽稱號。
帆布包
轄區里的“平安信號塔”
1960年深冬,寒風呼嘯,柳東派出所首任所長樊紹漢肩挎鼓鼓囊囊的帆布包,推開那扇“吱呀”作響的辦公室木門。帆布包里裝著宣防材料、手寫標語、治安條例,還有一盞隨時準備點亮的煤油燈。望著轄區溝壑縱橫的地形,樊紹漢深知,要讓安全宣傳真正走進群眾心里,必須走出辦公室。
樊紹漢獨創的“夜校工作法”,讓每個夜晚都成為傳播安全的課堂。他背著帆布包走遍轄區每一個生產隊。在搖曳的煤油燈下,他用柳州方言編寫的“防火三字經”通俗易懂;為了講解防盜知識,他會掏出一把老式銅鎖,用“防君子也防小人,夜間要閂門插銷”這樣接地氣的話語,讓嚴肅的安全宣傳變得生動有趣。
1962年的那場特大暴雨中道路被沖垮,樊紹漢頭頂著帆布包,蹚過齊腰的洪水,只為將防汛通知及時送達山坳里的鄉親。當群眾摸著被雨水浸透的筆記本時,那句“樊所長的包,比菩薩的凈瓶還靈”的贊嘆,道出了最樸實的認可。那個磨出毛邊的帆布包,早已成為轄區最醒目的“平安信號塔”。
柳東派出所榮譽室里陳列的五代“民情包”。
軍綠包
流動的“平安保險箱”
改革開放的春風中,柳東派出所轄區不斷擴展。20世紀90年代初,所長韋德斗的標配裝備換成了印著斑駁五角星的軍綠色挎包,里面裝著防騙宣傳漫畫、禁毒禁賭傳單,還有一個裹著紅綢布的半導體喇叭。
“民警不能坐等群眾上門,要追著時代跑!”他把自行車后座改成流動的宣傳臺,車把上掛著那個標志性的軍綠包,騎著車穿梭在廠區宿舍和鄉間小路上。喇叭里循環播放著他自編的快板:“致富路千條,毒品不能沾……”在農民工聚集區,他特意展示包內縫著金屬片的“反扒暗袋”:“錢放在這里,扒手割包也白搭……”
這個軍綠包更是名副其實的“矛盾化解包”:1993年夏天,兩個村子的年輕人因為舞廳糾紛劍拔弩張。韋德斗沖入人群,抖落滿地的照片——有少年犯痛哭流涕的,有受害者落下終身殘疾的。“都看看!這一拳下去會是什么后果?”他高舉治安管理處罰條例,一聲怒吼震懾住了躁動的人群。在調解田埂矛盾糾紛時,他不生搬硬套法律條文,而是從包里拿出的柳州諺語書,一句“房前屋后搬沒走,遠親不如近鄰留”,讓對峙的雙方握手言和。這個軍綠包,就這樣成為播撒法治與溫情的“流動平安保險箱”。
警用包
轄區居民的“救命包”
柳東派出所轄區流動人口密集。所長毛靖波的黑色警用背包悄然升級,便攜打印機、錄音筆、防詐光盤等“數字裝備”齊全。面對傳統宣傳手段的局限,毛靖波在網吧展開“背包攻堅戰”,為電腦安裝防護軟件,用生動的動畫圖片幫助老人識別詐騙套路。在一次追蹤傳銷組織時,他巧妙用沾滿泥土的黑布遮住警用包的警察標識,化身“背包客”潛入犯罪窩點,暗藏在包內的攝像機錄下關鍵證據。
這個警用包更是轄區居民的“救命包”。2008年,冰災期間,時任所長唐文剛帶隊巡查時,遇到一名被鐵釘扎傷的孕婦。他立即從警用包中取出消毒藥品緊急施救,為送醫爭取了寶貴時間。孕婦家屬激動地說:“你背包里裝著的是救命包!”方寸背包,承載著人民警察沉甸甸的使命擔當……
民警攜帶社區警務包開展群眾工作。
功能包
社區警務的“萬能鑰匙”
2023年,柳東派出所積極響應“市縣主戰、派出所主防”警務改革要求,創新推出模塊化“社區警務功能包”。這款集多功能于一體的便攜裝備,被民警稱為“移動辦公室”,更被轄區群眾贊譽為“萬能鑰匙”。
該功能包設計精巧,整合了執法記錄儀、手電筒等基礎裝備,反詐禁毒宣傳資料,以及工作日志和便民卡等。工作日志中特別設置“重點青少年幫扶記錄”,為精準服務提供支撐。這種創新配置既搭建了警民“連心橋”,又構筑了社區安全“平安鎖”。
在實際應用中,功能包展現出服務與防控的雙重效能:民警邱荷運用包內的心理疏導資料,成功幫助沉迷網絡游戲的中學生小張重返校園;另有民警通過法律宣傳資料,引導離家出走的大學生小王回歸正途。據統計,2023年通過功能包提供的線索,派出所累計化解矛盾糾紛186起,轄區可防性案件同比下降25%。
功能包升級至2.0版后,新增電子便民碼和智能巡防清單等智能化功能。派出所定期組織經驗交流會,分享幫扶案例。這個看似普通的警務背包,不僅是基層警務改革的創新亮點,更見證了迷途青少年重獲新生的感人故事,生動詮釋了新時代“楓橋經驗”。
數據包
“云端”里的民情載體
7月的陽光灑進派出所值班室,7月14日,副所長覃國俊指尖在警務通屏幕上輕輕滑動。隨著他的操作,“柳東平安星圖”在藍光屏上清晰呈現:綠色標注已完成反詐宣傳的商戶,紅色標記為正在接聽詐騙電話的獨居老人。這個小小的“智能警務終端”,不僅存儲著轄區16萬居民的電子警民信息,更搭載著強大的AI反詐分析系統。
面對日益猖獗的電信網絡詐騙,所長張自強帶領覃國俊團隊與金融機構進行深度合作,共同研發了“柳東反詐AI小助手”。該系統通過大數據分析居民特征,實現精準“千人千面”反詐信息推送。目前,團隊打造了2個AI反詐智慧小區,設立了16個社區服務點,安裝了20套“AI平安慧眼+反詐播報”設備。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柳東村連續多年保持電詐案件零發案記錄,成為名副其實的“無詐村”。2025年上半年,柳東派出所轄區電詐案件發案數同比下降64%,涉案金額同比下降61%。
團隊還與醫院深化警醫共建,安裝11個高科技識別攝像頭,精準開展風險防范;制定防詐方案,指導醫護人員安裝反詐App并開展反詐專題培訓。2024年以來,醫院及周邊電信網絡詐騙和盜竊案件持續下降,醫患糾紛零發生。
六十五載風雨兼程,從裝滿煤油燈和法律文書的帆布包,到集成人工智能與大數據的警務通,“民情包”的形態隨時代不斷演進。但始終不變的,是柳東派出所民警代代相傳的“背包精神”——用腳步丈量民情,用真心守護平安,用真情譜寫著警民魚水情深的動人樂章。
來源:廣西法治報
記者:賴雋群
通訊員:宋小敏 唐昭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